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曙琴 曹加權
關鍵詞 股東 隱名股東 顯名化
作者簡介:姚曙琴、曹加權,江蘇君誼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74
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SOHO中國與復星之間的上海外灘地王之戰,終于戲劇性地以雙方言和收尾。 該案一審中,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在判決書中確定了股東之間簽署的涉及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并以實質性為標準認定被告轉讓了股權,以轉讓行為屬于明顯規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72條之規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第(三)項規定之無效情形,確認轉讓無效,一審判決被告敗訴。 案件未經終審判決結案,使得研究股權轉讓失去了可資佐證的權威案例,然而一審判決也給理論研究留下了遐想空間,畢竟其代表了中國最發達地區的中級法院的傾向性意見。
隱名股東要求顯名以取代名義股東或要求隱名股東取代名義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問題,雖說與上文案件不同,但它們的理論基礎如出一轍,即都認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有限公司”)應該限制對外股權轉讓,現有理論和實務中都認為,當隱名股東要求顯名即取代名義股東成為股東時,必須經其他股東同意,也就是將隱名股東顯名化看作是由名義股東將股權轉讓給隱名股東。
理論上認定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主要有三種學說:基于隱名股東利益的實質說;為了保障交易安全、維護公司正常運行的形式說;區別內外關系的折中說。 2014年3月1日起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也未對隱名股東相關問題從法律層面作出明確規定,審判實務中仍然適用201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三”)解決涉及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的相關糾紛,該解釋第24條規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于股東名冊、記載于公司章程并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如此規定,就是上文所述的隱名股東顯名化比照有限公司股權轉讓規則理論的司法實踐。
司法解釋三保持了與公司法規定的一致性,解決了有限公司中實際出資人和名義出資人之間關于投資權益的歸屬、實際出資人股東資格確認、名義股東處分股權等問題,然而有關隱名股東顯名化的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有待理論上進一步統一認識、立法上不斷完善。
本文從與隱名股東有關的基本概念入手,參照揭開公司面紗規則中實質重于形式的基本理論,基于私法自治原則,圍繞法的價值探尋有關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顯名化及其后的有關問題。
一般認為,實際出資人與他人協議,以他人名義向公司出資并登記為股東,名義股東按照實際出資人的意思行使股權,所得收益歸實際出資人,此處的實際出資人就是隱名股東。理論上所謂的隱名股東其實是個偽概念,因為股東是持有公司股權、享有股東權利和承擔股東義務的人,而隱名股東不持有股權,何來股東一說?但為了論述問題的方便,假定隱名股東是與名義股東相關的另一方。
同樣的,公司法并無隱名股東這一概念,雖然理論上認為司法解釋三第25-27條中規定的有限公司的實際出資人就是一類隱名股東,但對于隱名股東的范圍卻有不同看法。
隱名股東最顯著的特征是各方約定隱名股東不持有公司股權、不直接享有和行使股權。
隱名股東除了在公司成立時可能形成外,在公司存續期間,亦有可能因轉讓、贈與等行為而形成。
股東身份取得的一般原則是公示或出示股票取得,即將股東名字(或名稱)記載于公司、登記機關的材料中或者持有不記名股票的持有人向公司出示股票。
股東身份取得的例外原則是實際出資或認資。股東身份取得的一般原則并沒有考慮到股東身份瑕疵問題,如股東身份的真實性、股東出資或認資的真實性等問題,如果僅以公示或出示股票為唯一原則,則可能導致公司難以為繼、股東陷入困境。例如名義股東雖然認資但卻沒有出資能力,其他股東如何要求名義股東承擔責任?向隱名股東主張權利的依據何在?所以,有必要確立股東身份取得的例外原則,即實際出資或認資。
取得股東身份不僅是為了權利,也應考慮到股東應盡的義務。當要求隱藏于名義股東背后的實際出資人與公司承擔連帶責任時,也應揭開隱名股東的面紗。隱名股東可以享有合法收益,同樣地,與股東有關的私法、公法責任不應因為其隱藏身后而得以免除,以體現權利、義務的一致性。如震驚中外的天津港爆炸案中,涉案公司隱名股東如果不承擔法律責任顯然是有違公平正義的。
