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青青
(中包包裝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食品包裝是指一切與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材料或容器,包括食品容器、器具和軟包裝等。食品包裝一方面可以使食品免受外界污染,保持食品成分、品質等特性不發生改變,延長其貨架壽命;另一方面包裝材料自身的有害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可遷移至食品中,一旦遷移量超過限定值就會對食品安全產生重大影響[1]。因此,食品包裝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食品包裝安全面臨的形勢不太樂觀,應該從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風險分析及預防監督管理,應用新技術等方面入手來改變這一情況。
目前,我國食品包裝安全問題屢屢被各大媒體報道,如炊具原材料錳含量超標,“毒膠囊”事件,“雙酚A”事件,白酒中塑化劑超標,保鮮膜致癌,一次性紙質餐飲具被曝光熒光性物質超標等均暴露了我國現階段食品包裝安全存在的諸多問題[2]。這些問題部分由于人為在食品中添加了包裝工業中使用的物質,另一部分是由于食品包裝本身含有有害物質,和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后遷移進入食品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此類問題可以按照不同的包裝材料進行分類如表1 所示[3]。常見有害物質及其對人體的危害如表2 所示。

表1 包裝材料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我國雖已出臺了一些食品包裝安全的政策法規,但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我國應加強食品包裝產品安全風險監測及風險分析,加強食品包裝生產企業監管力度,完善食品包裝安全機制,逐步縮小與國際間的差距。
開展食品包裝行業產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目的是為了搜集區域性、群體性、基礎性的數據及相關信息,綜合了解生產及流通領域影響產品質量的風險因素,查找行業潛規則,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咨詢,為風險評估與標準修訂提供科學依據,做到產品質量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對解決食品包裝安全現狀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食品包裝接觸材料及制品執行的國家通用標準有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968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劑使用標準、GB 31603-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國家產品標準有GB 4806.2 ~11-2016、GB/T 10004-2008《包裝用塑料復合膜、袋干法復合、擠出復合》、GB/T 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GB/T 27590-2011《紙杯》等。

表2 常見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
食品包裝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重點項目包括感官指標、蒸發殘渣、高錳酸鉀消耗量、重金屬(以鉛計)、脫色試驗、溶劑殘留量(苯類溶劑、總量)、鄰苯二甲酸酯類遷移量、熒光性物質及微生物檢測等。通過對現有食品包裝產品檢測數據總結分析得出食品包裝產品雖然合格率較高,但還是存在一定的質量風險。例如,在塑料復合膜袋的所檢項目中出現溶劑殘留量(苯類溶劑)不合格。造成此項檢測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生產廠家不顧國家標準的要求使用不合格油墨進行印刷,或是產品在周轉過程中被污染,進而留下了潛在的安全隱患。我國應該出臺強制性標準,規定禁止在食品及藥品包裝上使用苯類溶劑油墨,促使企業使用環保型的無苯油墨(醇溶油墨、水性油墨)。同時企業應該對產品周轉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避免產品污染。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食品包裝行業中存在的溶劑殘留安全衛生問題。
3.1 部分生產企業原材料采購驗證及生產過程各環節監控還存在不足。企業對生產原材料檢驗不夠嚴格,對產品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缺乏監督管理,這些都可能導致產品不符合標準要求。企業應該對生產原材料及生產各環節嚴格把關。
3.2 政府相關部門在對獲證企業進行監督抽查或風險監測制定計劃時,監測檢驗項目較少,不能全面獲得企業產品安全信息。
3.3 政府相關部門及包裝生產企業與食品生產企業缺乏相關交流與互動,對食品生產企業關注的威脅食品安全的物質缺乏了解,對這些物質對食品產生的影響缺乏理解,對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后產生的后果缺乏認識,此外對這些物質的潛在來源未能進行正確的分析。
3.4 我國食品包裝市場準入制度及相關標準還不夠嚴密完善,還存在潛在食品包裝安全風險。現階段我國只對塑料包裝產品、紙包裝產品實行了市場準入制度,應該加快金屬包裝產品、玻璃包裝產品、陶瓷包裝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全方位食品包裝生產安全監管體系,防范和控制食品潛在安全風險。
4.1 政府管理部門導向
4.1.1 完善監管體系加大監督抽查力度
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嚴格的食品包裝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與標準,與國際接軌。應該加強食品包裝材料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抽查,擴大監測抽查范圍、種類及檢測項目,健全風險監測體系。應該明確生產企業的法律責任及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形成立法與監管齊下的高效管理體系。對部分質量意識淡薄、產品質量低下及抽查不合格的企業,應該進行公示并責令整改。如整改后還不符合標準應該吊銷其生產許可證,并追究企業負責人的相關法律責任。
