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淑麗



摘要:讓設計師重視漸變日常對設計的重要性,并讓更多的設計回歸日常,同時也要警示滯后的設計理論對現代設計的不合理束縛。文章通過闡述日常生活與設計理論的關聯,分析不同設計領域中具有良好社會性思考的設計作品,在理論與實踐之間,透過多元的視角展開對于日常設計的全方位思考。得出更具有日常思考的設計方法論。好的設計往往是真正回歸日常生活的設計,社會的發展、日常生活的瞬息萬變也使設計充滿挑戰,重視漸變日常對設計理論的更新批判意義,解析當下的設計,勇敢地突破、挑戰傳統設計理論將是現代設計強大的推動力。
關鍵詞:日常生活 設計理論 現代設計 人性化 批判性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4-0087-03
一、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
(一)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的關系
感性形象往往是設計實踐的表現形式,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感性,個性的。而設計理論則是研究共性與客觀規律的,理性為其特點。設計理論主要在探索藝術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歸納藝術的歷史走向,從而探求更深層次的藝術表達,同時可以為我們的設計實踐提供更好的方法論指導[1]。正如被奉為設計學領域必讀的《設計心理學》,在文中諾曼博士梳理了設計心理學的歷史和現狀,著重介紹了可用性工程設計,情感設計和感性工學等,深入討論了感知覺與當代視覺藝術的關系,常常引導著設計師并給予一定的理論指導。
設計實踐則是設計師們通過對被設計對象的觀察,分析,再通過大量的實際考察和真實體驗中得到啟發。飽受贊譽的日本建筑師青山周平,在進行室內空間改造前,在前期的準備中都會與房主共同生活幾天,親身觀察住戶的生活習慣,發覺用戶的潛在需求點,站在用戶的角度上體驗用戶對空間功能的需求。從設計的原點出發,在空間設計中發揮出空間利用的最大可能性,甚至可以解決住戶尚未關注到的日常安全隱患。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激烈的競爭,回歸日常、回歸設計的原點,可更好地把握用戶需求,預判設計規律,贏得市場。
(二)對設計理論的思辨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設計倫理觀,正如中國建國70年代初,當時市面上的設計作品對中國文化的呈現往往停留于表象,如一些傳統裝飾紋樣的直接提取,傳統形象的直接挪用等。到了80年代,越來越多的設計者開始關注到需要從用戶的思想和生活態度中挖掘,滯后的設計理論和文化觀念會限制設計者的思考。 如同濟大學學者王駿陽教授在成都西村創意園中的設計(如圖1),沒有過多地受原建筑相關的地域性和文化的影響,而是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建筑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習慣上,社區使用者為不同的商戶,提升空間的體驗感,社區整體被設計成“c”字形環繞,另一側搭配了“Z”字形塑膠跑道,為了方便后期商戶可以自由布置和裝潢,樓房結構設計成統一的無梁式結構,建筑外形為極具現代工業風格的平層[2]。在這個作品中關注到了容易讓人忽視但充滿多樣性的日常生活,給設計者帶來了豐富的設計靈感來源,設計創意成為了自然的藝術表達,沒有了對文化和歷史的過度理解,不拘泥于理論的框架,中國建筑的文化性不僅僅局限于呈現形式,建筑物與使用者也產生出更緊密的連結。
當優秀的設計理論與設計實際出發點一致時,我們自然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運用系統化和規律化的設計方法,設計出更嚴謹,更規范的作品。同時在此基礎上不忘進一步深入日常實踐,關注不同的日常維度,發現新的問題,激發出新的設計靈感,能夠使得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好似DNA雙螺旋結構線一樣即分工又合作,相互補充支持,理性與感性共同參與,從而產生更具有時代性的設計作品。
二、回歸日常的重要性
(一)藝術源于日常
匈牙利哲學家赫勒將“日常生活”界定為“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要素的集合”[3]。也就是說設計領域的日常介入是要滿足在全部個體要素的基礎上,將日常的實踐轉化成設計思維。在瞬息萬變的生活日常中,為了更好地體現時代特征,設計的要點要抓住當下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問題,通往未來設計的關鍵往往蘊含于當下的日常。鮑勃·迪倫曾在《平凡之路》表述到我們只有掌握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習語,才能找到自身的歸屬感。而作為設計師關注當下時代的日常,才可以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找準自身的定位與職業使命。俄國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了“藝術源于生活”,“美是生活”的美學概念[4],說明了真正美就來源于我們對日常生活的判斷,要抓住能引發人興趣的有時代感的作品,設計者需要從生活本身出發,走進它,觀察它,感知它,在實際的探索中找到靈感火花并解決實際問題。
(二)設計中的日常思考
