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文
生活中,有關癌癥的信息有很多,但其中真偽難辨,導致很多人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模糊不清。為此,本文收集整理了臨床常被問到的、有關癌癥的13個問題,一起去看看它們的答案吧。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早期癌癥治愈的可能較中晚期癌癥高,但早期癌癥在手術等有效治療后仍可能復發。癌癥不同于其他病原體引起的疾病,后者引起的疾病只要把病毒、細菌等清除了,就可以說治愈;癌癥的發病并不是由某種特定的病原體感染引起,而是自身細胞癌變導致。目前為止,我們對癌癥的形成、轉移機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也沒有有效的手段從細胞層面上完全清除癌癥。
某些腫瘤負荷極小的癌癥,如胃的“一點癌”,內鏡活檢確診為癌癥,但手術標本連續切片未見腫瘤細胞,即行檢查時就已切除腫瘤。所以查出腫瘤后,腫瘤就已消失。此外,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復雜多樣,大部分腫瘤細胞一旦生成就有不斷增殖的趨勢。但人們也發現了腫瘤的自然消退現象,這也會出現癌癥消失的現象。導致腫瘤消退的原因較為復雜,其中可能包括某些因素激發了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
準確的說應該是某些癌癥有人群聚集傾向。癌癥雖不具有傳染性,但因為家人間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類似,所以會增加患上同一種癌癥的幾率。比如,夫妻二人都喜歡吃口味較重的食物,那么在這同一因素的影響下,兩個人都有可能會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
關于這個問題已經說過很多次,不少癌癥發生時腫瘤標志物會有所升高。但腫瘤標志物升高并不都是因為癌癥,某些良性疾病的腫瘤標志物也會升高。檢測腫瘤標準物的意義在于監測動態變化,比如進行性升高則對癌癥有提示意義。臨床中的各種腫瘤標志物只能作為腫瘤的輔助診斷指標之一,臨床的診斷不能僅僅依靠腫瘤標志物的檢查結果來確定,需要結合其他檢查。
曾有文章稱,66%的癌癥相關基因突變是因為基因復制中的隨機差錯導致的。一時間,很多人認為“66%的患癌都是運氣不好”。這種說法顯然不對,基因突變只是癌癥發生的必要條件,但不充分。導致癌癥可能需要多個基因突變,而外界某些因素也是誘發基因突變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只要有一個突變基因的誘因是來自于外界因素,那么這種癌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可以預防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1/3惡性腫瘤可預防,1/3可治療,1/3可治愈,預防癌癥的主動權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里。美國癌癥研究學會指出,防癌最簡單的方法是多吃果蔬,可減少20%患癌幾率,并建議民眾每日至少吃5份蔬果(1份約85克)、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入、保持標準體重、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戒煙限酒。只要堅守“預防重于治療”的第一道防線,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已知的癌癥危險因素,再加上定期篩檢的第二道防線,遠離癌癥并不難。
不少腫瘤患者擔心營養會促進腫瘤生長,從而減少營養攝入。更有甚者,希望通過饑餓去餓死腫瘤。國際權威指南指出:無證據表明營養支持促進腫瘤生長,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不必考慮這個理論問題。不給營養,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結果餓死的只能是患者本人,而不是腫瘤細胞。營養支持應該成為腫瘤患者的基本治療措施,因為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并發癥更多、生活質量更低、臨床預后更差、生存時間更短。
惡性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具有局部復發和全身轉移的可能性,所以對腫瘤的治療應該是長期的。即腫瘤患者接受治療后,還應定期進行復查和隨訪監測。根據疾病的不同,隨訪時間略有差異,但一般每3個月或者半年1次,5年以后可1年1次。
這是因為普通體檢與早癌篩查并不一樣。普通體檢檢查對象是心、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血壓等,為的是掌握人體的一般狀況,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基礎病變有較好的篩查作用,但不能及時揪出早期癌癥。而早癌篩查是對毫無癥狀的健康人群進行的醫學檢查,除了可以篩查早期癌癥,還會檢查、評估一些增加癌癥發病概率的機能變化和疾病。
癌癥的篩查往往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情況來選擇,檢查項目的設定更具個性化。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40歲以上的女性則注重選擇乳腺B超和鉬靶檢查。抽煙人群則應該每年做胸部低劑量螺旋CT。所以,存在患癌因素的高危人群,應定期到醫院進行早癌篩查。
不會。在X線、CT、PET—CT等醫學檢查中,輻射被嚴格控制在絕對安全和盡可能少的范圍之內,和坐一次飛機的輻射差不多。以PET—CT為例,受檢者受到的輻射主要來源于注射的放射性造影劑,其輻射劑量大約為5~10毫西弗,遠遠低于會對人造成損傷的劑量。
不是。甲狀腺癌與遺傳、頭頸部輻射、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目前無確切證據證明碘攝入過多導致甲狀腺癌,且常規飲食中攝入的碘含量不足以導致碘攝入異常增多。
目前無確切證據證明懷孕會直接導致乳腺癌的復發及轉移。有研究顯示,乳腺癌患者在綜合治療完成以后再生育,不僅不會導致腫瘤的復發和轉移,還可以改善總的生存質量。這是孩子帶給母親的福音!但可以生育并不代表生育沒有禁忌。為保障乳腺癌患者自身與胎兒的安全,最好在月經規律、各項身體機能良好的基礎上,和主診醫生充分溝通,選擇最佳的受孕時間。
不能。靶向藥物是針對具體靶點(腫瘤細胞上的某個促進細胞生長的蛋白質等)研制出的藥物,如果沒有相應靶向突變,直接使用靶向藥物極有可能沒有療效。
腫瘤治療耐藥即目前使用治療藥物已不能繼續控制腫瘤進展。一般會出現新的癥狀或體征(比如淺表淋巴結進行性增大等)或行CT、MRI等影像學檢查時發現腫瘤進展,即可判斷是否出現耐藥。何時更換治療方案一般根據腫瘤進展速度及自身機體能否耐受其他治療方案來決定。
專家簡介
馬慧文 主任醫師。現任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介入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膽道腫瘤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腫瘤專業2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擅長肺癌、腸癌、軟組織惡性腫瘤、胃癌、乳腺癌的診斷及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