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環境問題 環境公平 環境群體性事件
作者簡介:秦青,貴州警察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社會學、群體性事件。
中圖分類號:D63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96
社會轉型期一般是社會矛盾聚集、社會越軌行為頻發的時期。隨著經濟體制與社會結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環境問題成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對群體性事件預防工作的重視,以及群眾表達合理訴求渠道的進一步暢通,我國的集體上訪量、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量已經實現了下降。然而,由環境問題而引發的民眾與企業、政府的對抗事件,卻以每年29%的速度在上升。在這其中,類似廈門PX事件能和平解決的僅是少數。多數環境群體性事件遵循群體性事件的一般規律,在發展過程中,民眾易受群體盲從與法不責眾的心理機制影響,而導致暴力沖突的發生。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不僅在事件發生后對當地的經濟、政府的行政工作產生不良的影響,其事件本身則反映出轉型中的社會結構對社會問題所產生的影響。
群體性事件,一般是指公眾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通過非法聚集、圍堵等方式表達意愿,擾亂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集群行為。環境群體性事件,國外多從環境抗爭與環境運動的社會學角度來定義,綜合各種文獻,筆者認為,環境群體性事件是由于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為解決某種環境訴求、通過非正常渠道表達的群眾性抗爭事件。
環境公平是社會學的分支——環境社會學的研究概念。環境群體性事件的頻發從這一概念來理解正是體現了在社會轉型期環境不公平的發生。環境不公平的發生可從社會不公平的發生來理解。在中國,社會不公平主要體現為風險承擔上的不公平和共享上的不公平。社會轉型是社會進步的必由途徑之一,在轉型中必然會帶來發展的風險與發展的成果,而在實際社會中,發展風險的代價不是由整個社會共同分擔,而主要是由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來承擔;同樣,發展的成果不是由全社會來共享,而主要是由中上階層,或社會資源較豐富的階層來獲得。因此,對應的,環境公平也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所有人都應有享受清潔環境而不遭受不利環境傷害的權利,第二層含義是指環境破壞的責任應與環境保護的義務相對稱。
在這一概念下,環境不公平,就是指大部分人并沒有享受不受環境傷害的權力,而環境破壞的主體也沒有履行相對應的環境保護的義務。
從大的分類上來說,環境公平的研究可以分為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代際公平即主要研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研究的環境群體性事件,主要屬于代內公平的問題。從中國社會上來說,環境公平問題首先體現為區域上的不公平——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在經濟發展基礎不平衡的情況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是環境不公比較嚴重的地方。然而,從實證研究得知,環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卻多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和部分中部地區。
因此,本文的討論,不涉及大的區域間的環境公平問題,而主要探討在環境群體性事件多發地區,其典型案例所體現的環境公平問題。
共享成果的公平問題多發生于大型項目或公共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所引起的環境事件。此類設施建設從長遠來看,或者以地方經濟的發展來看是有益處的,但這些設施的安全監控要求的水平較高,存在的隱患如不及時處理,發生事故后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會比較嚴重。
以廈門PX(對二甲苯)事件為例。廈門PX事件,指的是廈門海滄PX項目由于選址問題而引發的非暴力群體性事件。因項目選址未遠離市民生活區,民眾擔心PX項目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對生命安全造成影響,于是通過短信、網絡等渠道組織“集體散步”來表達反對選址的態度。
從政府角度來看,海昌PX項目的建設能夠轉化為當地GDP的增長,而忽視了公眾的利益。類似海滄PX項目所帶來的產值,并不能在短期內轉化為人們可以感受到的生活質量的提高。
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在風險社會中,認為高科技和新技術將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影響的觀念已經根植于公眾的生活理念中,導致公眾的盲目猜測和對未知風險的無限恐懼,引發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公眾直接感受到的是項目的風險,而不是項目帶來的地方產值的提高對自身生活品質提高。
