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希

《城市與壓力:為什么我們會被城市吸引,卻又想逃離?》[德]馬茲達·阿德里著。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
近些年,中國大部分年輕人在職業規劃中,都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畢業以后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留在大城市,人們會享受發達的城市服務,先進的醫療,良好的文化和教育,但環境的污染、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壓力也是人們必須面對的。
于是,一方面我們看到人們不斷涌進城市,另一方面,媒體上又經常發出逃離“北上廣”的呼聲。娛樂節目甚至還以“北上廣愛來不來”作為話題。
那么,年輕人該如何抉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城市中的挑戰與問題?德國精神病學家馬茲達·阿德里的《城市與壓力》或許能給你一些答案和啟迪。
阿德里首先分析了何為“壓力”。壓力是一種建立在器官對要求的反應上,完全與我們認為的好壞無關。壓力分為急性應激下的壓力和慢性壓力。急性應激壓力是有益處的,它可以讓我們快速的對某些問題作出反應,比如一次考試或者面對敵人時的逃跑,而慢性壓力則會讓人無時無刻不處在恐懼、擔憂之中,久而久之產生一種無力感?!俺鞘袎毫Α鼻∏儆凇奥詨毫Α?。
阿德里通過引用心理健康研究數據發現,城市和農村居民,大腦工作區域完全不同。城市居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大腦中的杏仁核和扣帶皮層聯系較弱,這兩塊主要是負責處理加工負面情緒和危險的信息,并進行激素調節,而且有意思的是,同樣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病人身上。其實,生活在城市中的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神經質”的經驗,比如開車時脾氣變大,排隊購物會非常著急等。
阿德里還分析了人們忽略的另外一種壓力,就是“選擇的痛苦”,心理學家稱之為“選擇太多效應”。由于城市物質的極大豐富,尤其是商場、網絡購物選擇太多,人們總會因選擇什么而苦惱。當人們選擇一種商品的時候,肯定會對未選擇其它商品而遺憾。如果這件商品質量不好,就會對自己的選擇更加不滿意,失望的可能性就越大。對很多人來說,這種壓力每天都在上演,它也會潛移默化地滲入到生活中。
既然在城市生活,壓力如此之大。那么,人們是否要逃離城市,回到田園牧歌的鄉村中去?阿德里給出的說法是否定的。城市雖然有種種不如意,但是它更開放,更多元,更能培養出“文明”的觀念。阿德里說:“當人們感覺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時,文明就實現了”。
阿德里認為,在城市里,你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比如看電影、去酒吧等,培養“占有和參與的能力”;在咖啡館坐一會,培養“獨處而不孤獨”的能力;與陌生人溝通,培養“處理匿名的能力”。
阿德里認為,城市的壓力是可以通過城市規劃和個人調節來逐漸得到解決的。比如,當你因開車出行而感到痛苦的時候,不妨考慮騎自行車上下班,選擇不同的路線,將它看成是一次發現之旅。如果距離太遠,可以考慮使用地鐵等公共交通,在路上,如同禪修一樣,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體驗自己在座位上的感覺,看看周圍乘客的衣服或行李,或者認真聽列車行駛的聲音,讓自己內心平靜。
縱觀阿德里這本書,它用科學數據和心理分析揭示了城市居民的種種苦惱。同時,書中還有作者對世界各大城市,如柏林、巴黎、紐約、香港等城市的個人感受,以及生活在不同城市專家學者、戲劇導演等的訪談,用他們的感受去訴說每個城市不同的特征。
本書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歐洲和納粹德國生活的真實經歷,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繳獲的德國文件、德國軍官和文官的審訊記錄和證詞、幸存下來的日記和回憶錄。雖然當時許多史學專家對威廉·夏伊勒提出質疑,認為時間沉淀不夠長,不足以以客觀角度撰寫第三帝國的歷史。但是,夏伊勒認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一手資料能為寫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獨特的親身經歷,促使他無論如何都要寫下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