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璟


希伯來大學
猶太圣經上說,世界之十分美,耶路撒冷占九分。在這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城市,三大宗教的先知們都在這里留下了圣跡,正是對信仰的無限向往,使得耶路撒冷從建立的那一刻開始,就飽經戰爭的創傷,而被它起伏命運吸引的我,來到此地。

橄欖山
抵達耶路撒冷的第一站是位于老城外的希伯來大學,它位于東門外的橄欖山上,是以色列的最高學府,世界排名第57位,始建于1918年,愛因斯坦是主要的籌建者之一。
這所大學的興盛,是猶太民族在耶路撒冷獲得文化復興的象征,而這里也是俯瞰老城的最佳視角。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在眼前漸次鋪開,那標志性的金頂像一位歷史的講述者,用厚重的嗓音向每一位遠道而來的人們傳遞著精神的力量。
盡管通讀過這座城市的歷史,知道紛爭的來龍去脈,但依然禁不住在向往之外生出恐懼。因為這座城,是大衛王城的首都,是居魯士大帝、亞歷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蘇萊曼大帝費盡心力也要奪得的上帝應許之地……九次十字軍東征、五次中東戰爭,再沒有什么比這樣的過去更恢弘。思及此,撐在欄桿上的手也不禁有些顫抖……

客西馬尼園

圣母瑪利亞之墓
耶路撒冷如此重要,不可能被任何一方獨享,現在的老城也分成了基督教區、猶太區、穆斯林區和亞美尼亞區,各方共同依照著嚴格的約定行事,遠離對方的宗教事務,卻又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融合。
觀景臺腳下就是密密麻麻的猶太公墓,此處正對老城的東門,也正是猶太圣經中彌賽亞將會降臨拯救世人的地方。從第一圣殿時期(即所羅門神殿,建成于公元前957年)至今,猶太人都愿意埋在此處,因為猶太教不相信輪回,但他們相信彌賽亞時代將在橄欖山重啟,所以猶太人中有錢有權的那些都選擇葬在橄欖山山頂,這樣一來,他們就在彌賽亞降臨時做第一個被拯救的亡靈。
從觀景臺下來,一路順著橄欖山的山路往下,如今山上的橄欖樹雖已所剩無多,但留下的圣跡卻俯拾皆是——你無法錯過的是一片有2000年歷史的橄欖園,據說這里最年輕的橄欖樹也已經有800年樹齡,這就是每一個基督徒都必然熟知的客西馬尼園(The Garden of Gethsemane)。
耶穌進耶路撒冷后,白天在圣殿里講道,為人治病,晚上出城經過橄欖山到附近伯大尼小鎮的朋友家過夜。在客西馬尼園,耶穌曾向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滅的命運,并為此哭泣。幾天后,他就被猶大出賣,在這座橄欖園里被捕。
旁邊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里的壁畫生動地描述了這個故事,正門外的三座拱門代表了耶穌在喀西馬尼園最后一晚的三次沉痛禱告。正面上方的彩色鑲嵌畫中,耶穌攤開雙手,抬頭向天父禱告,愿意奉獻自己的身體,為世人贖罪。
教堂的祭壇是用摻有紅色紋理的石灰石板制成,祭壇前圍著長方形石板,據說那就是耶穌當時趴伏著禱告的石頭。根據圣經記載,耶穌在被捕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們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此處禱告。來朝拜的人們都會俯身于耶穌被捕之處向神祈禱,為他的遭遇痛心疾首。
萬國教堂的旁邊是圣母瑪利亞之墓,那是一座像石窟一樣的教堂,最早可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雖然圣經里并沒有記載圣母具體被埋葬在什么位置,但自從公元2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相信這個位置不會有錯。就連穆斯林們也會來此朝拜,因為在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相關記載中,提到他曾在旅途中看到一束光從瑪利亞之墓升起。

