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銀
焦橋鎮位于山東省鄒平市東北部,北隔小清河與高青縣相望,東與桓臺縣為鄰,總面積82.05平方公里,人口3.8萬人,轄5個管理區,48個行政村,耕地8.5萬畝。近年來,焦橋鎮搶抓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的重大機遇,按照“實事求是、尊重民意,嚴格程序、穩妥推進”的思路,攻堅克難,苦干實干,成功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農村社區建設的新路子、新模式。
牛家村共有370戶、1200口人,以傳統的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種植為主,村內空房舊房很多,而且房屋分布散落不均,布局混亂,給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不便。2013年,村里結合土地增減掛鉤項目,規劃建設了新社區。牛家新村社區總投資1.3億元,占地80畝,總建筑面積75356.22平方米,該項目包括14棟住宅樓、1棟老年公寓樓,舊村整體復墾新造耕地460畝,結余土地265畝,結余資金2000萬元。
在牛家村的帶動下,西營、朱崖兩村順利完成舊村拆遷復墾工作。原西營村位于焦橋與桓臺縣接壤處,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全村276戶878人,村莊面積206.4畝,村內水電排泄等基礎設施落后。朱崖村150戶495口人,村莊面積111.5畝,潴龍河舊河道穿村而過致使居民點分布零散,存在許多空閑地,且廢棄宅基地較多,復墾潛力較大。兩村項目安置在焦橋鎮中心社區,位于鎮政府駐地,東臨勝利河,南至杏花河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西營村建有安置樓房8棟,可安置276戶878人。朱崖村建有小高層3棟,可安置168戶526人。
兩村安置樓建設在焦橋鎮中心社區有序推進,開辟了全市先拆后建、異地搬遷、合村并居建設的先河,項目建成后可節約土地500余畝,2020年中心社區達到入住條件。
在此基礎上,西夏、張官、劉橋、李套、西直五個村的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完成前期申報工作。
2019年7月3日,焦橋鎮勝利社區正式開工奠基,一期工程首先安置已申報的西夏、張官、劉橋、李套、西直五個村莊,勝利社區位于焦橋鎮政府駐地,杏花河路以南,勝利河以西,焦臨路以東,毗鄰鎮政府。一期規劃總面積284.7畝,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5.2億元。項目建成后可安置西夏、張官、劉
橋、李套、西直五村1246戶居民,可結余土地指標1000余畝。截止目前,整個項目進展順利,所有高層住宅地槽已經全部開挖完畢,下一步將進行地基基礎工作,整個項目預計工期為546天。
1.著眼轉變生活方式,全力推進社區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是一項破解“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也是一項含金量很高的惠民工程。為把這項工程真正落到實處,我們嚴格把好了幾個環節:一是外出學習拓寬視野。為轉變群眾觀念、統一思想認識,焦橋鎮組織48村支部書記、村主任、部分黨員代表、機關干部200余人,先后到萊蕪、壽光等地參觀學習,所到之處整齊的樓房、整潔的環境、完善的設施,大家深受震撼,從而更加堅定了社區建設的信心和決心。二是樹立典型示范帶動。充分發揮牛家村在發展土地增減掛鉤工作中的榜樣作用,號召全鎮村莊向牛家村學習,組織村兩委到牛家新村進行參觀,請村支部書記邵春峰講解牛家新村建設歷程,讓村民現身說法,切實感受到村民搬進新居之后幸福指數提高了,從而在全鎮營造起大力開展土地增減掛鉤工作的良好氛圍。三是深入群眾全面動員。結合駐村蹲點月、民主議政日活動,焦橋鎮積極宣傳并耐心向村民解讀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詳細回答村民提出的問題和疑惑;在此基礎上,村兩委發動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在群眾中廣泛宣傳,制定初步方案征求群眾意見。四是以人為本確定方案。焦橋鎮原有德康社區、姚孫社區、后三社區、牛家新村社區都是在原有村莊的范圍內規劃建設,比較分散,并且四個社區離鎮駐地較遠,孩子上學、老人就醫、交通等問題比較突出。結合焦橋鎮實際,在政府駐地打造中心社區、勝利社區兩大社區,實現合村并居。
