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校園 欺凌暴力 刑罰
作者簡介:王婧,黑龍江省實驗中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11
2019年12月11日,福建省莆田市發生了一起初中生校園暴力欺凌事件。事件是這樣的:一個短視頻在網絡上傳播,視頻中一位穿著當地初中校服的女生被同學圍毆,兩名男生輪流扇其耳光,最后逼其下跪。女生不同意,隨后又被一名男子跳起來踢了一腳。女生被踹的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地上。最后女孩委屈的捂著嘴巴哭了。
視頻傳播之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警方查明后公布案情,原來是因為同學之間發生摩擦,最后演化為口角爭斗。
我認為當前國內發生的許多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都有幾個共同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學生心理脆弱、法律意識淡薄。
(一)心理的脆弱
現在的許多在校初中生、高中生都是零零后,且獨生子女較多,在成長過程中備受家人寵溺,比較自私、特立獨行,自主生活和學習的能力較差,因此面對復雜的校園環境很難去適應,對于外界所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很差,心理比較脆弱。一旦發生自己心理無法去接受的事實,就很有可能心理發生偏激、極端的想法,從而造成不良后果。
步入中學之后,面對學習和生活、乃至未來中考、高考等現實壓力,往往讓這種脆弱的心理變得不堪一擊,發生扭曲變態的情況,最終導致犯罪。我通過上網搜索相同的例子發現,這些校園暴力欺凌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原因,這種原因是內在的原因,是內在情緒的異化。
(二)法律認識淺薄
有些研究者認為,中學生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了解的淺薄程度,超出了人們想象。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學生對于法律的認知不夠,在面對矛盾和沖突的時候,不會利用法律手段來解決,有的對自己的行為的法律有效性認識不足。就像這個案例提到的一樣,兩個女生發生口角后,一個女生因為心情不爽就叫了幾個校外的男生幫助她毆打另一個女生。后來警察問話時,她居然對警察說自己要回去上學。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感嘆不止。可見當代學生的法律認識有多么淺薄。
我認為,按照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的原則,針對這些校園暴力欺凌犯罪的懲罰,要依法進行處理,避免司法“偏愛”,要在合理的從寬限度之內,加大懲罰力度,扭轉傳統的學生不受刑罰的錯誤認識。在懲罰過程當中,要根據懲罰適用的原則,采用有效的懲罰手段,嚴厲杜絕校園暴力欺凌犯罪行為,將社會危害降低至最小限度。
(一)輕量刑化適用原則分析
我國立法中規定了對校園暴力欺凌犯罪等違法行為可以采用寬大處理的司法實踐,但是并非是一個硬性的規定。所以說,輕量刑化適用原則并非可以絕對地對校園暴力欺凌犯罪適用,對于有些校園暴力欺凌犯罪,仍然要采取從重處罰的司法判決。另外,輕量刑化適用原則容易產生罪罰相悖的結果,導致最終的處罰失衡現象的發生。這樣就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形成損害,讓法律的公正性得到破壞。法律的公正性適用于一切犯罪行為和犯罪人,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踐踏法律,未成年人也是如此。對于惡劣的暴力犯罪行為及社會影響危害極大的行為要本著法律的公正性,不能隨便進行輕量刑化適用,這樣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讓暴力更加頻繁化。
總之,輕量刑化適用原則,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適用,并非具有立法性和司法的必然性。輕量刑化適用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糾正校園犯罪者的犯罪傾向和動機,但是要考慮到犯罪行為所引發的后果和傷害,考慮到當事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破壞程度。因此要正確對看待輕量刑化適用的原則,認清適用的區域和界限。
(二)社會心理反饋原則分析
校園暴力欺凌現象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無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現在每年所發生的暴力欺凌行為都令人發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從許多網站上面,都可以看到許多暴力的視頻存在。其真實度和殘忍度非常高,在全社會之內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了許多反饋。
對于校園暴力欺凌案件如何刑罰適用?一般來說,社會的心理反饋有兩種。其中一種社會反饋意見是案例中的幾名男生和打人的女生是未成年,心理年齡尚未成熟,沒有成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道德觀,他們的具體行為只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擾,缺少合適的引導,因此在量刑上面可以輕量刑處罰。另一種社會反饋意見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彰顯司法的公正性是首要的,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而且他們認為這些女生的心智完全成熟,她們也知道后果,仍然還要觸犯法律,應該從重處罰。可見社會心理反饋的意見爭議很大。法律的司法公正性和社會心理反饋,都是校園暴力欺凌犯罪懲罰實踐的適用原則,對于社會心理反饋原則,目前沒有統一的準則界定。
