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主觀 客觀 過錯
作者簡介:韓莉梅,山東省鄒平市公證處,主要從事公證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6.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88
老百姓對公證這個行業的直觀印象是“公正”,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公證”等同于“公正”。但是要知道公證員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個人的厭惡喜好,在具體辦理公證案件的時候,也會夾雜個人的主觀立場,客觀判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就涉及到一個平衡的問題。
公證處日常工作:各種各樣的事、形形色色的人,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遇不到的。所以作為公證員,我們能做的是以不變應萬變,謹慎履行審查職責。
(一)拋開申請人的身份,客觀、謹慎審查申請人的身份
2011年我開始執業后不久接待了一起公證委托案件,正是這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案件給了我當頭一棒,讓我對公證工作有了新的認識,至今仍記憶猶新。當事人甲是我們縣某單位的一位領導,甲說她的兒子乙在外地買了一套房產,因工作原因去不了,所以委托她代為去辦理,挺簡單的一起案例,我告知她需要乙本人來公證處辦理及準備的材料。第二天,甲和乙共同來到公證處,我先看了身份證,怎么看怎么覺得乙和身份證上的人不是同一個人(當時沒有配備身份證識別儀),但是考慮到都是在機關單位上班的,應該不至于提供假的證件,我當時只考慮到身份證可能是假的,還沒有考慮到人是假的證件是真的,但是疑慮一直沒有消除,我隨意問了乙幾個問題,沒有發現異常,然后讓乙填寫申請表,這時我就發現一個問題,乙在寫他的出生日期及身份證號碼的時候,都要不停的看身份證,而且后來在申請人簽名的時候,姓寫錯了又改,到這里我才基本上確認了乙不是身份證上的人,這個認識讓我驚了一身汗,也給剛開始從事公證行業的我上了一課,辦理案件應該拋開申請人身份,嚴格按照《公證機構審查自然人身份的指導意見》的規定審核,做到對事不對人。
(二)拋開出具證明的單位,認真核實證明材料的真偽
材料核實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一關,但是困難不代表就可以不用去做。核實在繼承公證中最為常用,筆者就曾在辦理一起繼承案件的過程中,遇到當事人提供“虛假”死亡證明的情況,經核實死亡證明確實是相關部門出具的,但實際情況是人活著,所以不管出具證明的是什么單位,公證員都不應盲信、盲從,更不能疏于去做核實。法律事實只有和客觀事實相一致,才不會留下隱患。所以即使很簡單的公證案件,其中也可能存在讓我們意想不到的陷阱,前期的身份審查、證明材料審查,后期在具體辦案的過程中,只要有疑點就不能放過,主觀上更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我曾經辦理過一起繼承公證,因為涉及的金額比較大,所以電話核實、找證人核實、到出具證明的部門核實這三種途徑,公證員全部用上了,整個核實的過程非常順利,結果卻讓公證員汗顏,因為仍然沒有核實出真實的信息,最后是要靠工作中的關系側面打聽,才得到真實的信息。如果公證員不這么較真,是否可以認為公證員已經盡到核實的義務了?如果出具了公證書后有問題,公證員是否可以免責呢?個人觀點,公證員在辦證過程中,如果發現疑點一定不能放過,一定要核實清楚,現實情況的復雜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當事人隱瞞的太好,我們發現不了是一回事,但是既然已經發現可疑之處,就絕不能輕易放過。
(三)拋開個人的厭惡喜好,在審查工作中做到不卑不亢
公證的對象是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人,凡是和人打交道,就總會遇到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是讓人氣憤的,公證員作為一個專業的法律職業人員群體,應該具備更成熟理智的心態和更敏銳的洞察力,在工作中不管遇到怎樣難纏的當事人,應不卑不亢。不因逞一時口舌之快,而陷入他人陷阱,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紛爭。
公證員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應恪守這一職業道德,擺正立場,嚴格按照公證法和公證程序規則的要求辦理公證。
(一)尊重客觀事實,不一味追求法律事實
適用法律首先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事實分為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客觀事實和法律事實相一致,是我們辦證的目標要求之一,但因受到公證員認識能力的局限性、核實工作的局限性、當事人提供合法有效證據的可靠度及外界干擾的程度,加上信息不共享帶來的困難,公證員只能在一定條件下得出相對真實的結論,使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無限接近。《公證法》第二條規定,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不管一件公證案件提供的材料在形式上有多符合公證程序規則的要求,如果其依據的客觀事實本身是假的,公證員還是拒絕辦理的好,杜絕公證成為他人“洗白”的工具。
(二)細化辦證規則,完善辦證程序
