【摘要】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眾多產業中,建筑行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根據現階段的建設工程發展態勢來看,建設工程的質量直接反映了我國的經濟質量,在開展建設工程的活動中,只有嚴抓質量管理工作,落實監督管理體系,才能為后續行業的發展提供硬件支持。本文從現階段的建設工程活動出發,論述在建設工程開展環節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策略
在現階段的建筑活動中,我國所發起的建筑工程正在向著投資手段多元化、施工工藝復雜化、建筑材料新型化的方向發展,在外界環境與內部技術的綜合支持下,建筑單位應探索出一條適合建筑工程發展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從而推動建設工程質量的穩定進步。
1、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環節存在的問題
1.1權責偏移問題
市場經濟體制的出現為我國建筑工程的長遠發展帶來了新的出路,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市場活動的不斷細化,建筑工程中已經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在相關管理工作中,部分施工單位依然沒有擺脫對政府強制力與約束力的依賴,其對工程質量的檢測依賴于政府部門的監督核減[1],作為主要承建單位的建筑部門則選擇“袖手旁觀”,在政府職能部門將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大包大攬”之后,建筑的綜合質量水平由政府負責,作為主要負責人的承建單位則處于旁觀狀態,隨著依賴心理的不斷加強,承建單位的責任意識不斷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所承擔的監督管理責任與承建單位的質量審核責任相互混淆,其它施工單位無法正確認識質量監督機構的基本職能。
1.2監督模式傾向于無力化、單一化
與其它行業的作業方式相比,建筑工程在開展相關建設工作的過程中往往帶有工期長、專業復雜、工種要求嚴格、設備應用多樣等特點。在復雜的施工環境下,要建立完備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就必須落實對各個專業的集中管理。但在現階段的質量監管活動中,部分監管人員責任意識淡薄,其膚淺的認為監管工作只是“多去幾次施工現場”,“多停留一段時間”,表面化的監管工作并不能發現工程內部的質量問題;部分監督管理機構的從業素質不高,其缺乏足夠的經濟管理經驗、缺乏現場實踐經驗,也缺乏調和建筑矛盾的法律知識。在單憑技術手段開展檢查工作的情況下,相關人員并不能發現建筑活動內部存在的經濟問題與法律問題,監督的力度與深度直接被削弱,政府部門監管工作的有效性和權威性直接受到影響。
2、完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的具體策略
2.1宏觀管理與自我調整相互配合
圍繞建設工程開展的質量監督及管理工作離不開政府職能部門的直接約束,但也離不開內部管理制度的嚴格要求,為了建立完備的質量監督管理模式,相關建筑單位可導入政府監管與內部監管相互配合的管理框架,依靠政府的法律體系對各參建主體的建設質量進行監督控制,并利用建筑單位內部的管理制度對工程建設環境、工程主體結構及其它質量安全問題進行檢查,確保建設的高質量。
政府部門應及時轉變管理觀念與管理職能,避免對建筑單位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直接調動,而是要求相關單位主動承擔管理職責,為建筑單位營造公平合理的外部運營環境[2];建筑單位應從政府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入手,圍繞“精簡機構、深化改革、依法施工”三大準則開展對應的建筑工作,集中力量調整好決策性職能和宏觀調控職能之間的關系,并以此制定合理的監管政策,規劃相應的產業戰略;政府部門應幫助建筑單位完成管理制度的宏觀調控,在統一執行標準的同時推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等管理理念,引導行業的合理發展,保障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2.2差異管理與均衡管理相互配合
要建立完備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就要注重管理行為的科學化、差異化,積極體現管理理念的針對性、科學性[3]。在已開展的建筑工程管理活動中,企業往往需要根據實際施工要求制定相應的監督策略,但在建筑工程中,各個環節的管理要求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只有改變管理思路,才能發揮管理工作的價值。
根據整體施工進度的差異,施工單位可制定相應的施工管理計劃——在項目籌建環節,加強對設計圖紙與設計方案的質量管理工作,確保相關建設的可行可靠,并根據客戶的使用要求制定對應的質量管理計劃;在項目施工環節,應加強施工安全、施工質量的管理工作,堅決將質量管理責任落實到各個部門當中,要求各職能單位承擔管理任務,根據自身的職能特點給出相應的管理計劃;在項目竣工后,建筑單位應引入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對產品質量、施工質量進行檢測,在完成檢測任務之后,將建設活動整合起來,對各個環節進行宏觀審核,依靠均衡管理和差異管理解決質量問題。
2.3部門監督與個體監督相互配合
在開展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建筑單位應及時調整質量監督管理理念——既要發揮質量監督部門的基本職責,又要注重施工人員的質量檢測反饋。施工單位可逐步落實質量管理理念,從部門監督落實到個體監督,全面保障工程質量。
在質量監管環節,建筑單位應組建對應的施工管理部門,要求其承擔施工前的施工監測工作、施工環節的安全控制工作,施工后的質量檢測工作,提高自身的預見性與服務性;施工單位應努力發揮各施工人員的監督管理作用,為其開辟對應的問題反饋渠道,要求其對施工問題、管理問題與工程質量問題進行反饋,做到早發現早修正,實現全面審查、嚴格審查的管理目標,積極發揮施工人員的監督價值,嚴格遵守經濟管理與法律管理制度開展質量監管工作;質量管理部門應對已出現的、可能出現的質量管理問題進行匯總,對于無法處理的質量問題要及時上報。通過內部監督部門與施工人員的相互配合,發揮監管工作的實際應用價值。
結語:
要做好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就必須建立完備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依靠外界政府部門與內部管理制度的相互配合、部門監督與施工人員監管的相互配合,積極營造健全、科學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將質量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
參考文獻:
[1]張亞琴.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模式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6(34):62-63.
[2]姚樺.新形勢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方法與模式創新的分析思考[J].門窗,2016,(07):58,64.
[3]蔡玉磐.政府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新模式探究[J].信息化建設.
作者簡介:
郝建軍(1979.12~),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專科學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建設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