具有時化特征的優秀作品中常常體現著設計者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和思考。例如日比野建筑設計工作室,他們的建筑設計品牌Youjino Shiro(幼兒の城)從1991年開始,專業只為小朋友們設計、改造幼兒園和托兒所。在他們的設計的兒童空間中隱藏著不同大小的“屋中屋”,充分考慮了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需求,讓孩子們隨時隨地可以擁有獨處或是交流分享的小空間(如圖2)。設計師們甚至會考慮到如何用建筑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們制造更多的“偶遇”,來讓他們學會關注對方,有自己的相處空間,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僅僅停留于基本的安全,注重了開拓趣味性,讓孩子們在設計中成長,在設計中懂得與自然、朋友友好為伴。
這些融入了對日常生活觀察優秀作品不僅僅在建筑設計中呈現,在其他設計領域也隨處可見。設計師安東尼奧,奇特里奧(AntonioCitterio)設計CAMPIELLO沙發(如圖3),靠墊使用羽毛填充,可選擇帶滾柱或不帶滾柱的,帶滾柱的靠墊可以給背和脖頸提供較大支撐,它們無論在美觀上還是人類工程學上都給人以不同感受。
“Good Design”思潮學派植根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其影響深遠悠長。其本身就凝聚了創新、功能性與美感的內在特點。然而,并不止于此,其思潮的背后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它是為持久耐用而設的,因為它的目標是改善日常生活。如日本建筑師坂茂在他設計的衛生紙(如圖4)展現了其對用戶日常行為語言觀察的細致入微,巧妙地將衛生紙由原來的圓筒形變為方筒形,不僅可以在人們使用下拉衛生紙時產生多的阻力,減少浪費:另外,由于圓形的卷筒衛生紙在排列時,彼此會產生很大的間隙,但是四角形的卷筒衛生紙就不會產生這一問題,還可以在貨品運輸過程中節省儲物空間,方便運輸。這看似微小卻源自生活的設計,從不同的感官體驗出發還體現了設計師對于社會與自然的更優化思考,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使用感。
(三)回歸日常,思考設計原點
上述的設計案例可以看到:設計和藝術回歸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一種趨勢,要知道我們是無法擺脫日常生活去進行抽象的思考。匈牙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家盧卡奇在《審美特性》序言中寫到日常生活是藝術的靈感來源和創作基礎[5]。那些源自日常生活靈感的設計實踐終將會成為社會日常的一部分。當今的中國,5G時代來勢洶洶,各種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快速發展,設計師一味地向西方看齊,遠遠不能滿足豐富的國內市場?;貧w日常生活的設計是向內觀的過程,各類“前瞻的”、“未來的”設計,剝離表象都能找到隱匿在其中的設計原點。關注當下不斷更迭的日常生活,不僅僅可以從豐富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設計的“痛點”,同時因為日常生活形態的更新迭代和變換,設計也重新充滿挑戰。而勇敢地突破了挑戰的設計也會使得我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有更大的發展,這也是使未來生活更美好的一股強大推動力。
三、設計中的日常思維重構
(一)日常思維是設計教育的主流
近些年來中國的設計學專業教育發展越來越迅速,規模也越來越龐大。學生在設計教學中往往完成了很多虛擬的設計作品,這些設計成品大多流于視覺效果,呈現概念,沒有深入日常觀察和具體的實踐調研,是只能遠觀的“空中樓閣”,缺乏日常行為的邏輯性[6]。學校設計教育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讓設計真正走進生活并重構日常生活的設計話語,讓設計產品更有“煙火味”和社會性。
關注日常生活是現代設計的主流,為此設計教育應該始終堅守這一設計理念讓設計與生活更為和諧,相得益彰。追溯現代設計的開端不難發現,約翰拉斯金所支持的“工藝美術運動中,他反對倫敦萬國博覽會中展出的工業化制品的粗糙工藝,呼吁關注大眾個性化的日常生活,反對機械的工業化,設計適用于公眾的物品,是現代設計以人為本的體現,也被稱為現代設計的開端[7]。而參與此次運動并被稱為“現代設計之父”的威廉·莫里斯(Willliam Morris)在后期看到了機器生產趨勢的不可阻擋,主動嘗試成為“機器的主人”,以機器作為“改善我們生活條件的一項工具”,提出“藝術為大多數人服務”、“為人民創造,又為人民服務的,對于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他將藝術與技術共同用于改善日常生活的理念也一直被我們沿用至今。
(二)設計師以觀察介入日常
在進行日常實踐與設計互動的同時,應該如何從日常的非正式中辨析其帶來的重要意義呢?我從“日式設計”中得到了啟發,設計師深澤直人、安藤忠雄,到新銳的如吉田ユニ的登場,“日式設計”一直保持著其慣有的人性化處理和“更上一層樓”的美學意蘊,讓人不禁感嘆:為什么日本的設計如此令人折服?日本NHK電視臺開設的藝術教育的節目《啊!設計》(如圖5),所覆蓋的設計領域包括了工業、平面、服裝、建筑、照明等方面,在節目“設計的觀察”這一單元中,節目組會尋找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作為話題,鼓勵孩子們去主動尋找和認識這些物品中的規律和特性。尤其是節目中的物品拆解環節,更是引導孩子用多維度的方式觀察解析設計與日常生活的內在聯系。
節目組還積極推動展覽等線下活動,如2018年在東京舉辦的“テサイソぬ展( Design-Ah)”(如圖6)在日本有著良好的社會反響,策展人人佐藤卓希望藉由“觀察”、“思考”、“創作”三個視角向大眾推廣日常事物的設計學,進而培養出孩子具有設計感的視角與感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觀察”展區中,展品帶領觀眾解析事物構成的要素;學習料理、標志與容器的設計是如何衍生;用途相同但設計不同物品的共通點與相異處,譬如各種蛋料理的烹煮變身過程,男女洗手間標志的抽象進程。好的設計正是從細微觀察開始,設計師以觀察介入日常,而設計實踐的結果詮釋了觀察日常生活在設計中的指導意義。
