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德芳
【中圖分類號】
R821.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021-02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也可稱之為胃鏡檢查、十二指腸檢查、食管檢查等。上消化道內鏡檢查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可以幫助醫生更加直觀觀察患者的上消化道各部位病情狀況,便于病情診斷和確診,同時,也可以利用內鏡技術進行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療,因此,在上消化道患者臨床治療中,加強內鏡技術的應用,是該類病癥診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因此,為了保證內鏡檢查的順利進行,在本文中向廣大患者介紹檢查前的注意事項。
一、醫生方面
在進行內鏡檢查前,醫護人員應向患者詳細講解相關準備工作,讓患者在檢查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提高醫患配合度。由于大部分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對于內鏡檢查心存恐懼,需要醫護人員耐心引導和解釋,以爭取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要讓患者了解一下內容:
(一)首先要讓患者了解,內鏡檢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臨床診斷中最有效手段,可以讓醫生直觀的觀察患者的胃粘膜、食管等部位的病變情況,特別是在病變早期,內鏡檢查方式可以不能肯定的病變或可疑病變進行診斷,這一診斷技術主要是通過內鏡鉗在患者上消化道可疑病變處取標本,作進一步病理檢查,得到更加準確的診斷,實現針對性治療。
(二)內鏡檢查所選用的材料都是軟性鏡,能夠隨著人體上消化道腔的彎曲情況行進,而且不會引起患者疼痛,也不會對上消化道組織造成損傷。
(三)醫護人員還應讓患者了解,遵從醫護人員的指導,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檢查,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檢查痛苦,除了會有輕微惡心感外,無其他不適。
(四)在檢查過程中一旦醫生通過內鏡發現患者上消化道存在病變部位,可以通過內鏡管道采取病變處的粘膜標本,進行病理檢查。由于標本是粘膜,很難長時間保存,因此,每經70-96小時之后,需要更新粘膜標本,就算不用做檢查標本,粘膜也會在新陳代謝的作用下,自行脫落,所以完全不會損害患者健康。
(五)如果患者是老年群體,在為他們進行內鏡檢查時,需要為其進行生命指標監測,避免因為緊張、恐懼、不適等反應影響各項器官的正常運行。
二、患者自身方面
(一)禁食。
在正式接受檢查前,患者應保持5-8個小時的空腹狀態,檢查過程中,也要保持空腹狀態。不然,若是患者胃內存有食物,在進行檢查時不僅患者會因為異物進入咽喉部位而產生惡心感,發生嘔吐問題,更會對醫生觀察病情造成影響,最終導致誤診率升高。如果患者胃排空延遲,還需要延長禁食時間,通常情況下在內鏡檢查前進食早餐就能夠達到要求,因此,經過一夜的消化,患者胃腔內的食物已被消化殆盡。如患者存在幽門梗阻問題,將會影響患者胃部排空情況,所需要的禁食時間還需要進一步延長,必要時,需要對患者實施洗胃處理,才能幫助患者排空胃內積食。
(二)停藥。
由于內鏡檢查期間,醫生很可能從患者上消化道系統腔內發現病變組織,并需要取粘膜標本進行進一步病理檢查,因此,需要患者在檢查前7天停止服用下面幾類藥物,如常用的抗凝血小板藥物:雙嘧達莫、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等;常用到的活血化瘀類藥物: 復方丹參滴丸、血塞通等。上述藥物是否需要停用以及停用時間等詳細情況需要咨詢專業醫生,停藥多久之后可以重新服用,再次服藥的具體方案等具體情況等都需要咨詢相關醫生,包括消化科醫生和??漆t生,因為在未停藥的情況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只能接受內鏡檢查,卻不能進行活檢標本采集,無法進行病理性檢驗。
(三)抽血化驗和檢查。
上消化道患者在接受內鏡檢查前,一定要接受乙肝、艾滋、梅毒、丙肝等感染篩查,一定要進行凝血四項、血常規、心電圖、胸片、心臟彩超等相關檢查。并且在內鏡檢查前一天進行抽血化驗,便于在檢查前得到化驗結果。如果在內鏡檢查前未能取得化驗結果,患者將無法按時進行內鏡檢查。
(四)檢查結束后患者可遵醫囑恢復飲食。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在順利完成內鏡檢查后,可以遵醫囑恢復飲食。在檢查結束后的2個小時內,患者要進食,可以選擇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面片、清粥等。
三、如果患者對于異物進入咽喉部位產生的反應較為劇烈,可以通過咽部麻醉處理,減少患者咽部反應,讓檢查工作可以順利實施,當前醫學臨床上咽部麻醉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咽部噴霧方式。
在進行內鏡檢查前15分鐘,醫生可以利用普魯卡因或者2%的利多卡因等麻醉藥物為患者進行咽部噴霧,在完成麻醉前,醫生需要為患者實施多次噴霧麻醉,兩次噴霧之間需間隔數分鐘。
(二)麻醉糊劑吞服方式。
在進行內鏡檢查之前,醫生可以利用10毫升的麻醉糊讓患者吞服,通過這種相對簡便的方式,讓患者達到快速麻醉的最佳效果。麻醉糊劑為膠體狀,不僅具有麻醉作用,同時還具備祛泡、潤滑等作用。
四、如果患者咽部對于異物刺激的感覺不敏銳,則不需要采取麻醉處理,也可以順利接受檢查,而且對多種藥物都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在接受內鏡檢查時,為了不會讓患者產生過敏反應,也不應予以其麻醉處理。
五、如果患者在進行內鏡檢查過程中,由于對檢查操作存在嚴重的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在檢查前15分鐘,醫生可以為其進行鎮靜劑注射處理,采用10毫克的安定藥物,通過肌肉注射方式給藥。個別患者也可以通過靜脈注射5-10毫克的安定藥物,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患者無需接受鎮定劑藥物治療,也可也順利完成檢查。
六、為了有效減少患者腸胃痙攣和蠕動,以便于醫生更加清晰的觀察患處病情,可以在檢查前10分鐘,通過肌肉注射方式為患者進行解痙劑藥物處理,通常解痙劑藥物有丁溴東莨菪堿、阿托品等等,藥物注射量應控制在20-40毫克之內,以達到減少患者腸胃蠕動的目的。通常情況下,絕大部分患者無需注射解痙劑就能夠順利完成檢查,而且還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因為藥物作用引起心率加快、瞳孔散大、尿潴留等不良反應。如果患者存在心率過快、青光眼等病癥,則不應使用解痙劑,以便于提高患者的檢查安全性。
七、在檢查時,醫生需要叮囑患者將腰帶和領扣松開,采取左側臥體位躺于檢查床上,頭枕在檢查枕上,身心成放松狀態,下肢半曲,特別是頸部要始終保持自然位置,輕輕咬住口墊,并跟著醫護人員的指導做深呼吸。
但是要注意,患有心肺功能異常疾病的患者、藥物過敏患者、脊柱畸形者、哮喘患者、精神障礙患者、高血壓患者、孕婦以及醫生認為不適合作為內鏡檢查的患者不適宜接受內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