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
中華農耕文明歷史悠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以及農時不可違的事實,歲歲年年都在昭示“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真理。經年歷久,務實精神積厚流光。
墨子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意思是讀書人雖有學問,但也要以落實到行動為根本。老子《道德經》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意是,難事大事必須從可行易行之處做起,集土而成山。而輕易就發出諾言的,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圣人總是戰術上看重困難,所以最后就沒啥難的了。
國學大師陳寅恪,只求實學不問名利,無論授課還是做學問,幾近“無一字無出處”,嚴實態度實不多見。《陳寅恪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種種奇聞軼事,生動詮釋這位“教授中的教授”之求真務實風范。
《懷念葉永烈——他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時間,凝固了的生命》,可見葉永烈創作之道既“細”又“實”。提起科普創作,他說“科學并不難,觀察身邊也可以發現很多科學原理……”;為創作系列“紅色作品”,他訪故地悉心體悟,尋知情者旁征博引……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背后的故事》,先有領導帶隊深入林海雪原踏查,后有八萬官兵“高寒禁區”里的種種攻堅克難和付出的無數汗水、重大犧牲……眾多細節,譜寫開發“千年林海”支援國家建設的一段輝煌歷史。
大功業來自求真務實、踏實做事,而非眼高手低、空想虛妄。《袁世凱稱帝時的石龍鬧劇》,封建保守勢力妄稱“天降龍跡”,處心積慮“擁袁慶瑞”,結果貽笑天下。
《心底無私天地寬——毛澤東的稿酬賬》,稿費,這筆他個人最大的“私產”,盡用于公益。毛澤東主席表示,他的著作是群眾智慧的集中,稿費取之于民,要用之于民。細微之處見精神——那是個人品德、境界、格局的自然流露,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的不經意間的生動詮釋。由此讀者可以感悟這位領袖從事偉大事業之“細”之“實”。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事業必成于實。無論行事、求學、修身養性,都是不變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