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地區鄉村振興是我國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西部鄉村振興存在的制約因素,包括人口、產業、文化、土地、金融等,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西部各省份必須找準制約發展的因素,對癥下藥,以多元手段,如構建綠色物流流通渠道、構建鄉村振興產業全景數據平臺等,激發鄉村活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西部地區;鄉村振興;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7 F323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7-0121-02
一、西部地區鄉村振興意義深遠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8年,全國GDP達到13.46萬億美元,人均約為9630美元,十分接近人均GDP10000美元的發達國家標準,同時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億多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1660萬人。但伴隨著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是地區發展差異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分化、落后地區的貧困頑疾難以根除、核心貧困群體脫貧越來越困難,這一情況在西部地區尤為嚴重。據賈晉(2018)的研究,按照各省份的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排名,2015年鄉村振興發展指數得分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江蘇、天津、福建、新疆、廣東和海南,除新疆外,其他9個省份全是東部地區省份。排名在后10的省份中,除安徽、吉林和山西外,其余都是西部地區省份。總體而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發展指數得分均值呈依次遞減態勢。說明我國的鄉村振興發展,呈現出較大的地域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而鄉村振興戰略則是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戰略是縮小城鄉差距、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補齊農村短板、實現持續治貧的關鍵。對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義,將成為未來中國由大國到強國跨越、全面現代化進程的“穩定器”。
二、西部地區鄉村振興制約因素
西部鄉村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新農村已初見端倪。但由于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以及農業系統的異常復雜性和整個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根本消除。諸如鄉村人口結構斷層,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的土地撂荒以及鄉村住房空心化,鄉村治理能力落后,鄉土文化、民族文化失根,等等,使得西部鄉村社會在新時期鄉村振興中還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受到許多方面的制約,主要表現為:
1.人口及經濟制約。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素質低。隨著我國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大量的青壯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東部、中部地區城市,其中一部分漸漸融入到了城市中,成為城市的居民或“新市民”。鄉村人口的性別、年齡結構失衡,農村普遍出現老齡化、空心化現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經濟總量比重較低。西部地區真正落后和貧困的人口是農村人口,特別是農民。歷年來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都是最低的。此外,在西部地區水資源豐富,農村人口貧困的條件下,大規模水電資源開發過程中,淹沒農田,征用土地,毀壞房屋、林木、農村基礎設施等生產生活資料,產生了大量失去生活、生產資料的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阻斷了他們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相比礦產、油氣開發、修建道路等經濟活動,水能開發過程中對當地農村人口的影響較大。據相關專家測算,水電站工程占用耕地的數量是公路修建的150倍,是鐵路修建的64倍。
2.產業制約。首先,西部地區農業產業化層級偏低。農產品的附加值普遍較低,多數仍處于初級加工階段,精深加工不足。其次,鄉村產業升級過程中同質化現象嚴重。西部地區一些地方政府忽視鄉村地域區位條件、特色資源稟賦和目標消費人群,有的全縣幾乎每個鄉村都將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電商以及康養旅游作為發展方向。一些地方在現代農業領域,跟風升級現象也比較嚴重,不是“一村一品”“一村一業”,而是“多村一業”“整鄉推進”,走所謂的“集群化”和“規模化”的道路,導致很多農產品品種出現產量激增、銷售困難的現象。
3.文化制約。從文化上看,西部地區有著中華文明發源地的黃河流域文化,同時也擁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我國56個民族中有44個少數民族在西部地區分布最集中,但西部地區的地理與地緣特征造成了整個區域相對封閉與分割,形成了小范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限制了西部地區文化的整體發展。此外,西部地區的鄉村教育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如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鄉村教育水平不高,鄉村學校師資不足,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教師隊伍老齡化、知識退化、教學方法老化。又如教學規模逐年萎縮: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生源規模逐年減少,辦學規模萎縮,在許多偏遠地區和山區,遠離縣城和鄉鎮的村小、教學點支撐艱難。再如鄉村教育對象的復雜化:鄉村兒童的家庭情況復雜,留守兒童的思想問題也比較突出;鄉村民族文化傳承面臨危機,一些民族文化和技藝逐漸消失,鄉村民族文化生態陷入危機。
4.土地制約。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差,氣候環境惡劣,資源短缺。從地理上看,西北地區沙漠戈壁干旱少雨,西南地區雨量充足但山地面積比例大,西部地區人均耕地占有面積高于全國水平,而整體的耕作效率卻低于全國及中東部地區,耕地質量差,地形復雜,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降低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從地緣上看,西部十二省份除廣西外,其余11省區市均為內陸省份,陸地邊境線長達1.8萬余公里,主要毗鄰的國家也多為不發達國家。