圣母瑪利亞之墓
從橄欖山進入老城最近的是錫安門,步行1.5公里的路程也不會寂寞,因為沿途會經過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的遺址群,在猶太人眼中,這里的每一塊磚都如同金磚般珍貴。
耶路撒冷圣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海拔最高的祭祀場所,存放著約柜、諾亞方舟、摩西神杖等物,是所有猶太人的精神家園。
歷史上的耶路撒冷曾先后出現兩座圣殿,都已被戰爭毀滅。第一次被毀是在公元前586年,大衛王建立的第一圣殿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毀;公元前37年,第二圣殿由大希律王得到擴建。后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提多將軍率軍圍攻耶路撒冷,第二圣殿因此被焚毀,僅留下西邊一道圍墻,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哭墻。
過了圣殿遺址,就離錫安門不遠了,從1540年蘇萊曼大帝(Sultan Suleiman)修建錫安門算起已經過去了570多年,這些飽含創傷的石頭已匯集了太多的嘆息。我喜歡這些方方正正的大石頭塊,轉過身來,我雙手撫摸著黃白色的高墻,閉上眼睛,感受它的堅硬與傷痕。
“交纏的圣地”這話是余秋雨先生的書《千年一嘆》里面寫耶路撒冷的標題,這里看來用得十分貼切。千百年來,這三大宗教就在耶路撒冷爭奪著各自的統治權,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戰勝不了誰,于是他們也就在耶路撒冷的老城里各自為陣,形成了現在的四個區。
從錫安門進入后按照逆時針順序為:亞美尼亞區、猶太區、穆斯林區和基督教區。所以,走在老城里,你可以看到不同教派的人們穿梭往來,他們穿著自己教派的服裝,按照自己教派的生活方式,卻又彼此相安無事。

錫安門

亞美尼亞區
相較其他三個區,“亞美尼亞區”大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其來歷。原來,在公元301年,亞美尼亞就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從那時候起就有亞美尼亞人前來耶路撒冷朝圣,所以亞美尼亞人在老城已經生活了2000多年了。在這里,最值得一游的地方就是圣雅格主教座堂。這座教堂臨街只有一個小小的門洞,非常低調,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被任命為耶路撒冷第一任主教的圣雅各長眠于此。

古羅馬大道

活潑可愛的猶太孩子

猶太區市集
穿過亞美尼亞區往東走就來到了猶太區,立刻有戴著禮帽、扎著小辮的孩子們興奮地從我們面前跑過。而最顯眼的除了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古羅馬大道。猶太區這條古羅馬大道建于拜占庭時期,經過1400年的歲月,這條曾經恢弘的大道已經沉降到了城市之下。
1970年,它被首次發現,經考古發掘證實,這條大道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當時的羅馬大道寬12米,兩側有廊柱,廊柱后面有店鋪。如果算上店鋪的話,大道的寬度就是22米,和今天的四車道高速公路一樣。



西墻前到處是猶太教教徒與游客
除了古羅馬大道,西墻也是猶太區一處極為重要的遺址。進入到西墻范圍,就能看到最傳統的猶太教教徒了,他們的服裝有著鮮明的特點,通常是頭戴黑色氈帽,身著黑色長外套,內穿白襯衫;不少歲數大一點的則留著長長的胡須,兩邊鬢角還拖著小辮子。
千百年來,只要獲得重歸故里的機會,猶太人都會找到這段墻,在這面象征信仰和苦難的石墻前深情祈禱,哭訴流亡之苦。
歌德說,悲劇產生偉大。西墻積淀了幾千年的戰火、風雨與折磨,那充滿滄桑的一磚一瓦,那層層疊疊的歷史殘垣,都充塞著悲情的畫面和影像,在每個猶太人的心里刻下了最深的傷痕。
耶路撒冷老城東北角上的穆斯林聚居區,是耶路撒冷四個區中最大的一個區,也是商業和藝術氣息最濃厚的一個區。作為游客的我們一路上會遇見很多熱情的店主,他們喜歡詢問你來自哪里?當你不假思索地報上“中國”,總能聽到他們溫和的:Welcome!
毫無疑問,整個穆斯林區最顯赫的建筑肯定就是那座圓頂清真寺,但非常遺憾,只要你是非穆斯林,就不能踏上圓頂清真寺所在的第二級臺階,所以整個穆斯林區能留給我的,就只有狹窄的居住區和熱鬧非凡的市場。
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往穿梭,小店鋪排滿路兩邊,掛毯、圍巾等充滿異域風情的家居用品琳瑯滿目。很多攤主都特別會招攬生意,還愛用中文跟你說“你好”。

