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旺 李炫旻
隨著5月15日美國政府對華為的臨時許可證將到期,有報道稱,在新冠疫情依然肆虐背景下,美國在芯片問題上越來越敏感,不僅要在國內建廠,還要對華銷售芯片制造設備實施管制。韓國媒體更是表示,“自給自足”正成為美國、日本和中國半導體市場的一大焦點,人們擔心疫情會導致全球供應網絡中斷。
據《韓民族日報》13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一篇報道凸顯美國向“半導體民族主義”轉變。該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尋求減少美國對亞洲半導體技術的依賴,正與美國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和臺積電就在美國建廠進行談判。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美國官員還有意幫助韓國三星電子擴大在美國的制造業務,以生產更先進的芯片。
《韓民族日報》報道稱,日本也有類似動作。該報引述日本商業雜志《鉆石周刊》的文章稱,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秘密實施一個項目,為英特爾和臺積電等公司在日本設立生產和研發基地。這讓許多分析師得出結論,美國和日本已經對疫情將導致全球供應網絡崩潰的擔憂發起全面回應。而中國也在努力實現半導體國產化,預計5年后自給率將提高到70%。
作為第一大半導體產業強國,美國的動作更多些。《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商務部4月底表示,將擴大美國產品和技術對華出口管制清單,該清單上的產品和技術在對華出口前需要經過國家安全專家的審查。該規定可能對向中國銷售尖端芯片制造設備施加更多限制。
通信專家項立剛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在國內建新的芯片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國要實現真正全面的芯片國產化,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向華為等中國企業不斷施壓是不會停止的。中國芯片現在面臨的情況是,設計方面已經與國際先進水平處于同一起跑線,但生產能力不足,所以還要下苦功盡快提高。
資深行業分析師馬繼華對《環球時報》表示,國產芯片在技術上有很多短板,芯片也沒有建立完整的體系,在CPU設計、手機射頻芯片等領域,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而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的芯片則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