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 新疆 文化治理 發展
作者簡介:何璇,沈陽工業大學研究生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D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99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從對人類對自由和發展的追求,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批判,人類的實踐活動等方面可以看到馬克思對文化精神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理論,對我國多民族地區的構建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人的實踐活動中發掘文化的本質和文化的特點,以人類社會存在和社會歷史進程為范圍來揭示文化的作用和功能[1]。
(一)文化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中,提出文化以“人”為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實踐中通過人特有的本質所形成。“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的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2]。”“人”是促使文化發展的動力因素和最終目的。人類與自然在地球上共生的過程中,將自然烙上人的印記,促使“自然被人化發展”;自然被人類改造的過程中,人類不斷突破對自然原有的認識,人也被原始的自然狀態所影響,逐漸“人化”。
(二)文化的特點
文化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特征。人類實踐活動中貫穿著文化發展軌跡,而人類在動物的生存特點中幾乎沒有發現動物活動有明顯的文化性。存活在自然中的人類屬于擁有自我主觀意識的能動性生物,人類的活動軌跡中始終貫穿著意識形態,有著相對獨立性、特色的區域性和民族性。這些特征反映出文化是由擁有主觀意識的人所產生的特定的對象化活動。
社會意識形態通過文化表現出來。“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3]。”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文化有其獨立性,他們寄希望于無產階級,希望用文化的力量來改變這個世界。
(三)文化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政治、宗教、文學、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它們又都相互作用并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4]。”馬克思在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描述了文化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認為物質基礎和物質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點是新疆文化治理的理論基礎,我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對新疆各區域、各民族的文化治理方面制定出相應的指導政策,為各地區文化發展做出良好的引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在新疆實行有效治理,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果。文化進步促進了新疆落后專制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的進步。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歷了“現代文化向后現代文化、從工業文化向知識文化的轉型[5]。”黨在新疆不斷創新文化治理的方式,以文化作為結合各方面的粘合劑,擴大文化治理在新疆建設總體布局中所占比例。
(一)具有區域優勢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新實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中央在治理新疆時摸索出的一條新道路,充分保障了經濟與社會的穩步發展,結合新疆民族、地域等特點,保障了少數民族在社會中的各項權益,如少數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擴大了少數民族培養人才的渠道,為新疆后續培養雙語人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為新疆未來發展夯實地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和政府在新疆進行的一項制度創新,結合新疆的文化和歷史因素,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挖掘文化的多樣性,創新不同領域的發展政策,促進新疆經濟開發力度的大力增強,并將文化認同融入到經濟發展中,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弘揚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展中加強民族凝聚力,牢牢抵制民族分裂主義,各族人民協同一心、團結向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的抱在一起”。
(二)具有新疆區域文化特色經濟項目的快速發展
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經濟重鎮,2013 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疆在“一帶一路”新經濟戰略下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成為集空中-地上-地下的絲綢之路,打造以特高壓電網-運輸-石油、天然氣為重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核心區[6]。新疆有27個邊貿口岸,其中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貿易互通的兩國可在周末進行“互市”,口岸中商品較市場上已定價的商品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互市”不僅限于經濟上的深入交流,也逐漸加強兩國間文化的交流。新疆作為“西氣東輸”的能源大道,隨著國家提出“新疆作為國家能源基地、能源通道、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新疆可為國家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做出重大貢獻。黨和政府將新疆獨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新時代發展精神作為新疆經濟發展的創新力量,發展一批具有地域優勢的重點經濟工程,促進了新疆經濟穩步快速的發展。
(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態旅游大規模發展
文化在生態中的創造力展現在新疆的旅游事業發展上,以獨具特色的“新疆是個好地方”旅游文化創意,彰顯新疆這個多民族居住地特有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吸引國內外大批游客。目前旅游業已經成為新疆省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19年,新疆接待旅游人數歷史性突破2億人次,旅游收入3417.27億元,同比增長43.39%。新疆旅游局挑選出體現新疆文化和歷史、極具新疆特色的商品,將其命名“新疆禮物”,作為“新疆名片”,代表新疆向世界各地傳播獨具特色的新疆文化。黨政府牢牢把握住“絲綢之路”的文化主題,根據其文化內涵的創新,持續打造“新疆禮物”獨特的地域魅力;各區域政府推出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加強對旅游景區的制度化管理和監管,對景點內導游進行高標準的甄選、培訓及考核,使各景區在文化交流中承擔起民族責任。
(一)加強新疆黨政府的文化治理能力
加強新疆黨組織的文化治理能力,是加強黨在新疆的執政能力建設中的重要任務。新疆各級政府要在黨中央的強有力領導下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辦好新疆的事情關鍵在黨”,黨和政府要秉持人文精神,要始終堅持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新疆黨政府要始終堅持“群眾第一、民生優先,服務基層”的執政理念,將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關注民生、了解民生,扎根于基層、服務于基層,為人民辦實事。要想做好基層群眾路線工作,未來新疆的黨建工作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中發生的問題,不能搞民族間差別化對待,工作之余,要深入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了解不同民族間的生活習俗,了解各民族的訴求和實際需要,真抓實干,嚴厲打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文化治理還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相信人民群眾的能力。各級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在社會生活中為人民群眾樹立新時代榜樣,使“四主”意識在群眾心中扎根,在文化力量武裝下的人民群眾必將成為新時代新疆治理的主體。
(二)發揮文化的教育培育功能,加強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培養
目前少數民族聚居區表現出“雙民”溝通困難的問題,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工作中,雙語文化人才的培養成為重中之重,新疆雙語人才教育應該牢牢把握“文化”理念,利用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教育過程中使少數民族人才不僅能夠學好漢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社會,而且能夠有較高的母語能力,抒發民族文化情感、傳承母文化。對少數民族進行漢文化的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傳授中華文化的內涵,利用教育的培育功能將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講授深層次的文化含義。不能將語言只作為單純的交流工具,要挖掘語言作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作用,以語言為基礎,為漢民族和少數民族架起一座文化交流和傳承的友誼之橋。要求奮戰在一線的雙語教師能夠掌握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能夠在教學中結合漢民族文化,將其滲透到文化的教育、培育和傳承中。新疆的高校在開展雙語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實踐,組織實踐活動深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感受國家大力推行雙語教育的成果,從而認識雙語文化教育對漢民族和少數民族文化溝通的重要意義以及對未來新疆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發揮文化的傳播導向功能,打造魅力新疆文化形象
在文化治理新疆的實踐中,網絡新媒體時代給黨政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利用網絡傳輸的便利將積極向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送到新疆人民的家中。將大眾傳媒作為文化的媒介,發揮文化的傳播導向功能,同時,要堅守文化陣地中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在堅定的政治立場下汲取優秀文化。
文化宣傳具有廣泛的傳播特性和直觀的傳播效果,是作為文化治理新疆的有利手段,在新疆形象打造中發揮重要作用。利用文化的傳播功能,宣傳新疆文化形象,擴大新疆文化的輻射范圍,增加新疆文化的吸引力,向世界各國展現新疆獨有民族風情的和神秘的文化魅力。在文化傳播作用的基礎上,創新文化治理媒介,通過文化傳播功能向大眾澄清發生在新疆的各類事件的真相,讓大眾了解事實,理智對待不法分子向新疆傳播的歪曲價值觀,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堅決堅持國家統一觀念。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指導對新疆的長足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立足于這一理論基礎,創新發展適合新疆地區的治理制度,讓新疆在新時代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衣俊卿.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8.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5]牛汝極.新疆文化的現代化轉向[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2.
[6]唐立久,穆少波.中國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構建[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