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包裝是包裝產業新興科技的典型代表和發展方向,近幾年成為市場熱寵,快速推廣,發展勢頭良好。智能包裝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在產品包裝上加入新技術,使其既具有通用的基本包裝功能,又可執行智能功能,比如識別、檢測、記錄、追蹤、連接互聯網。無論是吸引消費者注意力,還是提供產品信息,或是建立與消費者間的品牌互動,智能包裝都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智能化包裝產品將成為包裝業新常態。通過包裝材料的更新、包裝結構的改造,以及包裝信息的管理與整合,實現被包裝物的人性化及智能化要求、目的或效能。目前包裝行業已經涌現出一大批受用戶追捧的智能包裝產品,生產企業利用噴碼技術、紋理防偽技術、水溶膜技術、RFID 等技術,讓包裝與用戶之間形成了信息的溝通與交互,不僅帶給用戶智能的應用體驗,同時也帶動包裝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自2016 年初始,國內智能包裝技術就得到了快速發展?!叭裰悄馨b熱”一夜之間興起,上市公司爭先恐后上“智能”。
從智能包裝專利的數量增長可見端倪。根據查詢,2016 年以來,中國智能包裝行業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36 件,2017 年是155 件,截至2018 年,國內有關智能包裝的專利申請數量共567 件。
再看行業的回應和龍頭企業的布局。裕同科技在惠州市潼湖生態智慧區投資6 億元建設智能包裝產業基地,項目預計2024 年全部達產,實現后年產值約7億元。勁嘉公司打造新型包裝運營體系,主要舉措包括大力推進“互聯網+”、RFID 傳感技術、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包裝產品領域的深度應用,促進包裝產品智能升級。美盈森建設智能包裝物聯網平臺,將包裝打造為超級信息媒介,并借此進軍大數據領域。奧瑞金和昇興股份在一罐一碼業務上發力,并基于二維碼的流量入口作用在經營模式上創新。上市公司爭先恐后在產業鏈上植入智能包裝因素,可見智能包裝對公司發展的意義。
現在有市場調研報告聲稱,2019 年國內智能包裝市場規模突破1600 億元。這個數據引起業內人士的質疑。智能包裝只是在起步階段,市場規模有這么大嗎?1600 億元是什么概念?在整個包裝印刷市場中的占比,至少在15%以上。從報告給出的重點企業看,裕同、勁嘉、貴聯到合興、美盈森,個個都是包裝印刷圈屈指可數的巨頭,這幾家企業的營收合一起,一年差不多有300 個億。問題是在這300 個億中到底有多大比例來自智能包裝?
在港股上市的紛美包裝收購北京數碼通科技有限公司90%的股權。北京數碼通成立于2016 年,主要側重于提供智能包裝的軟件解決方案,提供智能包裝二維碼設計、生成及應用方面的技術服務。紛美之所以收購北京數碼通,主要是相中了其專利和技術服務能力。因為隨著液體食品包裝行業的發展,智能包裝正成為紛美的“核心能力”。通過收購,可將北京數碼通及其專利與紛美的業務相結合,強化其在全球液體食品包裝行業的競爭優勢。
勁嘉新型智能包裝公司承載著勁嘉股份拓展彩盒市場的使命,主要產品是煙酒包裝及以手機盒為代表的消費包裝。與普通包裝不同的是,勁嘉新型智能包裝公司試圖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為其產品賦予更多的智能化內涵。但從根本上來說,它還是一家包裝印刷企業。
北京數碼通和勁嘉新型智能包裝公司,實際上代表了當前智能包裝市場先行者的兩種主要模式:一種試圖通過技術研發,為品牌商和包裝印刷企業提供智能包裝軟件解決方案;一種試圖通過為傳統包裝印刷產品賦予智能化內涵,實現產品功能升級,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兩種模式之中,前者試圖抓住智能包裝的核心技術,后者則是通過為傳統包裝印刷產品賦予智能化內涵,實現產品功能升級。
當前智能包裝市場的規模,需要區分的是1600個億中,有多少來自包裝印刷加工服務,多少來自智能包裝技術應用帶來的產品增值。前者是印刷圈的固有需求,即使沒有智能包裝技術,依然存在。后者才是智能包裝技術,為行業帶來的市場增量。包裝是品牌商的剛需,“智能”則是附著在剛需之上的升級需求。從當前的產業實踐看,對大部分冠以“智能”的包裝產品來說,印刷加工服務顯然仍是主要的創收點,智能包裝技術應用帶來的產品增值還相對有限。