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講過:“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們犯罪的力量越強,制比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這句話的意思是刑罰必須以客觀情況為基礎,與客觀事實相一致。對于校園暴力欺凌的犯罪者而言,刑罰尺度必須要結合客觀后果來定裁。我認為,這是對校園暴力欺凌犯罪懲罰的最合理依據。未成年人也不例外。
(一)明確校園暴力欺凌犯罪刑罰處罰界限
2016年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暴力等惡性事件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學校,包括中小學、高校校內,對于學生之間的針對人身財產安全等惡意行為進行專項整治。涉嫌犯罪行為的,情節嚴重者,要嚴肅處理,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此通知是我國第一次對校園暴力等惡性事件進行專項的整治,在通知當中,明確規定校園暴力的態度,體現了立場。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判決以事實為準繩。這個通知真正表明了國家對待校園暴力欺凌犯罪的懲罰態度。
另外,我認為在刑罰一致的情況下,仍然要考慮到案情的具體情況,要特殊問題特殊分析,在有效的范圍內考察從輕懲罰的必要性。比如從犯罪的動機、是否主觀故意、危害的嚴重程度等等。對于人身安全威脅較輕的、主觀無故意或者主觀故意不大的犯罪行為,可以從輕懲罰。對于馬加爵之類的案件,要嚴格按照刑罰規定來懲罰,一視同仁。
我認為,由于時代的發展,之前所適用的量刑標準也要與時俱進。首先不應該將心理成熟與否作為量刑標準,不應該將法律有盲點的犯罪人采取從輕量刑。而且還要考慮到校園暴力欺凌犯罪的新發展趨勢,結合新的形勢來判斷犯罪行為的危害后果。
(二)公開審理過程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4條明文規定:“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
這條原則主要針對未成年人案件是否公開審理進行了說明。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如果一律不公開審理,就傷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可見不公開審理并非具有絕對性,還要考慮到公眾知情權等方面的其他民眾權利。從知情權來看,必須要本著最大可能的公開原則,也就是說,校園暴力欺凌犯罪案件公開與否,要考慮到公眾的知情意愿。
我認為,對于情節和后果嚴重的校園暴力欺凌案件的審理,要公開審理;對于被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公開審理案件,在旁聽人數和社會領域的限制上,要重視。如果案件涉及到個人特殊、國家機密,可以不公開審理。
(三)建立合理的量刑聽證制度
量刑聽證制度是司法當中,法官通過法庭審理的方式,在了解和掌握大量客觀事實的情況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進行量刑意見的征詢聽證制度。征詢人包括人大代表、當事人的監護人等。他們的意見,可以作為司法裁決的輔助意見。比如聽證過程里可以進行辯論,目的是突出刑罰的特殊性;對社會公眾心理反饋進行搜集,綜合有效意見,作為輔助判決依據。最后還要透明化,讓公眾進行過程參與,充分實現知情權。
(四)結合不定期刑方式懲罰
不定期刑是一種特殊的刑罰制度,它最先由英國開始使用。主要內容是按照特殊群體的犯罪行為而設置的特殊刑罰體系。具體服刑期限,由刑罰處罰期間而定。雖然它也是一種刑罰懲罰方式,但是并沒有對具體刑期進行規定,而是靈活進行規定。如果服刑期間表現良好,可以減短刑期。這里面具有特殊的積極因素,對于校園暴力欺凌犯罪懲罰,是有好處的。
(五)適度采用羈押措施
校園暴力欺凌犯罪的羈押懲罰從根本上來看,與社會暴力犯罪的羈押懲罰效力相等。傳統的校園暴力欺凌犯罪懲罰幾乎沒有采用羈押措施的方式,這和傳統的刑罰不進校園有關。
我認為,校園暴力欺凌犯罪必須要采用羈押懲罰,尤其制針對惡意犯罪、故意犯罪、后果情節嚴重的校園暴力欺凌犯罪行為,羈押懲罰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羈押懲罰是一種強制性的懲罰措施,它比其他的教育、說法、宣傳等方式更加有效。隨著校園暴力欺凌犯罪的不斷升級、惡化,羈押懲罰措施要盡快實施,這樣才能突出社會公正性,才能對被害人的公正性給予保障。通過對人身自由進行適度限制,可以對校園暴力欺凌犯罪行為起到有效的預防和警示。
隨著多元文化的常態化及互聯網的興起。目前的校園暴力欺凌犯罪已經呈現出更加復雜的發展方向。主要有智能型犯罪及團伙犯罪為主。智能型犯罪是以專業知識為根本手段,通過電腦技術實施犯罪行為。這類人群數量越來越多,每年以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上升。團伙型犯罪是多人合作的一種犯罪模式,主要集中在盜竊為主的犯罪行為當中。團伙型犯罪的性質和手段都比較模糊,常常是隨機發生,因此目前很難界定和總結。
所以,我認為校園暴力欺凌犯罪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種校園現象,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李玲.“校園欺凌”誰之過,怎么防[N].南方周末,2016-05-26(B10).
[2]儲殷.當代中國“校園暴力”的法律缺位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6(1):23-25.
[3]張棟.未成年人案件羈押率高低的反思[J].中外法學,2015(3):826-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