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燕
摘 要:近年來,貴州與東盟的教育交流合作逐步增多,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與困難。本文通過對貴州與東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現狀進行多角度分析,提出貴州與東盟教育交流合作的對策及戰略思考,以推動貴州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貴州;東盟;教育交流合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項目一般項目“與鄰近省廣西、云南比較探索貴州省與東盟教育交流合作的特色路徑”成果,項目編號:GDQN2017014。
近年來,在國家深化與東盟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借助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平臺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契機,貴州與東盟教育交流合作日益頻繁。國家不斷鼓勵和支持貴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走出去”,貴州也乘著國家的政策之風,積極尋找自身資源優勢,努力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合作戰略,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自身條件的不足和外部因素的影響,貴州省與東盟的教育交流合作尚處于較不成熟階段,層次較低。
一、貴州與東盟教育交流合作所存在的問題
(一)雙方高校重視程度不夠,合作渠道少
貴州一些高校對與東盟開展交流合作的興趣不大,不如與歐美國家開展交流合作有吸引力;東盟國家的很多高校對中國高校的合作也不夠重視,除對北京、福建、廣東、云南、廣西的高校了解得比較多外,對貴州的了解非常有限,即使是像“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這樣重要的活動,東盟國家和個人知道的也不多。
(二)資金支持力度有限
東盟國家,如越南、柬埔寨、老撾的學生都希望到中國留學,現在也逐步把貴州作為主要留學目的地。由于本國經濟條件有限,他們都希望獲得各種獎學金資助到貴州留學。而目前國家、貴州省和貴州高校能提供給東盟學生的獎學金還比較有限,要大幅度提升來黔東盟留學生規模,有相當大難度。
(三)彼此了解不充分,語言基礎薄弱
貴州學生選擇到東盟留學的數量不多,即使選擇也基本希望去新加坡,盡管有貴州省“千人留學計劃”的支持,學生也寧可去沒有語言障礙、文化相同的臺灣,而較少選擇去泰國、馬來西亞這樣教育質量和生活條件較好的東盟國家。
(四)援外培訓缺乏統籌規劃,特色不明顯
貴州省面向東盟的培訓才剛剛起步,面臨諸多困境。一是對東盟教育培訓需求了解不夠,經驗不足,資源尚未完備,培訓目標和定位不明確,也缺乏整體和長遠規劃;二是缺乏品牌項目,貴州特色優勢不突出;三是缺乏有國際經驗的培訓團隊,培訓者的語言能力(英語及小語種)有待加強;四是與東盟聯系的渠道少,利用東盟培訓資源不足。
二、對貴州與東盟開展教育交流合作的途徑的思考
(一)增進了解,更新觀念
坦率地說,貴州對東盟的了解是不夠的,甚至還存在一些偏見,認為東盟不值得開展合作與交流,從而忽視了這些近鄰的潛在優勢。一方面,我們希望引進優質的教育資源,眼光緊盯著歐美發達國家和日韓的高校;另一方面,我們又缺乏足夠的實力與這些國家的高校開展更加務實的合作。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國際合作戰略。在鞏固和開拓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合作領域的同時,更加注重與東盟的高等教育合作。
(二)發揮優勢,抓住機遇,著力雙方需求的人才培養
1.針對東盟需求的人才培養。中南半島國家,除泰國外,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的經濟都相對落后,技術人才匱乏,對技術和管理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針對這幾個國家開展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培養礦產開采、提煉、加工、制造業、化學、醫藥、化工、機械、建材、食品加工、農業、畜牧業技術人員;培養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人才;培養國際經濟貿易人才;培養國際漢語教師。
2.針對我方需求的人才培養。東盟部分國家在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方面都很具特色,國際化程度也比較高。貴州可選派學生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學習英語、高科技、高級管理人才、文化和旅游產業、家政管理人才、農村醫療服務等專業。選派學生到東盟國家學習東盟小語種。合作模式可采取學生交換、聯合培養、海外留學、海外實習等方式。
3.充分利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合作周”平臺。十二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在貴州成功舉辦,促進了西部地區高校國際交流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貴州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提升了貴州在東盟地區的影響力,推動了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相對廣西、云南,既不沿邊也不沿江的貴州,對外交流合作機會和渠道較少,在建立對外交流合作平臺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
4.積極開展東盟研究。2012年11月,貴州大學被國家留學基金委列為區域和國別研究培養基地—東盟研究項目基地。我省可以充分利用“東盟研究中心”這個平臺,開展東盟教育文化、經濟、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研究。可采取合作研究,聘請東盟客座研究員、赴東盟國家開展田野調查、到東盟高校和研究機構做訪問研究員等方式來開展相關研究。
5.拓展漢語在東盟國家的推廣。
(1)輸送漢語教師、志愿者。近年來,多個東盟國家已開始在大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而本國的漢語教師師資嚴重不足。據了解,東盟各國對漢語教師的需求很大。東盟國家的老一輩漢語教師很多都是華僑,且多為福建、廣東人,普通話掌握得并不好,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大,他們逐漸退出了教學舞臺,而年輕一代懂漢語的人并不多,致使一些東盟國家,如泰國、越南出現了漢語教師荒。貴州省可以考慮從大中小學中選派出更多的漢語教師或志愿者赴東盟國家傳播祖國的語言文字和文化,擴大貴州在東盟的影響力。
(2)開設雙向語言教學課程。中國非常重視與東盟國家的雙向語言教學,貴州的高校和中學要抓住機遇,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在東盟建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3)建立中國—東盟留學生交流基地。貴州位于中國西南的云貴高原。它具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質地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形成了以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交相輝映的豐富的旅游資源。此外,貴州具有一批獨具地方特色的專業如大數據、茶種植、釀酒、制藥等,可建立相關專業的中國—東盟學生交流基地,推廣貴州的特色產業的同時,也推動貴州的國際影響力。
三、結語
貴州高校與東盟教育開展交流合作具有獨特的優勢,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貴州高校只有對自身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斷,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平臺,增進雙方的合作交流,制定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教育交流合作戰略,才能促進貴州與東盟國家教育資源的整合,提高教育合作交流的規模和層次,從而推動貴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李振秋,王敦.中國—東盟合作新階段廣西區域文化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10).
[2]祁亞輝.教育合作:鞏固和拓展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J].東南亞縱橫,2015(10).
[3]宋夢婷.高校國際合作研究機構建設實踐與體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4).
[4]張成霞.貴州與東盟教育合作需求、優勢互補及困境分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03).
[5]朱耀順.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合作機制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11).
[6]陳東升.“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基于國際服務貿易的視角[J].東南亞縱橫,2017(03).
[7]宋娜,葉誠,李翔,鄭月.教育合作開放務實“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第十一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專題報道(一)[J].貴州教育,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