2.著眼轉變生產方式,全力推進土地流轉。為解決群眾住樓后從事農業生產的難題,焦橋鎮積極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目前,全鎮36000多畝耕地進行流轉,既保障了村民穩定收入,又解決了村民后顧之憂,沒有土地束縛,脫離農業生產,群眾可以輕松放心外出務工、經商,增加收入。全鎮牛家、興隆、李套、孫莊、西南、刁宋、紀家、姚孫、劉道口、高道口、郭家、小北杜、西直等13個村莊耕地全部流轉,為下一步社區建設提供有力條件。
3.著眼改善老人生活,全力建設老年公寓。牛家新村社區老年公寓總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面積6139.06平方米,設有105個房間、210張床位,房間都配有獨立衛生間,水、電、暖、熱水器、消防設施、無線網絡電視等設施配套齊全,達到標準化養老標準。牛家村70歲以上的老人,在公寓免費吃住。老年公寓的建設解決了家庭養老的難題,讓老人們住著舒心,也讓子女們外出務工安心。
焦橋鎮在土地增減掛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12月28日,全市土地增減掛鉤現場推進會在焦橋鎮召開。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社區規模程度還比較低。焦橋鎮原有德康社區、姚孫社區、后三社區、牛家新村社區規模比較小、比較分散,四個社區離鎮駐地較遠,孩子上學、老人就醫、交通等問題比較突出。鎮村基礎設施不完善,小城鎮功能不健全,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2.舊村綜合開發尚未成型。牛家、西營、朱崖3個村莊,舊村復墾后,村集體主要收入來源于土地流轉,村集體收入比較低,用于社區建設和服務的資金短缺。
3.群眾思想認識有待提高。部分群眾對土地增減掛鉤了解不夠,積極性不高。尤其是故土難離、故家難舍,增加了土地增減掛鉤、社區建設工作的難度。

焦橋鎮將緊緊抓住并全力用好被列入全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重大機遇,在牛家配套建設成功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合村并居、社區建設、土地增減掛鉤工作,積極推進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等工作。
1.宣傳教育,改變思想觀念。通過廣泛宣傳,提高認識,通過鎮、村兩級,統一干部群眾思想,廣泛宣傳土地增減掛鉤的目的、意義及政策標準,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土地增減掛鉤的好處,增強節約利用土地觀念。
2.加大投入,在社區配套建設上實現新突破。中心社區、勝利社區,均結合東側勝利河景觀帶,以“傍水而居,打造濱水之鄉”、“傳承地域文脈,回歸院落生活”為設計理念,建設成為勝利河畔集居住、商業、養老為一體的,兼具旅游特色的綜合性活力社區。
3.科學規劃,在舊村綜合開發上邁出新步伐。牛家村按照“保根護脈、一園多業、融合發展、生態高效”的原則,圍繞鄉勇祠遺址、牛家太湖石、古樹等袁氏歷史文化資源,規劃建設占地460畝的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
焦橋鎮立足袁氏文化背景和紅色文化傳承,以發展鄉村旅游為載體,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根據前期東平村紫蘭故里項目規劃,整合資源,挖潛改造,打造袁氏文化展示區,做足做好歷史人文資源文章。圍繞“鄒長縣委成立根據地”,通過招商引資對鄒長地區第一次黨代會舊址進行保護性修復,進一步深入挖掘紅色黨史文化,豐富黨建文化底蘊,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教育區,使舊村綜合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
4.創新思路,在實現村級增收上探索新渠道。一方面,做足做活土地流轉文章,向土地規模經營要效益,在保障村民收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過流轉增加集體收入。另一方面,做足做活招商引資文章,利用焦橋鎮現有“袁氏文化”、“紅色文化”、“鋁業文化”等資源,積極發展富民產業,在解決村民就業增收的同時,探索村級增收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