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火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我們都稱之為感染性疾病,能使人體患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朊病毒等。部分感染性疾病還可以在人和人、人和動物、動物和動物之間進行傳播,這類疾病就是常說的傳染病。
有些傳染病發現后應按規定時間及時向當地防疫部門報告,便于及時采取措施,稱為法定傳染病。我國目前的法定傳染病有甲、乙、丙3類,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傳染病共 40 種。
甲類傳染病也稱強制管理傳染病,此類傳染病發生后報告疫情的時限,對患者、病原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均需強制執行。乙類傳染病又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對此類傳染病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和防治方案進行預防和控制。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對此類傳染病要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監測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年初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雖被納入了乙類傳染病,但要求直接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傳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發生和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3個基本環節。因此,傳染病的預防原則包括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對易感染者加強防護。
針對大部分傳染病,切斷傳播途徑是最為直接的預防方式。主要方式在于對傳播媒介的阻斷、消毒或撲殺。如,對于污染了病原體的食物或飲水要進行丟棄或消毒處理,對于污染了病原體的房間或用具要進行充分的消毒,對于一次性的醫療用品在使用后要及時進行消毒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在蟲媒傳染病傳播季節采取防蚊防蟲措施等。早前武漢采取“封城”的管控措施,即從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來阻止新冠肺炎流行。
傳染病按照傳播途徑大致可分為以下5類:
1.消化道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傷寒、蛔蟲病、絲蟲病和蟯蟲病等。這類傳染病病原體主要是通過飲水和食物傳播,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附屬器官,多發生在夏、秋季節。
2.血液傳染病,也叫蟲媒傳染病,如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絲蟲病和出血熱等均屬于血液傳染病。這類傳染病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病原體主要是通過媒介生物(如吸血昆蟲)傳播的。
3.接觸性傳播疾病,也稱體表傳染病,如狂犬病、炭疽、破傷風、血吸蟲病、沙眼、疥瘡和癬等均屬于體表傳染病。這類傳染病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膚和體表黏膜,病原體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播的。根據病原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寄生蟲病、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
4.性傳染疾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某些血液傳播的疾病,經性的途徑也可傳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5.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紅熱、肺結核等。這類傳染病病原體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黏膜和肺,病原體主要通過飛沫、空氣傳播,多發生在冬春季節。
其中,呼吸道傳染病可以在公共場所傳播,對經濟生活影響面廣,對人們的社會秩序危害很大,所以也是政府最為關注的。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即病原體通過咳嗽、打噴嚏、大聲喧嘩等方式,使病毒直接播散到周圍人群的口腔、鼻腔和眼部的黏膜等處,從而進入人體。人體的黏膜系統具有強大的吸附功能,手上若沾到病毒,還可通過揉眼睛、摳鼻子等動作將致病菌帶到體內。這種特殊的病毒,人群普遍易感。
我們既然知道病毒的傳播途徑,就應該明確個人防護的辦法。首先,正確選擇和佩戴口罩;其次,正確的勤洗手,洗手之前不要隨意觸碰臉部;再次,注意生活和辦公場所的開窗通風;最后,不扎堆,與周圍人員保持大約1米以上的適當距離,減少與潛在病毒接觸的機會。這些防護手段雖是老調重彈,但仍然是切斷傳播途徑最有效的方式。
此次和新冠肺炎的戰役中,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期間暴露了我們不少生活方式的陋習,以及健康素養的缺失。因此,我們應該從自身的行為中反思,糾正一些日常不健康的習慣,進一步提高健康素養。日常生活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公共場所不高談闊論、大聲喧嘩,注意不影響周圍的人。
2.不隨地吐痰。打噴嚏、咳嗽用紙巾遮掩口鼻,或者打到自己袖口里。
3.飯前飯后、便前便后要洗手。
4.就餐注意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5.很多病毒的中間宿主是野生動物,被人掠食之后就有可能將病毒傳到人身上。因此,生活中要和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拒絕野味!
如今,醫學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有專家指出此次疫情剛開始蔓延沒多久,我國的科研團隊1月7日就從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并檢測出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苗也將在4月進入臨床試驗……但這種技術上的進步,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疾病的威脅。疾病的發生是突然的,它不會等人們做好防護才出擊。它只會潛行待機,抓住人類的破綻,或者利用人類的麻痹大意,毫不留情地侵犯健康、奪走生命。也就說,我們要進行的,是一場破除陋習、提升健康素養的長期的全民戰役。
可以說,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破除陋習,才是最簡單、最基礎的疾病預防措施。
甲類傳染病有2種,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有27種,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 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有11種,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