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已經有明顯的狹窄,血供不足,運動過度可能會引起急性心絞痛發作,甚至誘發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患者在運動之前,一定要經過醫生的評估,選擇適宜強度的運動。
冠心病患者由于存在器質性心臟疾病,心功能個體差異很大,因此在進行身體活動和運動之前要充分進行風險評估。運動功能評估對大眾而言可能比較陌生,常去健身房運動的人估計對此有些許認識,但跟健身房教練單靠個人經驗所做的運動評估不同,臨床的評估更加系統、科學、專業。臨床評估內容包括6個部分:(1)心血管病史及其他器官疾病病史;(2)體格檢查,重點檢查心肺和肌肉骨骼系統;(3)了解最近的心血管檢查結果,包括血生化檢查、12導聯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超聲心動圖、運動負荷試驗、血運重建效果和植入起搏器/植入式除顫器功能;(4)目前服用的藥物,包括劑量、服用方法和不良反應;(5)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控制是否達標;(6)日常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在完成上述評估后,根據運動危險分層進行風險評估,為制定運動處方提供安全保障,其中運動負荷試驗和危險分層是運動風險評估中的重點內容,需臨床醫生掌握相關專業知識。
運動處方即給出具體的運動項目、運動頻次和強度。通常包括阻抗運動、有氧運動以及柔韌性訓練等,每次運動保持在90分鐘,共3個月,次數為36次。
抗阻運動的獲益機制和有氧運動不同,明確的機制包括:增加心臟壓力負荷,提高左心室舒張壓,從而增加心內膜下血流灌注,降低收縮壓、心率乘積(RPP)和心肌耗氧量,實現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同時抗阻運動增加骨骼肌質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強骨骼肌力量和耐力,提高運動耐力,幫助患者重返日常生活和回歸工作。
有氧運動的獲益機制主要是通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抗炎及增加機體的抗氧化能力、延緩動脈硬化、減少心肌重構、降低血栓栓塞風險、改善心肌缺血、降低猝死風險等來實現。有氧運動訓練使冠心病患者產生缺血預適應,提高心肌對缺氧的耐受力,降低心肌損害和潛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風險;還可通過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減慢心率,增加副交感神經活性、心率變異性和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猝死風險。
運動治療是心臟康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運動訓練可以直接或間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統,對機體氧供、血管內皮功能、自主神經平衡、凝血系統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遵循運動康復“三部曲”,即入院后即刻開始訓練,出院后1~6個月是康復的核心期,并長期堅持,維持已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運動習慣。運動過程主要包括準備活動、訓練階段以及放松運動幾個部分。
1.準備活動。即熱身運動,多采用低水平有氧運動和靜力拉伸,持續5~10分鐘。在運動的過程中需要達到伸展肌肉、放松以及提升關節活動度等目標。
2.訓練階段。主要是根據設定的運動處方進行持續訓練,患者要注意不能自行加大運動量和延長運動時間,否則會造成運動性損傷,加大心臟負荷。
3.放松運動??梢允锹澴嘤醒踹\動的延續或是柔韌性訓練,根據病情輕重可持續5~10分鐘。此階段能夠使血液緩慢流至心臟,在較大程度上避免心臟負荷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若近期出現以下情況,需暫停運動,到醫院就診治療穩定后再進行運動訓練:(1)血壓超過180/110mmHg;(2)安靜時心率超過100次/分;(3)休息狀態下反復出現心絞痛;(4)運動中或運動后出現心絞痛,或頸肩部、左手臂疼痛;(5)運動時出現頭暈,甚至昏倒;(6)稍微活動即感到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