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全國孕產婦剖宮產率為36.7%。剖宮產是婦產科一個適宜的臨床技術,針對有指征的孕產婦及時給予剖宮產,可保證母嬰安全。但剖腹產畢竟是外科手術,所以術前術后有些事項需要注意,才能加快康復。
既然是外科手術,那就避免不了麻醉。目前剖宮產采用的麻醉方式主要為硬膜外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均屬于半麻,與全身麻醉相比,可以降低麻醉藥物的用量,在滿足長時間手術的基礎上,血壓降低程度低,并且有利于術后鎮痛。
術前,麻醉師會根據孕婦基礎情況,包括體重、孕周、年齡等因素制定最優的麻醉方案,以便能夠使用最小麻醉劑量獲取最優麻醉效果,最大程度上減少產婦麻醉不良反應。在靜脈通路建立完成后,半麻的產婦需背對麻醉師,身體最大程度上向前拱起,好像煮熟的蝦一樣將脊柱結構完全暴露給麻醉師,以便麻醉師尋找脊柱間隙進行麻醉藥物注射。
如果剖宮產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已經失效,那就需要增加藥量。此時產婦需要注意的是,完全相信你的麻醉師及主刀醫師,若出現痛感及時反饋。
在取出新生兒頭部時,需要按壓宮底,以幫助內臟及時復位、促進子宮收縮、排出惡露。雖然做了麻醉,但按壓宮底時產婦還是能夠明顯感受到上腹部不適,此時要盡量保持肌肉及心態放松。
保暖:受麻醉藥物、腹腔操作等因素影響,產婦術后會出現下肢冰冷,甚至寒戰的情況,因此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翻身:麻醉藥物未退散完全時,產婦腿部難以自主掌控,翻身較困難,此時就需要家屬幫助產婦定時翻身拍背,避免發生壓瘡。
疼痛:麻醉藥效果退散后,產婦會感受到切口部位強烈疼痛,此時應采取側臥位,以減輕身體移動時對切口的震動和牽拉。也可以選擇鎮痛泵,即將小劑量麻醉藥物持續泵入體內,有助于緩解產后疼痛,提升早期運動效果。
尿潴留:受麻醉藥物、疼痛感受影響,產婦產后極易出現尿潴留情況,所以為了促進產婦順利自主排尿,可進行會陰部溫度刺激、聲音刺激、膀胱上方壓力刺激。
胃腸道動力:受麻醉藥物、手術牽拉等因素影響,產婦產后一段時間內會出現胃腸道蠕動能力下降的情況,因此需要產婦盡可能做一些小幅度動作,并且早期下床活動,避免發生腸粘連,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以便盡早排氣。排氣了才能進食,才會分泌乳汁。
飲食:術后一周內禁食發酵食物及牛奶,避免脹氣,一周后可開始攝取魚、鮮奶,應少食用油膩、含深色色素的食物,以及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多吃高營養、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
很多產婦在產后42天檢查的時候,醫生都建議做個盆底評估。因為,在盆底肌受損的眾多原因中,分娩是最常見的原因。胎兒在母體內慢慢長大,盆底肌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導致盆底肌像慢慢失去彈性的皮筋一樣,支持力度逐漸降低,最終導致尷尬的情況發生,如咳嗽漏尿、陰道松弛失去緊致感等。孕期增大的子宮對盆底肌的基礎壓迫性損傷是一樣的,只不過與經陰道順產的產婦相比,剖宮產減少了胎兒分娩過程中對盆底肌的損傷。對于初次剖宮產的產婦,也會有一系列的問題,像腹直肌分離、恥骨痛、骨盆不穩定等。所以即使是剖宮產,產后也要及時進行盆底肌功能的評估和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