日常辦證過程中當事人造假往往都是在辦理處分財產的公證中,例如遺產繼承、委托賣房等等,有一些當事人為隱瞞遺漏繼承人偽造假證明材料,或者在提供檔案材料不全面,或者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或者是提供材料是真的,但人是假的情況等等,為盡量避免事故發生,公證行業內部細化了辦證規則,建立了網絡辦證信息化平臺、采用身份證識別儀、增加拍照錄像環節并加大核實材料的力度,由原來的電話核實改為上門核實,由僅核實當事人提供的材料改為核實全部檔案材料。公證員在辦證過程中一旦發現當事人造假,立刻按照程序將該當事人加入公證黑名單,避免當事人在一個公證處欺騙不成,又去另一個公證處欺騙的情況發生。這些措施使我們的公證程序更加完善,對公證員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避免了一些公證事故的發生。
(三)區分情況,區別對待
其實,堅持原則、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不等同于不變通,不變通路會越走越窄。辦理公證案件的方式方法、思路是可以變通的,原則、立場不能變,辦理公證案件不可能無原則。有時會遇到當事人來公證處申請辦理公證,特別急切,類似保全證據類的公證案件,有些證據時間長會滅失、有些在建工程停工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有些電子證據不立即保全,下一秒可能被刪除等,可以優先辦理;有些是存在特殊情況當事人來不了公證處,比如重大疾病、身體有重大殘疾等特情況,公證員可以上門辦理;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公證事項,類似小額存款等案件可以適當減少程序,進行簡易辦理;對于殘疾人、生活困難享受低保群體、法律援助對象等特殊困難人員辦理公證,對其減免公證費用等。同一種公證案件,當事人不同,情況就不一樣,不可能每個案件的辦理情況都是一模一樣,公證員從最初接待一個案件開始,應該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設計案件的辦理思路和方法,大前提是遵守公證法和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不能因為是熟人、是領導交辦的案件,簡化不該簡化的程序,允許當事人不提供應提供的材料。我們在具體辦理公證案件時,可以參考中公協編發的辦理各類公證案件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使我們在辦理案件時在細節上能夠更好的把握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中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申請公證致使公證書錯誤造成他人損失的,當事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公證機構依法盡到審查、核實義務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未依法盡到審查、核實義務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明知公證證明的材料虛假或者與當事人惡意串通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一條明確了公證損害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是主客觀因素結合的產物,一般對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的認定存在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兩種,主觀標準,是指通過判斷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來確定其有無過錯;而客觀標準,是指以某種客觀的行為標準來衡量行為人的行為,進而認定行為人有無過錯”。 嚴格地講,判定公證機構是否存在過錯并非純粹的從主觀方面來認定,仍需要通過具體的客觀行為來進行認定。主要依據是《公證法》第二十八條,該條規定:公證機構辦理公證,應當根據不同公證事項的辦證規則,分別審查下列事項:(1)當事人的身份、申請辦理該項公證的資格以及相應的權利;(2)提供的文書內容是否完備,含義是否清晰,簽名、印鑒是否齊全;(3)提供的證明材料是否真實、合法、充分;(4)申請公證的事項是否真實、合法。“當然,對于是否盡到充分的審查、核實義務,也需要結合具體個案的不同情形來綜合判定。如果申請人來自偏遠山區,公證員即使有所懷疑,這時可能面臨一個兩難選擇:對公證員苛以過高要求,必然使推諉公證、拒絕公證等打量滋生;若不予核查,則對公證公信力和法律安全又構成極大威脅”。對此,有觀點認為,“必須在公證人員執業利益和公眾利益之間選擇一個適當的平衡點,這個衡平的工具仍是一般人的標準,即一個合格公證人員在正常情形下都會產生懷疑的,受理該公證事項的公證人員若沒有意識到或者疏于履行查實義務,就應該認定有過錯”。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值得贊同。
很多錯證、假證,主要的原因大多都是在當事人身份審查、提交證明材料審查、核實方面不夠認真客觀,有一部分因是熟人、有關系,主觀上抱有僥幸心理,認為不會出問題;有一部分則是忽視了個案的特性,流水作業,導致在辦證程序上存在瑕疵,一放松給自己留了一個很大的隱患,如果存在合理懷疑,又局限于客觀條件無法核實,公證員可以拒絕辦證。筆者認為這也應該是公證員辦理公證案件的基本原則。《公證法》第三條規定“公證機構辦理公證,應當遵守法律,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就是對這一法律原則很好的說明。同時公證員在具體辦理案件中,能夠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創新思路,不斷完善辦理公證的方式方法,使其既符合程序規則,又能為當事人排憂解難,相信公證的路會穩步的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72.
[2]最高人民法院審理涉公證民事案件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4:107.
[3]劉錦泉,覃春.論公證賠償責任中的過錯與認定[J].廣東法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