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大智移云技術的快速發展,業財一體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不斷深化,業財融合再次成為各行各業研究的熱點。但是,何為“業”?何為“財”?各企業的發展階段不同,對業財的認識也就有所差異。文章在對“業”“財”細分界定的基礎上,研究業財融合的其中一個細分種類,供業界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業財融合;財務共享
【中圖分類號】F275
一、業財融合的涵義
傳統財務會計是指以貨幣為計量單位,以會計準則為準繩,對企業經濟業務進行記錄與反映的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行業逐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會計工作重心也從事后的記錄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后的核算與分析。要實現上述目標,業財融合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所謂業財融合,指財務與業務基于相同的價值目標,在思維、制度、流程、系統、信息等不同層面的全面融合,采用信息化手段使業務與財務在流程上實現自動協同,在流程上平滑銜接業財信息,使業財緊密相連,業務信息成為財務信息的有效驅動信息,業務的數據成為財務數據的維度擴展數據,業財信息一體化成為業務決策的服務信息,有效提升決策輔助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二、業財融合的基本內容
傳統的業財融合,更多強調需納入會計核算的業務信息通過信息化手段同步至財務核算系統,筆者認為,這是業財融合的初步階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的發展,業財融合已逐步進入深度融合階段,業財融合的內容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現階段的業財融合,筆者認為應包括如下基本內容:
(一)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
財務管理業務不僅僅是會計核算,還包括資金管理、稅務管理、資產管理、預算管理等。業財融合也不僅僅是其他業務部門和財務核算的融合,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更是業財融合的起點和基礎。
(二)業務管理數據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
這是大部分業財融合系統重點解決的問題。由于業務信息系統和財務信息系統建設的時間、深度存在差異,大部分企業存在或多或少的業財信息孤島現象,嚴重損害了企業的效率和效益,這也是推動業財融合的意義所在。
(三)財務管理數據和業務管理數據的融合
財務不僅僅是事后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更是現階段的管控重點。這就需要財務管理部門隨時提取業務管理數據,根據業務數據做出預測,及時發現運行差異,并將財務數據反饋業務部門,服務業務部門,為企業數字化決策奠定基礎。
(四)企業外部數據和企業內部數據的融合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上充斥著大量的數據,如何變數據為對企業決策有用的信息是企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企業外部數據和內部數據的有機融合,是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企業準確識別所處位置、進行行業發展前景預測的重要方法。
上述四個方面,既是獨立的業財融合個體,又互相關聯,構成業財融合的管理體系,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業財融合過程。所謂萬事開頭難,很多企業的業財融合都是從非財務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開始的,更進一步加劇了融合難度。本文從業財融合的第一步談起,探討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過程及機理。
三、業財融合始于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
(一)財務管理業務的職責及內容
大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部門,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不同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但是按職責細分,無外乎資金管理、資產管理、稅務管理、預算管理、決算管理、日常報銷管理、會計核算等,管理機構只是管理職能排列組合的結果展示。
近年興起的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側重的是將會計核算職能從財務管理職能中剝離出來,按照標準化的模板由特定的財務人員來完成,達到財務核算的規范化、標準化、流程化,減少違規賬務處理事項的發生。
所以,隨著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業財融合的“財”就有了更加清晰的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財”就是企業的全部財務管理工作,包含財務管理部門從事的所有經濟業務,既包括資金、資產、稅務等管理業務,也包括會計核算業務;狹義的“財”,僅特指企業會計核算業務。
早期的業財融合,更多指的是企業的各類業務信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自動推送至財務核算系統并生成會計憑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隨著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進程深入,業財融合才逐步的被賦予了更多的新時代意義。
(二)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關系
把會計核算業務從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剝離為狹義的“財”后,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可進一步細分為需要生成會計憑證的財務管理工作以及不需要生成會計憑證的財務管理工作兩大類。
需要生成會計憑證的財務管理工作,如資產購置、資金收付、費用報銷等,其工作結果最終展示為企業的會計憑證,在財務賬面完整記載并反映。
不需要生成會計憑證的財務管理工作,如資金計劃管理、預算編制、稅務登記及變更、銀行賬戶開立等,其工作結果最終并不生成會計憑證,是會計核算業務的基礎或者控制標準,但與會計核算業務并無直接關系,在早期的業財融合理論中,未作為業財融合需求予以滿足。
(三)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需求
從財務管理業務和會計核算業務的關系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在解決業財融合問題的時候,都會側重解決需要生成會計憑證的財務管理業務,而對于財務管理本身,關注度相對較少。
隨著管理會計的發展,業財融合對數據的質量和數據的交互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數據互相交融成為新的管理趨勢,既需要管理行為生成會計核算憑證,也要有核算后的數據處理結果推送給管理層,自動形成智能分析臺賬,以供管理層進行快速決策。
(四)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融合的難度
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均屬財務部門職責,就融合難易程度來說,處于較低的層級,既不需要跨部門的協調,又彼此熟悉相關業務,只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思維和手段,就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業財融合,同時也可以為與其他業務系統的融合提供借鑒。