西部各省份都是傳統農業大省,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西部地區的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西部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激勵農民和大學生返鄉創業,但把過去招商引資、吸引企業那套模式照搬到了促進鄉村創業上,土地征用和買賣中也常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影響農民的權益,引發農村群體性事件,嚴重阻礙農村產業的發展,這也進一步影響和制約著鄉村振興。
5.金融制約。金融發展滯后制約現代農業發展。近年來,西部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資金分配不均,使西部鄉村發展缺乏資金動力支持。西部地區也缺乏結構完善、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并存的金融市場體系,此外大型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偏向于各項條件相對較優的東部地區,而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相對有限,區域性金融機構又發展滯后,企業和居民金融意識比較淡薄,金融信用環境建設較差。
6.鄉村治理落后,公共基礎實施和服務體系滯后。伴隨村民大規模離鄉外出打工和頻繁的人口流動使得村委會選舉的投票率降低,使得西部地區在推進鄉村治理工作中存在認識誤區和實際問題。如認識“模糊”,基層黨建不能完全適應鄉村發展和社會治理需要。工作“虛化”,個別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缺乏嚴實作風。引領“弱化”,缺少統籌謀劃。骨干缺乏,鄉村治理日常管理難、教育引領難、參加活動難、作用發揮難。村民在教育、戶籍、養老、醫療、衛生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基層醫療機構專業化服務水平低、農村合作醫療費用較高等問題,西部鄉村醫療養老機構不能滿足當地人口老齡化的需求,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還不健全。
三、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發展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的西部篇需要準確把握各省份區域所處的不同階段、不同區域的特質,掌握各區域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從而為鄉村振興實踐選取適合的實施策略。
1.加強綠色資源保護,夯實生態文明的基礎。生態興則文明興,綠色資源是生態文明的基礎。要讓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這就要求西部各省份在產業發展中,不管是工業、農業還是現代服務業,都要堅持生態優先,產業要符合自身發展,還要符合資源特征,符合互相協作等要求。同時,西部各地要重視提升鄉村綠化覆蓋率,抓好進村通道綠化和環村林帶建設,培育村林生態文化。
2.構建綠色流通渠道,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物流成為末端最后一公里的掣肘。西部地區鄉村各地情況復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物流現代化”。西部地區各省份要深入實施農村公路網絡化、農村自來水普及和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農村信息通訊推廣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物流水平和農村電子商務水平,構建綠色流通渠道。
3.構建鄉村振興產業全景數據平臺,綜合運用區塊鏈監測和大數據管理技術,建立鄉村產業微觀主體、供求信息、空間信息、重點項目等基礎數據系統,完善農村產業動態監測機制,實現農村產業發展有關數據的全面觀測、智能呈現、及時更新、多向傳遞和實時反饋。
4.返鄉下鄉的政策設計應提倡“就業”主導而不是“創業”主導,應加大西部地區返鄉農民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農業場景中應用的相關培訓,建議返鄉創業農民要用好、用足、用活國家各種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構建下鄉創業人員數據庫,建立下鄉創業風險預警機制與信息共享機制。
5.將照搬城市建設“形象工程”和破壞鄉村自然生態風貌行為納入環保問責;對鄉村生態建設領域公共財政投入資金進行重點審計,加強對鄉村生態建設的群眾滿意度和帶動農民增收績效的量化評估,各種財政補貼扶持資金要以集體經濟組織為主要投資主體和受益對象。
6.積極培育鄉村建設的內生主體動力,大力發展鄉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為載體和平臺,參與土地整理、流轉以及鄉村產業化項目建設中的增值收益分配;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探索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保各類集體資源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優化配置,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解決西部地區鄉村“誰來種地”問題。
7.實現鄉村治理有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推進村民自治實踐,嚴格踐行以法治村,加強中介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如將供銷社、信用社以及農業專業協會等納入鄉村治理架構實施村民自治;深入挖掘傳統鄉村治理資源,強化鄉村內部治理機制。
參考文獻:
[1] 修菊華.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報,2019,(4):8~12.
[2]李蓉.淺議西部鄉村社會發展及制約因素[J].新西部(中旬刊),2018,(11):25+43.
[3]吳理財.近一百年來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鄉村——兼論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村” [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5~22.
[4]杜偉,黃敏.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2~16.
[5]賈晉.中國鄉村振興發展指數藍皮書(2018)[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
[6]洪民勇.西部農村貧困與反貧困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龍華平,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金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