綜合本部分的分析,股東身份基于對公司出資或認資并經公示或出示股票而取得,資本加揭示是兩個必要和充分的條件。例外情況下,除了股東之間的明確約定即遵循私法自治的原則外,實質重于形式下的實際出資是決定股東身份的決定性條件。如此規定,便于糾正公司成立或運行中有瑕疵的股東身份,充實公司資本,追究失信名義股東和隱名股東的法律責任,并不妨礙公司的正常運轉、其他股東的合法訴求。隱名股東據此可以直接要求顯名而被確認為股東身份,登記機關、其他股東、債權人、名義股東等相關主體也可以要求隱名股東顯名。
一般而言,法的價值主要有:自由、秩序、正義。隱名股東顯名化制度體現了人們對法的價值追求。
(一)自由價值
公司這一現象的出現本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逐步發展的,因為其符合人們對利益的追求和合理規避風險的預期,因而得以合法化并在全世界范圍內蔓延開來。隨著私法自治理念的不斷擴張,公司法理應順應潮流,不干預股東對于自己權利的處分。
現有公司法對有限公司股東轉讓股權的限制看似維護了公司股東隊伍的穩定,但卻犧牲了股東的自由權利。限制轉讓股權并不能增加股東之間的信任,亦不能保證公司的穩定治理,所謂強扭的瓜不甜,股東一旦失去信任或合作的意愿,還要通過法律來強制他們組合在一起,最終不免陷入公司僵局,落得司法解散的下場。
所以,公司法限制股權轉讓的規定破壞了法的自由價值。理應讓隱名股東順利取代名義股東回歸股東行列。
(二)秩序價值
公司法規定公司的設立條件、設立程序等規則,顯然是為了維護與公司有關的秩序,如果社會上存在大量的未經登記的公司、公司頻繁造假等現象,首先損害到交易對象的利益,并進而影響人們對正當公司的良好印象,最終必然損害公司法的權威和價值。
面對作為秩序破壞者的隱名股東,如果否認其股東身份而仍然確認名義股東的股東身份,無異于明知故犯、知錯不改,這顯然不是法的價值所在。法一方面建立秩序,另一方面,法經常大量做的事是維護秩序、糾正違反秩序的行為。名義股東代持股份、行使股權都不是自己的意愿,必然反映幕后隱名股東的意思,隱名股東是公司的實際股東和股權享有者,交易的相對人顯然有權利知道與自己交易的公司的所有真實信息,其他股東也有權利知道整天與之打交道的隱名股東的真實身份,隱名股東本不應該存在,所以,一旦公司知曉,名義股東和隱名股東應該及時披露隱名股東,其他相關主體有權利要求隱名股東顯名,還以公司的正常秩序。
(三)正義價值
名義股東沒有實際出資或認資,其直接持有、行使的股權都是代替隱名股東所為。名義股東的付出較少,一般通過隱名股東給付報酬即可補償,隱名股東的付出較多,必須借助于名義股東來獲得權益。
從正義的角度來看,隱名股東享有股東收益是合適的,這也為司法解釋三及理論界認同,也是實質說理論認為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應該得以確認的主要理由。關于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確認的形式說拘泥于公司的形式要件,否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難道讓名義股東享有真正的股權嗎?名義股東往往沒有實際的出資或認資能力,公司的債權人如果知曉隱名股東的存在而不能要求隱名股東承擔責任,不也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而讓真正的義務承擔者得以規避法律責任了嗎?那樣必然犧牲了正義。
隱名股東的顯名化符合法對正義的追求。
一旦隱名股東顯名,其股東身份能否得以合法延續是另一個問題,不意味著隱名股東從此可以堂而皇之地作為公司股東而無需擔責,也不意味著名義股東從此可以金蟬脫殼了。隱名股東一旦顯名,將有可能涉及如下一些問題:
(一)股東身份的合法性問題
公司成立后發現股東不具有合法身份,如果只有唯一股東,則公司將不能合法存續,隱名股東的股東身份雖然被確認,但因為公司將不存在,所以,此時股東所能做的就是以股東身份清算公司。當然,如果被認定屬于欺詐設立公司,則名義股東在過錯造成的損害范圍內和隱名股東連帶承擔相應責任,其余責任由隱名股東承擔。如果隱名股東不是公司唯一股東,則因其不具有合法的股東身份,其合法的出資應被清退,違法所得予以收繳。
(二)對其他不知情的股東的責任問題
股東之間應該相互信任,特別是如果股東間明確約定股東應該披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以及相應的違約責任,一旦證明存在隱名股東,則遵循私法自治原則,隱名股東和名義股東應連帶對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沒有約定違約責任,則其他股東也可以基于名義股東和隱名股東的欺詐行為要求他們承擔相應責任或要求撤銷投資協議,也就意味著將解散公司。
與隱名股東有關的糾紛案件層出不窮,歷來是理論和實務中的一大難題。本文旨在拋磚引玉,期待實務中不斷完善。
注釋:
劉小田.潘石屹與郭廣昌恩怨突然了結,上海外灘地王終歸復星[EB/OL].界面新聞,2015-10-20.http://www.jiemian.com/article/389617.html.
潘石屹堅稱上訴、復星回應:尊重判決結果[EB/OL].和訊房產網,2015-10-20.http://house.hexun.com/2013-04-24/153536266.html.
奚曉明.股權轉讓糾紛(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7頁.
安鐘汝.瑞海股東:不知給誰代持股 只知道用我的身份證[N].新京報,2015-08-17,A10-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