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瑜
摘 要:近年來雙語教學在我國日趨成為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熱點。實踐證明,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中開展雙語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和實踐外語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整合課程內容、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作用。
關鍵詞:雙語;雙語教育;幼教雙語教育;雙語教育實施
一、幼教雙語課實施的內容
(一)建設整合式師資隊伍
1.組建幼教雙語課程“漢英+各個智能”整合式師資隊伍。2.建立有效機制,組織、引導和促進英語教師與教研型教師、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師、幼兒園教師的學習、交流和合作。3.組織開展校外培訓。
(二)開發整合式教學資源
1.按照《幼兒園工作規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的指導思想,結合市場崗位需求,以“資格—任務—能力”為路徑,開發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幼教雙語教材,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滲透到教材開發中。2.開發其他配套的教學資源,包括教案、課件、練習冊、活動冊、教學視頻、微課等。
(三)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
與幼兒園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適用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幼教雙語課程教學需要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
(四)建立雙語課程教學模式
1.建立英語專業教師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音樂、繪畫、舞蹈、數理等各智能培養方向教師)合作上課的機制,達成合作上課的共識。合作上課的課時機制為“2+2”,即2節漢語“智能”課配對2節英語“智能”課。除了媒介語言不同,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或活動、過程等均相同。
2.英語專業教師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課前共同備課。課前按照既定的教案模板,研究制訂教案及相關教學資源,明確教學對象、教學用具、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活動、教學過程等,并分別以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版本來展示。
3.英語專業教師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協調“2+2”課時進度。“2+2”的課時合作進度可以分為三種方式:一是同周同一天,二是同一周但不同一天,三是前后兩周內的任意一天。為了教學效果,課時合作協調的進度不應超過兩周(14天)。
4.英語專業教師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合作開展教學。前2節課是通過專業老師用漢語對“智能”進行教學,讓學生熟悉當次“智能”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掌握相關“智能”。后2節課是英語老師用英語對接前2節課的“智能”繼續上課。在后2節課中,學生不僅能夠對前2節課的“智能”內容進行鞏固、復習,而且著重掌握用英語對“智能”進行表達,包括發音、詞匯、句式等。
5.把學生參與幼教雙語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作為作業進行布置,并作為教學任務的一項主要內容。在教會學生掌握教學資源開發方法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選擇更多更具體的“智能”內容用漢語和英語兩種媒介語言進行開發,英語專業教師與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共同修改、評價。這個過程體現的是對“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幼教雙語課程建設”中“方法能力”的培養。
6.教學的組織實施方式采用團隊、分組活動的方式,以達到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團隊合作能力的目標。這個過程體現的是對“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幼教雙語課程建設”中“社會能力”的培養。
二、幼教雙語課程實施的問題和對策
(一)問題
專業老師用漢語對學生進行“智能課”教學,學生也熟悉當次“智能”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掌握相關“智能”,但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英語老師用英語對上課時,學生仍然感到吃力。學生到幼兒園實踐時,學生對幼兒的有效輸入語量不足,部分學生尚無足夠的英語能力來教學,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英語的比例不超過20%。有時候學生與幼兒互動時,使用的英語指令語和英語交流語發音不準確、用詞不規范,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強。
(二)對策
1.加強學生英語基礎的學習。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是無法升入高中或者連初中都沒有畢業才選擇進入中職學校學習。通過幼教雙語課程的學習,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但是由于受英語水平的限制,學習英語時力不從心。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
(1)因材施教。打破原有的班級體制,讓不同班級同級別的學生在一教室學習,在分層次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程度相對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能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長,學有所得,另一方面便于實施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英語課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其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英語教師應在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和優化訓練形式上狠下功夫,通過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習英語的聽、說、讀、寫,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2.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1)學習音標。學習音標的過程中,學生要注意每個音標發音時舌頭、嘴唇的形狀、聲帶震動以及鼻腔用音等細節,對著鏡子練習發音,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嘴型及舌頭位置,在不斷的糾正中,發音才能更為準確。掌握音標的發音和拼讀后,進入練習階段。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模仿跟讀,可選擇英美劇進行跟讀,注意重讀、連讀和節奏。(2)練習口語。所有的語言學習都是一個從輸入到輸出的階段,聽力和閱讀屬于輸入,口語和寫作則屬于輸出。若是沒有輸入,輸出自然也就是無水之源。那么,應該如何提高英語輸入的效率呢?
首先是單詞。如果說英語學習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單詞就是堆成金字塔的磚石。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至少掌握7000個單詞,才能無障礙進行英語口語交流。其次是英美劇。通過英美劇,把臺詞記錄下來,把記錄下來的語句時時多看,做到爛熟于心。最后還要訓練英語思維。用英文交流時,我們的思維邏輯為:英文—中文—中文—英文,中文充當了一個橋梁的作用。對于初級英語學習者而言,中文是必經之路,但對于一個高階的口語者而言,中文反而會成為一個阻礙。因此在經過單詞以及英美劇的訓練之后,學生就應及時轉入英語思維。英語思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內化過程。在詞匯、語法、邏輯、英美文化有了足夠多的積累之后,大腦才不用經過中文翻譯,而是直接下意識地說出英文。
三、結語
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幼教雙語課程建設,是基于集成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導向的幼教“漢英+各個智能”系列課程建設。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幼教雙語課程的學習,掌握了幼兒英語的教學方法,掌握了教學資源開發的方法,具備了基本的教學資源開發的能力,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本文對幼教雙語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后,從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提出了對學生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口語能力的策略,讓幼教雙語課程得到更好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等.教育的藝術[M].曹晚紅,吳大偉,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
[2]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