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路徑與重要成果,本文簡要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集體經濟的功能,圍繞健全三導增收組織基礎、完善頂層設計制度政策、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建立規范經濟管理體系四個層面,探討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創新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集體經濟;定向扶持
中圖分類號:F321.32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7-0119-02
一、引言
2018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三農”問題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為農村經濟發展指引了明確方向。其中深化農村地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舉措推動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對于盤活農村市場經濟、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集體經濟的功能分析
1.深化農村改革,提升基層組織領導力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與基層組織黨建基礎,以及黨在農村執政能力存在密切關聯,通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能夠在物質基礎層面深化農村改革,使基層組織具備足夠財力解決農民問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帶領農民群眾實現致富目標,以增強村民對基層組織的擁護與支持,提升基層組織領導力與鄉村治理能力。
2.夯實產業基礎,強化外部資本吸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具體工作要求。其中產業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基礎性與首要性地位,指導鄉村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密切結合自身發展實際與產業需求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由此增強對外部資本要素的吸引力,更好地反哺鄉村實現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1]。
3.助推農民增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財政部于2015年10月12日發布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重要體現。”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將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創造出更多崗位滿足農村人口的就業需求,深化農村基層組織財富積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由此帶領農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4.提升治理水平,建設生態宜居型鄉村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能夠增加集體資產股權所產生的利潤分紅,為公共基礎設施、公共衛生事業、公益事業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為實現鄉風文明目標提供重要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基于綠色導向、資源節約目標與科技創新提升勞動生產率與資源利用率,解決農村現有環境綜合治理問題,推動生態宜居鄉村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可以為村級黨組織的領導提供完備的物質基礎,更好地凝聚群眾、提高黨在鄉村的執政能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三、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創新路徑探討
1.健全三導增收組織基礎,推動四建機制建設
(1)建立三導體系。秉持“學習先導”“村級主導”“鎮為指導”原則建立三導增收體系,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立完備的組織基礎。在“學習先導”層面,需立足于思想觀念層面進行革新,深入推進鄉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的改革,明確界定城鄉結合地區、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的實施要點,因地制宜地確立適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與收益分配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設,保障以村黨支部、村委會為主導,積極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參與到農村經濟管理事務中,為農村集體經濟的良性發展指引明確方向。在“村級主導”層面,需密切結合鄉村實際資源稟賦條件,精準定位集體經濟的增長點,以村黨支部書記為主導推動增收責任的逐層落實,確保領導班子全員肩負起責任,走上適宜鄉村發展的致富道路。在“鎮為指導”層面,應注重加強信息互聯與業務監管機制的建設,確保上級精神能夠得到及時傳達,加大對集體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力度,并將工作方案、會議記錄等資料進行完整記錄,推動農村增收體系的標準化建設。
(2)創設四建機制。四建機制的建設是激活集體經濟增收活力的重要基礎,首先是建立現代化鄉村經營理念,堅持理念先行原則指導集體經濟建設,加強對領導干部鄉村經營理念的培訓與調研,確保其能夠實現對農村現有政策、土地、市場等資源的充分利用,依托市場化、公司化經營模式實現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其次是建構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基于不同片區的劃分完成鄉村產業規劃的制定,既能夠充分發掘鄉村資源與發展優勢,同時也能夠防范同質化競爭,實現共贏目標;再次是建立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充分發揮村黨支部書記的領導力,優化村級領導班子調配、完善選人用人機制,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立組織保障;最后是建設集體經濟發展新道路,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制定發展路線,例如山東省萊陽市根據其產業布局特點建立了“農業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選取以龍旺莊為首的鎮街作為示范項目推廣區,截至2018年6月建成1.5萬畝矮砧蘋果園示范園,帶動果農新發展和升級改造果園10萬余畝[2]。
2.完善頂層設計制度政策,提高定向扶持力度