以產品設計為例,產品形態設計中觀察日常生活是形態設計的基礎,日常生活是產品設計師最好的觀察目標與靈感來源。原研哉也曾指出“日常生活中充滿著被設計的物品,我們無意識地生活在設計的海洋中,而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創意靈感就像是發現整數之間的小數,它不是一行里的一個整數9、10、11 ……它在6.8或者7.3這種地方……棲居于日常生活中的新設計、新靈感[8]”。日常生活本身是設計的發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是對生活的表述。又有墨爾本大學的朱劍飛教授在圍繞日常生活視野下對設計的研究中寫道,設計創意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批判性,但這種對過去設計作品的更新不在于抽象機制或現代主義之中,是源于設計者大膽挑戰原有的形式,和關注日常之中[9]。其明確地提出了關注日常語言不僅僅可以發現事物本質,還能夠對比出過去設計的不足,因此,可以說觀察生活中的微妙變化不僅僅是其靈感源泉,更是使設計更具有進步性和先鋒性的一種方式。
(三)多維的日常觀察
日常觀察還體現在對不同人群的關注,使產品更加人性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火鍋店中為了容納更多客人有著過窄的座位間隔,于女性用戶難以打開的廚房調味品蓋,于兒童身高不友好的兒童產品商店的柜臺高度,這樣缺乏同理心的設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10]。這讓我聯想到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簡單來說,“通用設計”是盡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的設計,這個概念開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人們開始注意到殘疾人的問題,并開始提到“無障礙空間設計(barrier-free design)”這個概念,后來延伸稱為“泛用設計(accessible design)”是指針對不方便行走的人群而設計,設計的重點往往不局限于產品本身,而擴展到了使用者所處的環境。這些設計概念的提出會幫助設計師設計出更具有人性化的產品,有同理心以及設計出對于不同人群都友善的“通用設計”應該是設計本身應該具備的必要條件,是更加現代化和人性化的設計。在1987年,美國設計師Ronald L.Mace開始使用“通用設計”一詞。簡單來說,通用設計是盡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11]。有同理心以及設計出對人、環境、產品友善的通用設計應該是設計本身應該具備的必要條件,也是設計內化的過程。而身處東方美學體系,關注日常生活是因地制宜,是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發現。設計師將熟悉的日常觀察變成設計創作過程的一部分,可以設計出對國人最適用設計作品,加強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自然與不同地域和文化下設計作品產生區別,更具有自身民族特色,更能夠幫助東方設計價值體系的建立。
結論
日常生活,這個看似簡單卻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概念。本文通過闡述日常生活與設計理論的關聯,希望引起人們對設計的日常關注與重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透過多元的視角展開對于日常設計的全方位思考。是長存對于日常實踐與設計理
論的互動反思,讓更多的設計回歸日常,同時也要警示滯后的設計理論對現代設計的不合理束縛。好的設計往往是真正回歸日常生活的設計,社會的發展、日常生活的瞬息萬變也使設計充滿挑戰,重視漸變日常對設計理論的更新批判意義,解析當下的設計,勇敢地突破、挑戰傳統設計理論將是現代設計強大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馬凌霄.藝術理論與實踐的關系[J].藝海,2018 (01):138-139
[2]朱淵,朱劍飛.日常生活:一種空間實踐的開啟維度——2016年“日常生活:現代化背景下的空間設計與空間實踐”國際會議評述[J].建筑師,2016 (06):6-9
[3]阿格視絲.赫勒著,衣俊卿編,日常生活[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4: 5-8
[4]穆欣.藝術源于生活——讀《馬伶傳》引發的思考[J].大舞臺,2011 (10):246-247
[5]盧卡奇.審美特性: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2
[6]張越,文靜“生活方式設計學科”的構建探討[J].設計2019,32 (09):113-118
[7]佩夫斯納.現代設計的先驅者:從威廉奠里斯到格羅皮烏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5
[8]李超物質主義下的“適度設計”之思辨[J].設計2019,32 (15):84-85
[9]陸興忍.設計回歸日常生活趨勢研究——兼論當代中國元素服裝設計回歸日常生活的五個趨勢[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 (02):49-54
[10]陳晨.大眾日常生活對設計活動的啟發[J],美術大觀,2014:6
[11]李盛弘.設計師的眼——日常生活中的設計啟發[J].設計2018 (18):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