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
孫先生去年底參加了單位組織的體檢。在回交檢查單時,護士發現他沒做大便常規檢查。孫先生說:“做這個又臟又麻煩,而且我每天吃得下拉得出,身體挺好的。”
護士聽了以后有點著急,告訴孫先生千萬別放棄,這個檢查可是各種胃腸疾病的“報警器”。
看到護士如此認真,孫先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反正錢也花了,既然你說得那么重要,我就去做一下吧!”
檢查結果孫先生大便常規為隱血陽性。在醫生的建議下,孫先生看消化內科,做胃鏡,果然發現問題——早期胃癌。很快,孫先生接受了內鏡下的切除手術。負責手術的醫生介紹,孫先生的術后病理結果提示,腫瘤邊緣都是陰性的,說明幸虧發現得早,腫瘤被徹底切干凈了。
孫先生的經歷提醒我們,大便常規檢查不是無關緊要的體檢項目,它能協助診斷消化道疾病,如腸道感染性疾病、腸道寄生蟲感染、消化道出血鑒別與腫瘤篩查、了解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等,千萬不要嫌麻煩和尷尬而棄檢。
正常情況下,大便主要是由食物消化后不能吸收的食物殘渣、纖維素、消化道分泌物、消化道脫落細胞、細菌、無機鹽和水組成。大便常規就是對大便進行觀察和檢驗分析,檢查項目有一般性狀、顯微鏡檢查,在健康體檢中還會同時對糞便標本進行隱血試驗。具體內容如下——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排泄物呈黃色或是黃褐色,而嬰兒的糞便呈金黃色或是淺黃色。如果出現與上述不同的顏色則可能預示胃腸出現問題。比如,灰白色的糞便與蛔蟲、結石、腫瘤等引發的膽道堵塞有關;黑色或是柏油樣的糞便則與上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用過多動物肝血有關;紅色糞便則與痔瘡、息肉、肛裂、癌癥等有關;如大便呈陶土色,可能是阻塞性黃疸;如大便呈黃綠色,可能是偽膜性腸炎。
正常情況下糞便的形狀為圓柱形,而且較為柔軟;異常情況的糞便包括黏液狀、水狀、稀爛狀及過硬等。一般來講,長期便秘的人糞便呈硬性,而習慣性便秘的人糞便呈羊糞樣;黏液狀、稀爛狀糞便多在腸壁發炎或是受到刺激的情況下出現,比如急性血吸蟲病、腸炎等;黏液膿性血便主要由細菌痢疾引發;而醬色黏液便多見于阿米巴痢疾;水狀便一般由急性腸胃炎所引發。
正常人糞便中沒有寄生蟲卵、蟲體等。若顯示為陽性(+),則提示有相應的寄生蟲或原蟲感染。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糞便中極少存有白細胞,甚至無白細胞。一旦檢查出白細胞或膿性細胞增多,說明患者有炎性癥狀。
陰性(-)為正常。若顯示為陽性(+),則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潰瘍、胃癌、炎癥性腸病、腸道寄生蟲病、大腸癌等。臨床統計發現,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腺瘤患者以及結直腸癌患者存在出血情況;消化道癌癥在早期有20%的患者大便潛血檢測呈陽性,晚期癌癥患者大便潛血陽性率可高達90%;消化道潰瘍以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大便潛血也多呈陽性,或者是間斷性陽性。若是大便潛血呈陽性,則需要患者進一步接受胃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需要注意的是,食用如牛羊肉、血制品、動物內臟、馬鈴薯、各種補血劑等可能導致隱血試驗出現陽性結果。
留取大便標本時應注意以下事項:檢查前3天嚴禁服用止瀉藥、潤腸排便藥、鐵劑、維生素C等;留取大便的器皿要保證清潔干燥;如果大便有異常,應留取肉眼看上去非正常的部位,取便量有黃豆粒大小即可,如果是腹瀉稀便,量可多留些;所留取的標本應避免污染,標本應立即送檢,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