穆斯林區市集

穆斯林區市集

最具標志性的圓頂清真寺
基督區是耶路撒冷老城面積最大的一個區,位于老城西北部。基督教徒們崇敬耶路撒冷,主要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這里是耶穌誕生、傳教、殉道、復活的地方,是基督徒的圣地。
我們可以走進耶路撒冷基督區宛如中世紀時代彎曲迷離的小街巷,踏著石徑小路,去尋覓基督教的重要圣跡——耶穌受難的苦路(VIA CRUCIS)。
苦路的盡頭是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這里是耶穌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
與歐洲那些風格迥異,從建筑外觀到祈禱耳堂都裝飾華麗的教堂相比,這座屹立一千多年的圣墓教堂外觀質樸非常,不過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信仰的中心。
傳說耶穌遇難前,就是沿著“苦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進了圣墓教堂所在的各各他山(Golgatha)。
從正門進入教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涂膏禮之石。這塊厚重的方石已被打磨出歲月的光澤,絡繹不絕的游客和信眾都會在此拜謁一番。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之后,就是在這塊石頭上接受神父的涂膏禮,隨后送入墳棺的。于是人們相信這塊石頭浸過耶穌的鮮血,從而對它更加崇敬。千百年來,來此朝圣的基督徒都會帶上一塊方巾,將油倒在石頭上之后再慢慢擦拭,最后把浸過油的方巾珍藏,視為自己的信物。
往左走便是圣墓,圣墓最早只是一個石洞,頗為狹小,不足2米寬。據傳,這里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基督,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
事實上這座圣墓并沒有耶穌的尸身,只是一座小小的墳冢。但這樣傳奇的故事足以打動萬千信徒,即使是一個黑黑小小的墓室,也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能得以進去呆一小會兒。
在排隊的過程中,你會看到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信徒,在隊伍里漫不經心的聊天交流。但只要一進入圣墓,肅穆的氣氛立刻就會籠罩小小的墳冢,沒有人說話,只有跪拜時衣服摩挲發出的輕微聲響。那一刻,即使是無神論者的我,也被他們堅定而虔誠的心深深打動。
日落時分,整個圣城被籠罩在暖烘烘、明晃晃的氛圍里,神圣的建筑、往來復去的信徒、流傳千年的習俗,仿佛都各司其職,互不干擾,有一種可貴的默契。

基督區宛如中世紀時代彎曲迷離的小街巷

圣墓教堂

涂膏禮之石

圣墓內氣氛莊嚴肅穆
今日的以色列是一個在過去歷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年輕國度,經濟發達、科技先進,擁有紛繁復雜的各色人群在此生活。這片土地陌生卻又存在于每個人的想象當中,這是這個國家的宿命,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這里有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精神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地方,因而以色列總有一些和世俗社會的不一樣:
安息日:從周五太陽落山到周六太陽落山,這段時間是上帝要求的安歇日(Sabbath),大部分生產活動都會停止。比如大部分公交、火車、出租車會停運,商店會關門,當然景點還是開放的。而在耶路撒冷,如果不是猶太人開的店,安息日也會照常營業。
潔食(Kosher):在舊約圣經利未紀第十一章記錄了各種可食與不可食的動物名單。名單首先把動物分成“潔凈”與“不潔凈”,后者不但不可食用,亦不可接觸其尸體。在以色列,甚至是以色列航空的航班上都嚴格執行Kosher政策,將Kosher拆開理解為“Keep Our Souls Healthy Eat Right”,即“為了保持我們靈魂的健康,飲食要得當。”
以色列團隊電子簽:很多人都擔心護照上留有以色列簽證會影響以后去其它阿拉伯國家,但現在以色列推出了團隊電子簽,出入境均是機器發卡,護照不留痕跡,之后去任何國家均不會受影響,而且辦理輕松快捷,只要護照首頁,不分領區,中國全境游客均可以辦理,一般5個工作日出簽。不過,團隊電子簽證一次需要5個人同時辦理,大家可以自行組團,或者在網上約伴,然后找旅行社擔保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