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蕓
【中圖分類號】
R969.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028-02
疝復發是疝手術的一大并發癥,而復發疝手術具有局部解剖結構明顯改變這一特點。對于復發疝,我們在處理時需要注意多方面問題,以確保臨床療效。
一、復發疝概念問題
復發疝是指手術后再次復發的腹外疝。腹壁疝手術后的復發率比腹股溝疝高。其中,腹股溝斜疝發生率約為4%,腹股溝直疝發生率高出4-6倍,一般在術后1年內復發,與患者本身因素或者手術因素有關。臨床上,與原發腹股溝疝表現類似,主要采取腹部檢查方式診斷,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是,相比原發疝,復發疝的處理難度更大,且再次復發的幾率較高。
二、復發疝的治療原則問題
不管是疝囊高位結扎術后復發,還是疝修補術后復發,復發疝手術都必須優先考慮各種疝修補術,通常不會再考慮疝囊高位結扎術。不管是原手術是組織縫合修補,或者是補片修補,復發疝手術中一般只選擇補片疝修補術。
原發疝手術,不僅需要考慮缺損修補,也要注意缺損周圍薄弱區域修復,這與所謂的腹股溝管壁后壁修復或者肌恥骨孔修復有關。復發疝,條件若是允許,也需相應處理。但是,復發疝更加注重評估瘢痕給解剖帶來的困難,強調正常組織結構副損傷的問題,特別是男性復發性腹股溝疝,避免損傷精索,以免誘發缺血性睪丸炎以及睪丸萎縮等現象,避免損傷生育期患者輸精管。因此,復發性腹股溝疝一方面要創造條件,爭取達到和原發性疝手術相同的修補范圍,另一方面盡可能降低目標,僅僅修補缺損。
三、復發疝手術時機選擇問題
成人疝無法自愈,外科手術是快速、有效且確切的治療手段。對于原發疝,建議手術治療,復發疝也一樣。傳統組織縫合疝修補術用于治療復發疝,依靠的是組織層次解剖與層次縫合修補,組織水腫與組織修復中,對再手術的解剖及術后組織愈合很不利。因此,傳統觀念來講,復發疝最好選擇在之前最后一次手術至少半年以上再實施。換言之,等到上次手術傷口愈合過程已經完成后,再考慮修補術。補片修補術用于治療復發疝,因為疝環周圍可能置入補片,補片已經成為了疝環的構成要素,對于富有彈性的正常筋膜組織,相比瘢痕組織,補片更堅硬,且沒有彈性,含補片的疝環縫隙若是狹小,疝塊復出,疼痛更明顯,且復位難度更大。因此,補片疝修補術后復發,建議盡早手術。需要注意的是,補片疝修補術后,如果短期內復發,可能是操作中失誤或者錯誤所致,需要考慮。
四、復發疝手術前準備問題
第一,詳細了解局部以及腹腔既往手術史,特別是局部手術次數與原手術狀況。補片疝修補術后復發,要了解之前植入補片的相關情況,包括大小、方式以及層次等。因為無張力疝修補術技術變化較多,原先手術有無按照規范操作,容易影響補片在體內的位置、植入后有無發生變化等。若是條件允許,建議了解原先手術操作醫生的專業能力,便于復發疝的治療。
第二,由于補片感染取出后造成復發的情況,需要關注血糖變化,必要時,進行糖耐量試驗,以免因為糖代謝異常導致術后感染。腹股溝疝手術,一般無需給予腸道準備,僅僅是巨大難復性疝,腸管可能發生粘連現象(粘連疝囊、疝囊頸),或者滑疝,術中容易損傷腸管的情況下,術前1天,口服瀉藥或者是洗腸散進行準備。
五、復發疝手術方式選擇問題
對于復發疝,選擇何種術式治療,學者們并無統一觀點,關鍵在于手術操作醫師擅長以及變通能力。組織縫合修補術復發和補片修補術復發二者,病理改變方面存在差異,本身存在較大不同,不可一概而論。通常情況下,組織縫合修補后復發,僅僅需要面對原手術的路徑與疝環周圍瘢痕即可,而補片疝修補術后復發還需考慮的是補片放置層面對手術的影響。
組織縫合疝修補,后入路手術目的在于避免受到原手術路徑瘢痕的影響,手術較復雜,流傳的范圍十分有限,僅僅適用于復發疝與巨大復雜疝,原發疝一般選擇前入路手術。無張力疝修補,后入路腹腔鏡疝修補術在原發性腹股溝疝中得到推廣應用。
開放性后入路手術,具有復雜性,以往,組織縫合疝修補術后復發疝仍然主要選擇前入路手術,補片疝修補術后,在外科醫生習慣、手術可操作性以及麻醉等因素影響下,前入路補片疝修補術仍然是主流。補片疝修補術后復發疝,關于手術選擇,可以考慮以下原則:Lichtenstein術后復發實施腹腔鏡疝修補術;網塞修補術,更加簡便,且快捷。
總之,如今,手術在疝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復發疝的發生率隨之升高,關于復發疝,我們在處理時需注意多方面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時機采取科學的方式進行處理,確保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