這種公平是很多涉及市政項目的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共同特點,強調同等待遇問題,也就是說各種規章制度和評估標準應當是普遍適用的,公眾在涉及與自身相關的社區事務或市政事務時,都應該有相應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但在實際社會中,往往是“官方決策,民眾反對,項目取消”的惡性循環。
廈門PX事件被稱為和平解決的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標志性事件。在“散步”發生之后,政府在民意反對之初,就作出了暫緩項目建設的決定,并且,在后續環節中,政府詳細研究了《環評法》中的公眾參與環節,對規劃進行反復討論,并且充分調查了公眾關于海滄PX項目的建設與否的態度,真正意義上的程序公平。加上當時有較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的網絡引導,使得整個事件得以和平且高效地解決。事件的結果是福建省政府和廈門市政府根據民調結果,將海昌PX項目遷至漳州市的古雷半島。
地理上的公平問題多體現在類似化工廠的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建設等,其產生的氣味和有害物質較易被民眾直接感知,而把此類公共設施的建設與自身生命健康建立緊密聯系,引發對此類項目選址上的群體性抗議。
以江蘇啟東事件為例。日本的王子造紙在南通市設立了造紙廠,由于造紙過程中有大量污水需要排放,根據專家研究設計,決定建設一條從南通到啟東的排污管道,將污水由啟東排到入海口。由于擔心排污設施會對自身的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啟東市數千市民于2012年7月28日在市政府門前廣場及附近道路集結示威抗議,并沖進市政府大樓,發展為與當地政府和警方的沖突事件。當時在民眾中流傳著“工廠在南通,排污在啟東”這樣一句口號,并且,由于謠言的傳播和官方決策的不透明,民眾普遍認為市政府與造紙廠之間存在著利益勾結,從而才作出這樣一個利在南通、污在啟東的決策。
群體層次的公平問題多發生在政府項目對污名化項目的選址上。研究表明,工人和一般干部居住在嚴重污染地區的機會要明顯高于領導干部住在此類地區的機會。污名化就是社會以貶低性、侮辱性的方式賦予某些個體或群體的標簽,進而導致社會不公正待遇等后果的過程。在現代社會,當一些公共機構和設施建成后,它們會被貼上“污名化”的標簽,被公眾拒絕和抵制。公共設施,如殯儀館、精神病院、火葬場和公共墓地,這些被污名化的設施會在社區中制造緊張、恐懼和不快,隨著這些情緒的積累,對這些設施的抵制可能會爆發。
以海口三江鎮民眾反對建麻風病醫院為例。該項目是中央政府與海南省財政共同投資的海南省重點民生項目。項目位于海文高速公路東側三江鎮,距南桃村約300米,距三江鎮1.5公里,距海口市20公里。在這起事件中,南桃村的居民認為醫院會污染環境,影響他們的生活。即使后來工作人員邀請民眾去參觀已建好的麻風病人康復醫院,讓他們了解康復醫院里大多是已治愈的病人,并且項目本身對于周邊生活的民眾是一個醫療上的利好,但人們仍然對“麻風病”談及色變。該事件最后演變為三江鎮民眾與執法人員的沖突,最后導致8人受傷,10多輛執法車輛被掀翻。
對于類似的民生項目占有社會資源較多的中上階層不愿意承擔相應項目所帶來的“鄰避效應”;而中下階層在對類似中央和地方政府聯合決定的項目中卻失去了自身的參與權與知情權。這類環境群體性事件主要集中在城鎮,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城鎮居民相對于鄉村居民而言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更高;二是該類民生類項目通常是城鎮政府的作為。這種公平強調了在整個社會保護個人或團體權利的重要性。群體層面環境決策的不公平則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權力安排。
環境問題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不可避免的事實,而環境群體性事件則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以及在社會結構失衡的大背景下,群體之間的矛盾匯集和暴發。環境公平概念的提出,使得人們看待環境問題有了一個新的視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地區間、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不平衡已經成為環境問題迅速蔓延和惡化的重要原因。隨著這一理念的引入和傳播,環境運動的方向也發生了變化,從單純關注環境條件轉向關注社會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過程的優化。如果環境問題不能與社會公平的實現緊密聯系起來,環境危機就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忠偉,丁文躍.公安機關處置群體性事件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9:2.
[2]洪大用.環境公平——環境問題的社會學觀點[J].浙江學刊,2001(4):67.
[3]洪大用.環境社會學——事實、理論與價值[J].思想戰線,2017(1):78.
[4]盧淑華.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社會學研究——本溪市的環境污染與居民的區位分布 [J].社會學研究,1994(6).
[5]歐文·戈夫曼.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