4.1.2 加強獲證企業的證后監管
目前塑料食品包裝產品及紙包裝產品已經列入生產許可證管理范疇,但部分企業獲證后其管理及質量控制手段流于形式或根本沒有,因此證后監管是保障許可證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關鍵環節之一,建議監管內容包括原輔材料采購驗證抽查、生產過程關鍵點控制與可追溯性記錄抽查、產品安全性潛在風險因子抽查檢驗。有關部門應建立長效機制,加大對獲證企業證后監管的力度和有效性,通過日常巡查、抽查等活動加強對獲證企業的監管。對獲證后放松管理的企業,根據情節輕重,依法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處理。
4.1.3 加強標準制定修訂工作
政府部門應該完善食品包裝安全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并嚴格執行,為食品包裝的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目前我國雖已出臺一系列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執行標準,但仍面臨著產品標準未全面覆蓋、方法標準嚴重缺失等諸多問題,相關機構應加緊制定相關標準、完善標準體系。
4.1.4 積極組織人員培訓食品安全法規
政府部門應該積極組織食品包裝行業相關人員(包括監管及檢測機構)認真學習了解相關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標準,提高行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如要學習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法規《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國務院令第503 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等及相關國家標準。另外,這種學習不應流于形式,應將法律法規與各部門、企業與檢測機構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使其可以利用法律指導日常的工作,也可以利用法律保護生活中的食品安全。
4.1.5 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部門應該通過電視、廣播、微信公眾平臺等形式積極宣傳國家有關食品包裝安全的政策和標準,讓企業從思想上重視產品質量。同時引導社會各界尤其是消費者充分認識食品包裝安全監管的重要性,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
4.2 企業導向
4.2.1 加強企業自律
食品包裝生產企業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市場準入制度(QS)的要求及生產規范進行生產,并對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監管,包括原材料采購管理、人員管理、生產環境及生產過程管理以及倉儲管理,以確保食品包裝安全。
4.2.2 提高企業內部安全質量管理水平
食品生產相關企業必須建立健全本單位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完善各職能部門管理職責。企業應加強衛生管理、質量檢驗管理,配備專職或兼職食品衛生管理和質量檢驗人員,加強原輔材料采購驗證、實驗室的裝備人員培訓、技術力量的加強和認證工作,對食品及相關產品的新產品、新工藝、食品添加劑及其它潛在化學物質檢驗,有利于降低食品安全的風險。同時嚴格生產過程關鍵控制點監控,提高企業內部安全質量監管水平,才能使企業有更好的發展,使企業在整個行業中立于不敗之地。
4.2.3 注重企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企業應該加強與科研機構及高校合作,積極培養、儲備企業高技術人才。企業只有加快培養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挖潛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潛力,才能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企業只有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才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企業也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穩健而強勁。企業通過培養一支掌握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操作技能、具有較高安全質量管理素質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才能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4.2.4 加強對標準的學習
企業領導要帶頭積極學習安全法及相關政策和質量安全標準,并組織培訓相關技術人員加強對標準條款的學習和認知。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嚴格按照標準執行,這對提高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技術進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2.5 加快對新技術的研究,關注質量安全
盡管我國新的包裝技術使得食品包裝工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例如環保包裝、智能包裝等現代新型包裝技術能夠讓食品的保質期得以延長,也有助于保鮮和運輸食品,環保、低碳還能夠更為智能地給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服務。同時,這些新的包裝技術手段還能夠讓廣大消費者比較方便地進行放心食品的選擇,但是不僅要加大對這些技術的進一步研究,進而使得在各種環境當中都能提升包裝的適應能力,更應該關注新技術是否帶來新的有害物質,避免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