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購物模式,對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以快捷、高效、實惠的高性價比,受到了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電子商務與傳統的消費模式不同,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與經營者在線溝通,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從而導致消費者在電子商務平臺上與經營者發生糾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平衡經營者的義務和減少合同糾紛。新消法消費者后悔權應運而生。盡管新消法規定了消費者反悔權,但該制度一經推出就飽受爭議,通過在具體實踐中的觀察,以及理論上的的研究,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現行消法后悔權制度進行細化。本文從后悔權制度概念和性質、現階段后悔權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提供建議三個部分來敘述,合理平衡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利害關系有助于使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后悔權更好地適用于實踐中。
關鍵詞:電子商務;后悔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7-0019-02
近些年,科學技術和通信網絡迅猛發展,我國電子商務平臺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之勢,與此同時,關于電子商務平臺領域的立法還處于一片空白狀態。2019年商務部開始實施了《電子商務法》,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如何規范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目前的主要問題,完善消費者和經營者各自的權利,界定雙方的義務就顯得更為重要。隨著新《消費者權益保障法》中規定的后悔權正式出臺,2017年3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總局頒布了《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在實踐中對消費者后悔權進行了進一步的更改。雖然我國消費者的后悔權制度相對于一些發達國家來說,還處于探索階段,但通過對現行相關法律對后悔權制度的參考,借鑒發達國家的規定,可以為我國設立此制度提供有力的借鑒和參考。
一、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后悔權的制度的概念和性質
1.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后悔權的制度的概念
消費者后悔權最早起源于美國,又叫消費者冷靜期制度,我國無明確規范的表述方式,專家學者和立法工作者等通常用“后悔權”、“反悔權”來稱呼。其是指商品、貨物買賣合同成立以后,在一定的時間內享有單方面無條件撤銷買賣合同,退還所購商品而不必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2013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法律說明文件中將該制度稱為“無理由退貨制度”。
2.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后悔權的制度的性質
有關后悔權制度的性質,自從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法學界提出了各種學說,抗辯權說、形成權說、請求權說等,但筆者更傾向于形成權說。即權利人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就可以使法律關系發生一定效力的權利。形成權是何種權利,學界觀點不一,目前主要有兩大主流觀點撤銷權說和解除權說。從理論層面上來分析,筆者更傾向于后者,參考《合同法》第96條,合同當事人一方可以行使解除權,并同時通知對方,自該通知到達對方時合同自動解除。在具體實踐中,消費者從網購平臺購買商品,與經營者在線上簽訂買賣合同,如消費者對商品不滿意,可享有單方面解除買賣合同的權利,合同被解除后,消費者退換商品,經營者返還價款。這種解除權只有消費者一方直接享有,消費者一經行使單方解除權,雙方權利義務即告消滅,合同也溯及到不復存在的狀態,因此,消費者后悔權屬于解除權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二、電子商務中后悔權制度在我國的主要問題
1.后悔權的適用范圍有限
2016年5月9日,家住上海的李女士從淘寶某國際代購平臺花5000元購買了一個LV牌的現貨手提包,可是收到貨后李女士卻大失所望,包的肩帶處出現了輕微色差,后經客服解釋,是由于運輸途中肩帶處環裝標志磨損導致的,不屬于商品的質量問題,李女士要求淘寶店履行七天無理由退貨,但客服解釋不退不換是代購行業約定俗成的,可以免費為李女士修補顏色的處瑕疵。新消法第25條將后悔權的范圍限定在“網絡銷售、電視、電話、郵購”等遠程方式的交易領域。而對于國外代購是否屬于網絡銷售的范圍,目前存在爭議,屬于消法方面的空白。參考發達國家對于消費者后悔權的規定,將后悔權的范圍擴大到了分期付款、上門推銷、直銷等領域。由此可見,我國新消法對于后悔權適用的范圍過于狹窄,還需進一步擴大范圍使之明確,海外代購商品、預售商品等是否屬于后悔權的適用范圍還需進一步細化。
2.后悔權的起算日期不明確
