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帕金森病患病率逐年增長。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帕金森病患病率高達1.7%。帕金森病已成為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危害老年人身體健康的第三大致殘性疾病。近年來帕金森病還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三四十歲的患者越來越多。可見,我國帕金森病防治形勢嚴峻,及時發現、系統治療尤為重要。
在1817年,有位叫帕金森的英國醫生,在自己住所的樓上觀察到,有幾個鄰居走路時身體前傾、動作緩慢、肢體抖動,他意識到這些鄰居可能患有某種疾病。經過更深入的研究,帕金森醫生首次對這種疾病進行了描述,認為該病的表現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姿勢步態障礙,同時還伴有抑郁、便秘、睡眠障礙等非運動癥狀。起初這種病被稱為震顫麻痹,后來發現,患者四肢的肌肉力量并沒有受損,最終便用發現者的名字帕金森為其命名,英文縮寫是PD。
經過臨床多年研究發現,帕金森病的病變部位在中腦,這個地方有黑質神經元,負責合成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正常人的中腦內有狹長的黑色素沉著部位,而帕金森病患者的相應中腦部位則顏色變淺,這是黑質神經元減少造成的,當黑質神經元變性死亡達到80%以上,多巴胺減少至無法維持正常神經調節功能,帕金森病的癥狀就開始出現。目前認為,帕金森病與年齡老化、環境因素、遺傳易感性、腦外傷等有關,但是,任何單一的因素均不能圓滿解釋其病機。
雖然帕金森病被發現200多年,但很多公眾對其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認知誤區。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在大城市人群中隨機開展的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不了解帕金森病,很多人將其與帕金森綜合征、老年癡呆等疾病等同。對此,西安工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金玉坤指出,帕金森病是一種原發病,而帕金森綜合征常繼發于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比如腦血管病、腦外傷、腦腫瘤等,或是由毒物、藥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綜合征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至于帕金森病和老年癡呆,雖然二者同為神經系統慢性進展性疾病,但病因、病癥完全不一樣,前者患者軀體癥狀較多,晚期可能會出現情緒與智力變化,甚至伴發癡呆癥狀;后者主要表現為認知障礙,比如記憶力下降、人格改變、精神行為紊亂等。
帕金森病的典型癥狀是“抖、僵、慢、走不穩”,其中“抖”的癥狀更深入人心,很多人一提起帕金森病就會想到“抖”。其實,對于“抖”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靜止性震顫。靜止性震顫即患者在安靜狀態或全身肌肉放松時出現,甚至表現更明顯,震顫頻率為4~6次/秒。震顫常最先出現于一側上肢遠端,典型的表現是拇指與屈曲的食指間呈“搓丸樣”震顫,隨著病情的發展,震顫漸波及整個肢體,甚至影響到軀干,并從一側上肢擴展至同側下肢及對側上下肢,下頜、口唇、舌頭及頭部最后也會受累。靜止性震顫可見于50%~75%的帕金森病患者。
靜止性震顫具有波動性,在隨意運動時減輕或暫時消失,但數秒后又出現;至病情后期,震顫在隨意運動時仍持續存在,情緒激動、焦慮或疲勞時震顫加重,但在睡眠或麻醉時消失。目前,肌電圖、三維加速測量計等可用于觀察震顫的節律與頻率,但尚無一項技術可作為客觀評估震顫的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會出現震顫的情況,而主要表現為身體僵硬、不靈活、動作慢,這更容易和其他疾病分辨不清,常會被誤診為頸椎病、腰椎病、老年癡呆癥、抑郁癥等。所以,帕金森病下面幾種表現也需要留意:
◎“面具臉”——很少眨眼睛,雙眼轉動也減少,表情呆板,好像戴了一副面具。
◎“小寫癥”——寫字逐漸變得困難,筆跡彎曲,越寫越小。
◎“慌張步態”——行走時起步困難,一旦開步則身體前傾,步伐小,越走越快,不能及時停步。
除了上述運動癥狀,帕金森病還存在很多非運動癥狀,比如神經精神癥狀、睡眠障礙、自主神經癥狀以及胃腸癥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商慧芳教授指出,睡眠障礙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常態,他們長時間難以入睡,即使入睡,睡眠質量也很差。具體表現為:患者會感到四肢像有螞蟻四竄爬行,這種極度的不適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動四肢或行走,無法入睡;也有人表現為在睡夢中大喊大叫、拳打腳踢,仿佛做噩夢一般,可能打傷自己或同床的人,甚至于從床上掉下來。臨床發現,這些睡眠障礙,經常早于帕金森病數年甚至十余年發生。
上海市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與神經外科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吳景文指出,及時而準確地依據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癥狀進行早期疾病的識別和診斷,可將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提前約4~6年。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病,多數患者的病程都在10年以上,需要終生治療。由于癥狀緩慢加重,目前沒有徹底治愈的辦法,現階段的治療目標仍是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主。治療的辦法也需要從多角度考慮,包括藥物、手術、功能康復、心理、營養等,經常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參與。其中,藥物是治療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
帕金森病出現的一系列癥狀,主要是由于“黑質”神經細胞退化而不能分泌多巴胺所引起。當前所有抗帕金森病的藥物都只是緩解這些癥狀,還不能實現有效減慢神經細胞的退化或再生這些退化的神經細胞。因此,藥物的機制是在人的大腦中代謝成多巴胺。對于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來說,若只有輕微癥狀且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服用小劑量藥物便已足夠。
解放軍總醫院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凌至培教授介紹,左旋多巴是目前治療帕金森病常用和有效的藥物。藥物能否被充分吸收,對于左旋多巴(或美多巴)是否起效影響很大,因此建議空腹服藥。許多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后,會出現藥物療效逐漸下降現象,此種情況不是因為藥物失效,而是因為疾病在緩慢加重、體內多巴胺缺失進一步增加所致。因此服藥量需要相應增加。長期應用左旋多巴后,部分患者可以出現一些“不自主動作”(異動癥)和“開關”現象(即藥物的效力未能持續到下次服藥的時間,患者有一段時間失去活動能力,像關上電源一樣),這是長期應用左旋多巴的兩種常見副作用,可以和醫生商量,通過調整藥物劑量、給藥次數,以及添加或更換抗帕金森藥物來改善和消除(編者注:左旋多巴的具體應用,詳見本期34~37頁專家評藥欄目文章)。
