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城市公園應該依據區域歷史文化、民間傳說及文藝、現狀條件進行分析,得出有利及不利因素,作為公園設計的要素進行設計,豐富公園的功能。構建一個集人文展示、娛樂觀光、休閑游憩、科普教育、體育健身、防災避難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綜合公園。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1、現狀分析
1.1區域位置
海翔公園位于葫蘆島市。
1.2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分析
葫蘆島為渤海胸襟,長城氣度,雄居關外第一市,春秋筆法,翰墨風神,敢寫世間不二文。葫蘆島名勝古跡眾多,有九門口長城、 碣石宮遺址、塔山阻擊戰紀念塔、柏山清泉寺、遼西第一黨小組舊址、大虹螺山靈隱寺、張學良筑港辦公舊址、寧遠州第二小學堂舊址。豐富的民間傳說及文藝,包括虹螺女的傳說、遼西大鼓、滿族大秧歌。
1.3交通分析
海翔公園周圍交通情況北、東兩側緊鄰鐵路,西側為龍錦街路,南側為居民區。規劃海翔路高架橋,跨越海翔公園,濱河游園,到五里河北的濱河路。
1.4地塊分析
現狀地塊內部有部分居民自建房,自種園地,溫室大棚。沿鐵路及中部靠近西側有一部分林地。除去鐵路一側,公園另兩側均為居民區。
1.5結論
有利因素:同類型公園的缺失,產生了對大型市民綜合公園的迫切需求。現狀存在的成片林地,利于景觀的營造。公園與周邊多條道路連接,交通相對便利。歷史源遠流長的歷史,有利于景觀意境和特色的營造。
不利因素:公園兩側面臨鐵路,需要劃出防護林帶,降低了公園的使用面積。出入口及居民進入方向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現狀居民自建房屋及溫室,需要拆除。
2、設計目標
以營造“美麗環境”為景觀規劃的整體目標。構建品質高雅的文化環境,生機盎然的綠化環境,舒適宜人的活動環境,和諧統一的生態環境。新塑一個完美而獨特的“風景標識”。
3、規劃方案
3.1公園定位
構建一個集人文展示、娛樂觀光、休閑游憩、科普教育、體育健身、防災避難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綜合公園。
3.2景觀分區
3.2.1都市活動區
公園中心活動區域,為市民提供舉行慶典、歡度節日和舉辦活動的大城市廣場。同時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需求的活動場所。例如為兒童提供兒童游戲器械場所,青年聚會的休閑小廣場,老人需要相對安靜的小場所。
主要景點:入口廣場、花果園、市民廣場、童趣園
(1)樹陣座椅:在市民廣場周圍規劃樹陣座椅,相對安靜,也為活動的市民提供休息的地方。
(2)入口廣場:弧形廣場結合樹陣形成開敞式入口。
(3)花果園:種植春夏開花、秋季結果的樹木和地被花卉,打造多變的入口景觀。
(4)市民廣場:開敞式大廣場,為城市提供慶典活動場所,日常為市民提供開闊的活動場所如廣場舞,健步走,輪滑等需要大場地的運動。
(5)童趣園:為兒童設計的活動場所設置游戲沙坑及兒童塑膠活動場兒童活動器械。
3.2.2歷史文化展示區
依托當地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營造文化廣場及星光走廊,以休閑的方式給予鐫刻留下的記憶。
主要景點:星光走廊、文化廣場
(1)星光走廊:在市民廣場與文化廣場中間的道路兩側,以柱狀五星為雕塑,規劃一條星光走廊,選取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當地名人,記錄在雕塑上,結合地面五角星狀的地面鋪裝及燈光,打造星光走廊。
(2)文化廣場:在廣場中央綠地,形成環狀的景墻。景墻上,鐫刻記錄本地的悠久文化歷史,結合濕地及棧道,營造悠遠的人文環境。
3.2.3濕地景觀觀賞區
基于生態手段,在地勢低洼處規劃濕地水塘,濕地植物可起到對雨水的初步凈化作用。該區將水塘、水生植物、木棧道相連,自然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層次與多樣的景觀體驗,滿足了人們休憩、游覽、觀景等多種戶外活動的功能要求。
3.2.4林下休閑區
規劃多處相連通的林中休閑小廣場,提供適合野餐木質平臺,是小型聚會,或娛樂活動的場所。
休閑小廣場,中間設置多個的木質平臺,適合野餐聚會,同時平臺中間開闊地,也為市民提供了表演節目,做游戲等娛樂項目的地方。
3.2.5鄉土植物觀賞區:
種植鄉土樹種,注重喬灌木的分層搭配,展示地域植物風貌,在林中規劃幾處弧形長廊及小廣場形成,較為私密的空間。
主要景點:彩葉林景觀道、休閑小廣場、鄉土植物群落。
彩葉林景觀道,從市民廣場開始,沿主路規劃一條彩葉林景觀廊道,種植秋季紅葉樹木,打造彩葉林景觀路。
3.2.6文娛活動區
以露天舞臺,林蔭廣場為中心,結合微地形形成文娛活動區,主要為市民提供露天文藝表演活動場所。
3.2.7運動體驗區
充分利用場地地形變化的特點,規劃多種運動形式的體驗區域。在地勢平坦地面,對話多種運動項目(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的多個場地,如布置適合球類運動的球場等。針對生態健身項目,隨地形起伏布置漫步路、林蔭廣場有利于進行散步、太極等活動。濕地景觀將棧道、木平臺結合在一起,利用這些元素,形成運動中的幽靜的場所。
主要景點:健身廣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濕地景觀、慢跑路。
環狀慢跑道貫穿整個公園,串聯起所有運動主題小品及科普教育圖板,人們可以散步、慢跑、健身、娛樂,是市民良好的健身場所。使人們在鍛煉游憩的同時了解本地風俗民情、濕地文化等。林中貫穿慢跑運動健身道,設置里程標示牌,方便健身者判斷自我的跑步里程。
3.3植物配置
在靠近鐵路,規劃高架橋兩側布置防護林帶,起到隔離防護的作用。樹種以鄉土易生長為主。結合公園內的自然地形,以植被覆蓋園區。利用植物所有具有的降溫。增濕、凈化空氣、減低噪音、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減少水土流失、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在進行植物景觀配置時盡可能多的選用從喬木、灌木、草類、花卉等地被植物和各種水生植物品種,以保證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在空間區域的分配上應充分進行覆蓋,形成上木、中木、地被以及水生植物的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的局面,達到能量物質的循環有序的流動,形成一個可以一定程度抵御外來因素破壞并持續向外部進行能量輸出的系統性生態群落。
參考文獻:
[1]金俊著.《理想景觀:城市景觀空間系統建構與整合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