新消法規定的起算日期是可以自收到商品之口起七日內退貨。目前,由于快遞行業紛繁復雜,各大快遞公司為盡快把商品投遞出去,出現延遲接收、代收等接收商品的方式,從而導致自收到商品之日的起算點這個節點不精確,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比如現在的各大高校,各大快遞公司與各個高校代收點之間簽訂協議,在消費者還沒有在網購平臺上確認收到貨物之前,就提前代簽收(保存)郵寄的網購商品,此時物流已經顯示簽收,從而導致送到消費者手里會有一定的時間差。如果按照各大電商平臺的統一簽收規則,自動默認快遞到貨時間的次日開始計算七日期限起算點的話,會不利于消費者,所以由于新出現的物流代收方式導致需要進一步細化收到商品的起算日期。
3.退貨商品完好的認定標準
新消法要求消費者保證退貨商品達到完好的標準,否則經營者可以拒收。可是商品的完好標準認定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在學術界,楊立新教授認為,商品完好應該解釋為商品本身完好;王利民教授則認為,商品本身完好過于模糊不好界定,主張在商品退換過程中沒有“不必要的二次損壞”;上海市消協則建議,應該參考商品的完整性、功能性、附件性。完整性是指商品本身完整,功能性是指商品的基礎功能沒有被損壞,附件性是指商品的關聯購物發票手續等齊全,退換商品如果具備這三性,就可以滿足退換的條件。在現實網購實踐中,各大電商平臺也制定了各自的退換商品規格條件,主要有以下幾種表述:“商品外包裝、配件及贈品、商標吊牌、合格證、使用說明書等齊全。”這種屬于退換貨的一般規定。例如,京東入駐商家規定,數碼相機、電視等商品必須沒有“產生激活、授權信息、不合理的個人使用數據留存等數據類使用痕跡”等情況,才可以適用反悔權。新消法中沒有界定如何認定商品是否屬于“完好”的狀態,使得消費者權利受到損害時,沒有法律標準來衡量電商平臺制定的標準是否違反法律的規定。所以,界定退貨商品的完好標準顯得尤為重要。
三、電子商務中后悔權制度的完善
1.細化后悔權的適用范圍
新消法只是把范圍限定在網購、郵寄、電話等方面,對于其他領域沒有進行涉及規定。目前隨著我國電子商務平臺的蓬勃發展,網購的商品也突破了人們的日常傳統需要,在一些商品房、汽車領域等也采用了線上交易,線下體驗這種新興的購物方式,與網購的日常商品相比,像商品房、汽車這種大宗商品,往往會占據家庭支出的一大部分,經過深思熟慮后消費者才會決定購買。雖然在這種大宗商品的買賣中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但為了保護經營者的權益,對于消費者的這種沖動消費,后悔權并非最佳的維權手段。此外,汽車買賣合同,往往經銷商都會采取完善的售后手段,例如汽車召回制度,質量三包,延長質保期等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預售商品房買賣中,消費者通過交納定金來簽訂定金合同,后悔權也只是從定金合同層面來保護消費者,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保護意義不是特別大。
2.界定后悔權的起算日
由于立法并沒有涉及現實中存在的代收情況,各大電商平臺也沒有制定統一的接受規則和詳細的說明,國家工商總局的《網絡購買商品七口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七日期間自消費者簽收商品的次日開始起算”,淘寶網規定“簽收當日第二天零時起計算時間,滿168小時為7天”,京東商城規定“自客戶收到商品之日起計算(滿168小時為7天)”等。各大電商平臺規定的不一致,導致簽收的起算點不一致,給消費者帶來困惑。筆者建議自消費者收到并拆封商品實物后次日開始起算,必要時可以邀請快遞員見證,視頻語音同步錄音錄像。
3.完善退貨商品的標準
商品“完好”的界定關系到商品能否退回去,對保障消費者的后悔權真正地實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經營者遭受不該有的損失,完善退貨商品“完好”的標準顯得更加重要。在修訂新消法之處,關于商品“完好”的標準,有三種說法:第一,商品完好是指商品本身完好,包括商品內外包裝完好,要求塑封沒有被拆除;第二種認為,商品完好是指商品本體以及配套商品完好即可,不考慮商品的封面等是否完整;第三是指只要商品的性能沒有發生變化,就可以視為商品完好。第一種觀點要求過于嚴格,消費者收到商品必然會拆開包裝檢查,如果要求外包裝完好,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而第三種說法又過于粗略,容易給消費者濫用后悔權的機會,損害經營者的利益。綜上所述,筆者贊成第二種說法,商品完好不僅是指商品本身是完好的,商品本體以及配套商品完好即可,不考慮商品的封面等是否完整。例如運動鞋的內外側吊牌,桶裝奶粉的贈品等都應完好。對于是否影響二次銷售,舉證責任可以倒置分配給經營者,此外,由于是電商平臺商品需要快遞郵寄,所以增加第三方快遞初步檢驗和審查的義務也是一種辦法,如果是郵寄過程中運輸原因導致商品破損,理應由快遞公司承擔責任。
四、結語
隨著消費理念和消費觀念不斷發生變化,網購方式越來越受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喜愛,但由于網購模式下經營者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作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后悔權顯得越發重要。盡管新消法對于后悔權做了細致的規定,但后悔權的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后悔權制度不僅僅是消費者一項權利,它也有時會傷害到經營者,所以需要進一步出臺相關的規定來細化這個制度,發揮公平原則保障買賣雙方的合法權益,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更好地發展。
注釋:
①參見楊立新:《非傳統銷售方式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反悔權及其適用》,載《法學》,2014年第2期,第37頁。
參考文獻:
[1]張宗海.西方主要國家的高校學生責任教育與啟示[J].高教探索,2002,(2):15~15
[2]李適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釋義[M].法律出版社,2013.
[3]井森.網上購物的感知風險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張迪,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