四、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路徑
一般來說,財務管理業務的資金管理、稅務管理、資產管理等最終要體現在財務核算上,財務核算的最終結果也要體現為資金支付等財務管理相關內容,現以A建筑公司業財深度融合為例,就深度融合的相關路徑總結如下:
(一)搭建資金管理模塊,實現財資融合
需要業財深度融合的多為大型企業集團,大多設有資金管理中心,或類似機構從事資金管理業務,并通過搭建的資金管理系統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財務共享中心建立后,財務核算系統和資金管理系統的融合是擺在財務管理部門面前的首要任務,通過打通系統間的數據接口,可實現財務核算結果自動推送到資金管理系統,實現財資之間的初步融合,這也是大部分企業已經完成的財資初步融合過程。
但是,這樣的融合深度明顯不足,作為財務管理重要環節的資金管理,特別是資金中心管理,仍有較大的融合空間。就資金中心而言,其管理業務主要包括資金上收下撥管理、統借統貸管理、資信業務管理、承兌匯票辦理管理等內容。結合業財一體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如何在資金中心業務管理、檔案管理、賬務管理等方面進行智能化探索,實現業財深度融合,是各企業集團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現階段,財務共享中心在技術層面為資金中心業務智能化探索提供了數據保障,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在法律層面為資金中心業務智能化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實現管理會計轉型在需求層面為資金中心業務智能化探索提出了具體要求。
A公司圍繞“數據資產共享、職責權限明晰、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提升”的整體思路展開資金中心業務智能化探索,通過獲取資料自動化、審批環節信息化、辦理時限公開化、業務檔案電子化、會計憑證批量化,完成了財資的進一步融合,通過數據融合,工作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工作質量得到質的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三倍甚至更多,實現了提質增效的目的;各類紙質資料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二)打通稅務管理系統,實現財稅融合
企業集團大多已經搭建了稅務管理系統,財稅深度融合包括稅務系統將財務核算系統提交的發票信息自動識別、自動驗證,以及財務核算系統在核算完畢后,將發票勾選認證相關信息反饋給稅務系統兩個組成部分。
一是財務核算系統借助稅務系統實現進項發票真偽自動識別后自動錄入表單發票信息。在財務共享平臺發起表單業務時,通過與影像管理系統集成,利用影像管理系統的OCR識別功能,共享表單在上傳增值稅發票影像時,影像系統會自動識別增值稅發票代碼、號碼、日期、金額等關鍵信息并提交稅務系統。稅務系統收到發票信息后,自動通過稅務局接口對發票關鍵數據進行驗證,識別真偽。核驗通過后,共享平臺可自動錄入由OCR識別的增值稅發票信息。通過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達到進項發票的自動驗證、自動錄入,免去發票手工查驗與表單錄入的繁瑣。
二是稅務系統自動從財務核算系統取數,實現進項發票自動認領,確保及時勾選認證。共享表單業務流程審批結束后,稅務系統自動獲取表單發票信息列表中的增值稅發票歸屬單位,實現增值稅進項發票自動認領的功能,免去財務人員手動認領增值稅進項發票的煩惱,大幅提高增值稅進項發票認領的準確性、及時性。公司稅務管理機構根據系統自動認領的發票及時勾選、認證,消除進項發票不能及時認證的風險。
三是引入RPA機器人技術,實現增值稅發票自動開具,后續將打通從開票到財務核算的環節,進一步增強財務核算自動化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信,RPA必將逐步實現發票開具、發票認領及認證、直至納稅申報、繳納稅款等各個環節,使財稅共享生態圈不斷完善提升。
(三)對接資產管理系統,實現資財一體
大多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側重對已經組資完畢的固定資產的管理,主要包括組資、調撥等模塊。實際上,固定資產管理還包括購置計劃審批、購置行為實施、折舊計提、報廢等內容,這些職能原來分散在不同的系統管理部門分別執行。業財一體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為財資一體融合創造了條件。
通過共享系統的流程引擎,可將購置前的審批環節納入共享平臺進行流程審批;審批結束購置完成后,同步推送組資信息到財務核算平臺和固定資產系統,同步完成財務核算和資產建檔管理;每個核算期末,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計提的折舊推送到財務核算平臺,完成賬務處理工作;固定資產的調撥、報廢流程結束后,將相關信息推送到財務核算平臺,形成固定資產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圖1)。
(四)構建批量制證模塊,提升管理效率
企業集團涉及管理對象眾多,將管理結果批量變為財務賬務,可大幅提高業務處理的效率,同時大幅度減少業務處理的差錯率,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通過在共享平臺開發批量制證模塊,借助該模塊,通過自行設置賬務處理規范,將日常管理工作借助EXCEL等工具導入共享賬務平臺,實現業務的批量賬務處理,既提升了財務管理工作轉化為財務核算工作的質量,又提升了處理的效率。
(五)借助管理報表開發,實現數字轉型
業財一體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和運營,產生了基數巨大的數據資產,既包括財務數據,更含有豐富的業務數據。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為對決策有用的信息,是向管理會計轉型中的財務人員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管理報表的開發,實現了大數據和財務管理的融合,通過數據清洗,整合數據資產,一方面可實時反映各業務管理數據,達到事中管控的目的;另一方面大量數據資產的積累,為企業的數字化預測提供了可能,實現了預算基礎數字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數據分析,有效評定資源配置效果和效率,實現企業資源配置決策數字化。這一切,最終為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五、財務管理業務和財務核算業務的融合發展展望
晉朝著名史學家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涪縣》提到,“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這可以理解為“融合”一詞的物理釋義。宋朝陳亮于《書趙永豐訓之行錄后》說到,“天人報應,尚墮渺茫;上下融合,實關激勸。”這可以理解為“融合”一詞的心理釋義。
不管從物理,還是從心理來說,融合的最終結果都是一體。一體化,不分彼此是融合的最終發展方向。
業財一體,業務即財務、財務即業務也許才是我們融合發展的最終方向,才是業財融合的終極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鄭騫,牛健,茍娟瓊.建筑企業集團基于協同治理的業財融合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 2019(06): 46-51.
[2]郝穎.新時期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業財融合問題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9(02):5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