(1)重視頂層設計。在強化組織保障的前提下,需依靠頂層設計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職能發揮提供指導與約束作用,包括界定村級合作組織的定位,出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方法、實施條例等法規文件。同時,加強相關優惠政策的設計與推行,例如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提供財政、金融、土地上的優惠政策,整合支農惠農資金,針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村集體項目提供補助,向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提供信貸優惠等,滿足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需求,更好地提升村級公共服務質量。此外,應針對財政資金扶持方法進行創新,利用直接提供資金支持、購買服務、輸入人才資源等多種方式,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設良好的制度與政策環境。
(2)加強定向扶持。在完善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需結合不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現實需求與存在問題給予定向扶持。例如針對組織領導力薄弱的農村,應鼓勵村干部領辦“村社一體合租社”,引導其借鑒現有成功案例,為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創設穩固載體;針對缺乏外源融資的農村,應在企事業單位與農村間建立結對幫扶制度,由企業為農村提供資金、技術等扶持,采用“集體經濟+公司”的形式解決產權開放化問題,更好地實現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針對存在資金困難的農村,建立以創業啟動資金、項目貸款貼息為代表的專項扶持資金,提升財政轉移支付額度與范圍,并協調農業銀行降低貸款門檻、放寬貸款期限,更好地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3.探索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1)因地制宜發展。要想切實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的長效運轉,需注重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實現對自身資產的全面盤點與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掘,密切結合市場需求選取適宜的發展項目,深化第一二三產業間的融合發展,更好地幫助農民群眾實現經營性收入增長的目標。以萊陽市為例,該市充分利用其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基于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先后培育了“萊陽梨”“萊陽芋頭”“萊陽萊胡參”“萊陽縊蟶”“萊陽五龍河鯉”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構建了優質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集群,在2018年“中國果品區域公共品牌”中價值評估達到6.82億元,真正實現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做大做強;同時在農產品加工行業培育出包括“龍大粉絲”“魯花花生油”在內的一系列知名企業品牌,構建起完整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農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183萬噸,為當地農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3]。
(2)健全人才保障。人才是村級組織管理職能發揮的重要影響因素,也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一方面,應加強對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的合理調配與監督,加強后備干部的培養,擴大人才招收渠道、完善福利待遇,選調優秀大學生村官到農村掛職幫扶,更好地擴充基層組織隊伍,完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對村干部培訓工作機制的建設,充分利用好黨校、示范基地等培訓資源,并邀請農業領域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村為農民群眾提供先進農業技術的教育培訓指導,為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技術支持。以萊陽市為例,該市自2018年起邀請了省果茶站、省果樹所、山東農業大學等多個部門的專家教授為果農提供現場技術指導與培訓,由市、鎮兩級技術人員組建技術指導組為農民提供栽植方法、綠色控害防治病蟲、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培訓,引領果農實現種植技術水平的提升,加快萊陽市果業的提檔升級。
4.建立規范經濟管理體系,優化產業發展布局
在監管機制建設上,應注重推行經營人員負責制,確保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項重大決策、利益分配、運營管理等行為都能夠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完善責任劃分界定,并做好對日常運營情況的后臺監管與風險評估,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備的管理機制。同時,還應積極探索“種養加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農業模式,重點發展“互聯網金融+現代農業”金融模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例如萊陽縣龍旺莊街道自2018年以來著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村莊街道、道路兩側進行改造提升,共綠化連村路和街道2.1萬米,栽植銀杏、櫻花、玉蘭等觀賞性樹種16萬株,踐行了可持續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培養農村居民樹立生態觀念,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朝向綠色發展軌道運行[4]。
四、結論
農村集體經濟在深化農村改革、夯實產業基礎、助推農民增收、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對此還需完善現有組織基礎、健全制度政策,基于因地制宜原則探索適應鄉村現實情況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并強化人才隊伍與管理機制建設,更好地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布局,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實施提供長久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宇晗.農地“三權分置”視域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制度的完善[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68~176.
[2]張新生.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J].農民致富之友,2019,(9):233~233.
[3]戚其軍.股份合作異地種果蔬集體經濟發展闖新路[J].農村經營管理,2019,(9):33~34.
[4]王慶生,張行發,郭靜.基于共生理論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和路徑優化研究——以山東省沂南縣竹泉村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108~112.
作者簡介:
林曉梅,供職于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龍旺莊街道辦事處,中級農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