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興
【中圖分類號】
R181.3+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006-02
腹瀉病屬于消化道綜合征,受諸多病原與因素引起,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加以及性狀發生變化為主要表現,隸屬中醫泄瀉范疇。一般來講,小兒腹瀉的發病年齡不超過2歲,也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腹瀉也逐漸發展成重點防治的兒童疾病。在中醫學領域,對于此疾病的認知時間較長,且形成了諸多治療方法,特別是推拿治療,不僅治療效果突出,且容易操作,不存在毒副作用,因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在小兒腹瀉治療與緩解中,推拿有哪些小妙招呢?以下,將展開相關性研究與分析,以供參考。
1?小兒腹瀉的病因與病機是什么?
誘發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因與脾胃虛弱和脾腎陽虛等因素存在直接關聯,而腹瀉的病機則為脾胃受損[1]。正是因為小兒的臟腑相對嬌嫩,且脾常不足,其消化系統的功能尚未完善,所以發生腹瀉的幾率較高。在臨床治療中,推拿方法主要參考了經絡學說,在對體表各穴位按摩的基礎上,使患兒的脾胃功能得到有效調節,最終實現臨床治療目標。
2?小兒腹瀉的常見中醫分型
①寒濕瀉證型。此種類型的腹瀉,主要表現為患兒的大便清稀且泡沫較多,顏色淡,并伴有腸鳴腹痛的表現,小便則相對清長。
②濕熱瀉證型。此種類型的腹瀉,患兒的大便瀉下稀薄,呈黃褐色,氣味臭且小便短赤。
③傷食瀉證型。患兒的大便量相對較多而且稀薄,其中會混有殘渣與乳塊等,氣味是酸臭的。以此同時,患兒的食欲下降且伴有嘔吐和脘腹脹滿等表現。
④脾虛瀉證型。患兒長期腹瀉且不改善,大便呈水樣且頻次增加。在攝入食物后會立即排泄,大便的顏色較淡,腹瀉程度偶爾輕偶爾加重,面色也呈現出萎黃的表現。
⑤脾腎陽虛證型。患兒的大便呈水樣且頻次增加,不僅面黃神萎且四肢發軟無力,有發冷的跡象。
3?小兒腹瀉推拿小妙招
①腹部按摩。可使用手掌的掌面亦或是中指、食指和無名指的指面著力,于患兒的腹部進行逆時針的撫摩操作,次數在200次。
②七節骨推上。可使用拇指的指腹著力,從患兒的龜尾穴部位向上推拿,直到命門穴位,次數在100次即可[2]。
③揉臍。使用掌根亦或是中指端著力,于患兒臍部進行揉動,次數在200次左右。
④補脾經。使用拇指的指腹并著力,選擇患兒拇指螺紋面進行旋推處理,次數在300次左右。
⑤揉龜尾。使用拇指端亦或是中指端著力,于患兒的龜尾穴部位揉動,次數在100次左右。
除此之外,同樣可選用穴位貼敷的形式,也能夠實現止瀉目標。若因納涼不合理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兒童的肚子受涼誘發腹瀉,則應選擇丁桂兒臍貼。對患兒肚臍部位進行清洗以后,貼好藥貼,且每間隔24h更換一次,若連續使用2-3天效果明顯,即可繼續貼敷。若效果并不明顯,則應更換其他的治療方法。若患兒的腹瀉程度嚴重,且容易脫水,則不應依靠自療,而是要盡早接受醫院診斷與臨床針對性治療。
4?小兒腹瀉推拿手法的要點
一.針對寒濕瀉、脾腎陽虛以及脾虛瀉的腹瀉患兒,推拿的操作方式應將重點放在摩腹和補脾經為重點。若患兒的大便黏膩且顏色黃,氣味臭,應將揉臍方式作為主要推拿方式。
二.在推拿的過程中,應保證室內的環境溫暖且舒適,避免患兒并發感冒。
三.在推拿操作之前,與患兒皮膚接觸的時候,應保證操作者手部的溫暖,并且涂抹蔥姜水,同樣可選用植物油與清水等進行替代。
四.如果自行推拿的效果差強人意,則需要立即到醫院就診與針對性治療。
5?腹瀉患兒的日常調護方法有哪些?
一方面,在腹瀉狀態下,患兒的體液會大量丟失,所以必須立即補充水分。一旦患兒口渴且唇干、尿液量不多,就可判斷為輕度的脫水情況,應口服一些補液鹽。
另一方面,患兒在腹瀉情況下,飲食要清淡且保證食物容易消化,可以服用蛋花粥與山藥粥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盡可能不食用豆類與牛奶等容易引發腹脹的食物。若患兒正處于母乳喂養期,在發生腹瀉后,應將奶量減少,并縮減喂奶的次數,使喂奶的間隔延長。究其原因,母乳內脂肪可發揮滑腸功效,因此在喂奶之前,母親要盡量多喝一些溫開水,使母乳得以稀釋,讓寶寶更容易消化吸收。如果寶寶已經開始添加輔食,在發生腹瀉的情況下,需將輔食暫停,對寶寶胃腸功能進行保護。在腹瀉的恢復階段,應適當地添加輔食,并且由半流質食物向軟食過渡,最終向普通飲食過渡[3]。
6?緩解小兒腹瀉,聯合推拿與其他治療方法
①內服中藥聯合推拿。與單一推拿相比,將推拿和中藥內服方式聯合應用,即參苓白術散,治療效果更加明顯。此中藥基礎組方包括3克炒扁豆、15克山藥、6克薏苡仁、6克白術、6克山藥、10克蓮子肉、6克黨參、3克茯苓、3克桔梗、3克甘草。若患兒有食滯內停的情況,應將3克山楂加入其中;如果患兒的腹部有脹痛感,應將3克木香加入其中;若患兒嘔吐嚴重,需將6克半夏加入其中。每天用水煎煮并服用一劑,取出100毫升汁液溫服,每天服用三次,連續治療兩周即可。
②中藥敷貼。對小兒腹瀉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將推拿與中藥敷貼的方法聯合應用。可以自制止瀉膏,選用甘草、黨參、肉桂、吳茱萸、丁香、山藥與干姜等,經混合后即可研制成細末,將麻油加入其中并調制成微糊狀,選擇患兒的關元穴與神闕穴進行貼敷,時間在8小時左右,且需要每天更換一次藥物。另外,可通過推拿的方式,每次推拿治療的時間在15-20分鐘之間,每五天是一療程。
③西藥內服。在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過程中,也可聯合應用西藥內服的方式,即思密達口服。如果患兒有嘔吐的表現,還應當對其中脘穴與天柱骨進行推拿;如果患兒出現腹痛與腸鳴的情況,還要加揉一窩風;針對體弱的患兒,則要增加捏脊的環節,連續治療三天,即可使腹瀉的癥狀明顯改善。
以上,我們針對小兒腹瀉疾病與推拿緩解治療的方法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目前階段,推拿治療的方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具有純天然綠色的特征,且操作十分方便且安全,治療效果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治療要講究技巧,善于選擇穴位,以不斷提高自療的效果。若推拿效果不理想,應立即接受醫院檢查與治療。在推拿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其他治療方法,可使患兒的腹瀉程度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使腹瀉疾病盡快康復,以免帶來不良后果。
參考文獻:
[1]?陳清云,李若涵,王愛菊.中醫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9,11(5):236-238,242.
[2]?唐其猛.健脾止瀉湯聯合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健康必讀,2019(33):186.
[3]?劉紀娜.護理在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中的作用分析[J].健康大視野,2019(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