第二類抗帕金森的藥物是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包括鹽酸普拉克索(森福羅)和吡貝地爾(泰舒達)。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分子結構與多巴胺相似,可直接作用于紋狀體突觸后膜的多巴胺受體,通過激活紋狀體與黑質的多巴胺受體而影響紋狀體神經元放電頻率,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癥狀。
帕金森病具有持續進展的特點,用藥一段時間后,可能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且會出現藥物相關并發癥。此時,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是在大腦的相關病變部位放置一根微小的電極,俗稱“腦起搏器(DBS)”。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神經科主任王振福介紹,腦起搏器是帕金森病外科治療領域里程碑式的新技術,是國際先進的神經調控技術之一。該技術是通過植入大腦中的細微電極,發射電脈沖刺激腦內核團,抑制那些因多巴胺減少而過度興奮的神經元,減低其過度興奮的狀態,從而減輕帕金森病癥狀。腦起搏器可以明顯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所產生的動作遲緩、肌肉僵直、震顫等癥狀,也可明顯降低服用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近10年來,該技術在我國逐漸發展成熟。但有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完全不知道腦起搏器可以治療帕金森病。事實上,腦起搏器技術目前已經在臨床使用超過30年,在世界范圍內造福了14萬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疾病進展到5年左右,且伴隨出現藥物療效明顯下降、藥物副作用增大或有嚴重的異動癥狀,此時是進行腦起搏器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但北京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張宇清提醒,不是所有帕金森患者都能接受手術治療,只有符合以下條件才行:1.確診為原發性帕金森病;2.出現藥物療效減退;3.出現劑末現象(指每次用藥的有效作用時間縮短)和運動波動;4.認知能力正常(無癡呆);5.合理的手術期望值和良好的家庭支持條件。另外,合并有嚴重腦萎縮、凝血系統疾病、中重度抑郁癥、年齡超80歲者也不建議手術治療。
除了腦起搏器,近幾年,干細胞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帕金森病的干預帶來了曙光。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并且在損傷組織內進行神經再生與修復。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康復治療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多種功能障礙,減少藥物用量,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復治療應分階段進行。對于早期運動不受限的患者,可多參加體育活動,如太極拳、舞蹈等;對于中期患者,可進行平衡、步態和上肢功能活動訓練,以維持或提高活動能力,注意防跌倒;對于晚期患者,可進行被動運動,鍛煉并維持心肺功能,避免壓瘡、關節攣縮和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對存在言語、吞咽障礙者,可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治療。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帕金森病及運動功能障礙專業委員會,于2018年發布了一套活力健康操,非常適合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具體如下:
雙臂伸展 原地踏步,雙臂向上、向兩側伸展,然后單臂前伸,反向握拳,動動手指,做8~10次。
擴胸運動 單臂分別前伸,反向握拳后,順勢向兩側打開,完成擴胸動作。
肩部繞轉 單臂分別前伸,反向握拳后,從胸前交叉上抬,繞轉肩膀。
對側伸展 原地踏步走,手臂分別向兩側打開。
踏步伸展 伸展之前保持踏步,雙手先向兩側打開,然后舉過頭頂。
第2~5個動作分別重復6~8次。建議患者穿著運動服和帶有支撐保護功能的運動鞋,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地練習;鍛煉需張弛有度,不宜過度疲勞,以微微出汗為佳;本著保護和關愛患者的心理,家屬在旁觀察和協助患者是正確的,但幫助應該適可而止,讓患者自主運動,更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改善運動效果。
十幾年前,帕金森病的發病年齡一般在55歲以上,但近些年有的患者年僅三四十歲。統計顯示,青年帕金森病患者比例已達總患病人數的10%。因此,提高預防意識也很必要。
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團隊發現,已知的環境致病因素提醒公眾在職業和環境接觸中,要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有害因素的暴露。團隊還發現了一些具有保護性的因素,例如體育鍛煉、咖啡因等。太極、瑜伽、探戈等活動被證實可以延緩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進展。因此,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師王含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看來仍然是普適的健康法則,對于帕金森病也不例外。此外還要注意——
◎避免或減少應用奮乃靜、利血平、氯丙嗪等易誘發震顫麻痹的藥物。
◎避免接觸有毒化學藥品,如殺蟲劑、除草劑、農藥等。
◎避免或減少接觸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毒的物質,如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錳、汞等。
◎防治腦動脈硬化是預防帕金森病的根本措施,臨床上要認真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病。
◎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知識分子患帕金森病的比例的確比其他人群要高,這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精神壓力大所致。所以,平時要避免精神緊張,應勞逸結合,保持良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