雖然智能包裝技術帶來的產品增值目前還不明顯,在某些情況下,它卻可能成為影響印刷企業競爭力的因素。比如,當品牌商對基于產品包裝的防偽、溯源、互動營銷服務提出需求時,那些能夠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的公司顯然勝出的機會更大。
巨頭企業紛紛加大在智能包裝領域的業務布局。它們將部分新建工廠命名為智能包裝公司,賦予產品生產過程或產品自身智能化因素的同時,還紛紛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智能包裝技術的研發和產品落地。勁嘉股份于2018 年初控股成立的深圳勁嘉盒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提供基于二維碼、RFID、NFC 等智能包裝技術的防偽、溯源和互動營銷服務,已經形成包括軟硬件和平臺在內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不僅面向品牌商進行推廣,還聯合部分印刷企業成立了智能包裝企業聯盟。裕同旗下的裕同研究院也將智能包裝列為重要攻關方向,并在一物一碼、AR 技術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已經可以提供具有防竄溯源、移動營銷、防偽鑒真功能的智能化包裝解決方案。以煙包印刷為主業、體量龐大的江蘇大亞新材料集團,同樣在2018 年成立了智能包裝研究院。
作為我國包裝技術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智能包裝承載著我國包裝工業在新興領域占據創新制高點的一種新期待。為了包裝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注意“狂歡”下的隱憂,要基于踏實的技術研發,扎實推進智能包裝的新未來。
眾多盲目的智能包裝“狂歡”實際隱藏著諸多潛在的風險。部分以智能包裝為名的炒作,其實也可能帶來較大的危害,對整個包裝行業不利。隨著智能包裝技術的進步及實踐應用,在食品、印刷、物流、瓦楞紙包裝、食品安全防偽溯源等方面會陸續得到應用。
業內專家指出:當代包裝產業形態十分復雜,細分化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深入才能凸顯更大價值。對于智能包裝而言,需要與其他包裝前沿尖端技術創新融合才能產生更大價值。當前的智能包裝關注熱度空前,但是對于智能包裝的產業化發展、技術研發而言,還需要靜心進行深入探索,實現智能包裝技術與其他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才能促進包裝產業創新發展,實現智能包裝應有的價值。
在發展智能包裝方面仍面臨著不少困惑與挑戰。比如,多數圈內企業對智能包裝技術的應用設定基本雷同:防偽、溯源和互動營銷。底層技術也大體一致:RFID、NFC、一物一碼、二維碼入口+數據庫后臺等等。這么多企業圍繞類似的場景,采用類似的技術,最終形成的解決方案能有多大的區分度,能否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終端品牌商對智能包裝的接受度有多高,愿意為“智能化”額外付出多少溢價,都是需要調研的。
就當前智能包裝主要應用來看,基于二維碼入口和數據庫后臺的互動營銷最為常見。不少快速消費品,都試圖通過這種互動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并盡可能獲取有價值的營銷信息。只是由于技術門檻并不是很高,具有互動營銷功能的智能包裝產品,能夠給印刷企業帶來的業務增值空間相對有限。至于具有防偽、溯源功能的智能包裝,從多數圈內企業的進展看,基本上還處于市場培育或種子客戶試用的階段,市場反響似乎并沒有預期中強烈。
智能包裝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本質上取決于一點:疊加在包裝上的智能化因素,到底只是一種輔助,還是能使傳統包裝脫胎換骨成為一種新的產品形態。換句話說,在智能包裝中,到底是“智能”,還是“包裝”占據主導,決定產品的價值。假如智能只是作為提升產品附加值的輔助因素,智能化為包裝產品帶來的附加值就很難達到調研報告所謂的的規模。只有智能化真正成為產品功能的主導,智能包裝作為新興市場增量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需要提醒大家,不要做表面文章,不要把智能包裝的“頭銜”隨意插到任意的包裝產品頭上,壞了智能包裝的名聲,影響了智能包裝的正常發展。要把工夫放在實實在在研發智能包裝的技術和應用上,才可以獲得經得住考量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