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秋旺 霍鵬 李琳琳 趙靖 王宏斌 孫秀娟


【摘要】目的:借助MRI檢查探究患者在服藥后的排石效果。方法:本研究選取確診為膽囊結石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不同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將CT診斷的結果作為CT組,以MRI檢查結果作為MRI組,分別在用藥后1個月后進行臨床效果評估,比對兩組的臨床療效評價結果,以確定MRI檢查的準確性。結果:患者在服用膽寧片、排石顆粒復合治療1個月后,CT組診斷,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3.33%,檢查組依據MRI的診斷標準,治療后的總治療有效率為93.33%,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P<0. 05)。與中醫療效評價結果對比,MRI組的診斷結果更加符合中醫評價結果。結論:MRI在患者服藥后能作為臨床療效的判斷標準之一,臨床治療過程中,醫生可依據MRI的診斷結果,確定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法,以提升排石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服藥后;MRI檢查結果;排石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969.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089-02
現階段膽囊結石治療療效評價多是采用中醫診療標準,借助臨床癥狀等進行療效評價,這種病診療方法缺乏充足的科學依據。臨床上為更加精準地評價患者的排石臨床效果,正在積極尋求新的診斷方法,為群眾尋求更加精準和安全的治療方法,提升膽囊結石的診斷水平。目前,對膽囊結石的檢查多是采用影像學方法,按照影像學的檢查結果判斷患者的結石位置、大小以及累及范圍,提高了膽囊結石的診斷效果。本文面向排石臨床療效的評價,比對CT檢查結果,將MRI檢查作為臨床療效評價方法,比對膽囊結石患者30例服藥后不同療效判斷方法的評價結果,確定MRI檢查在膽囊結石治療中的臨床價值[1]。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研究隨機選取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來我院就診的膽囊結石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膽囊結石的臨床癥狀表現,且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有意識障礙或者是精神障礙的患者,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也要排除在外。最終參與全程治療與療效評價過程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在36~54歲之間,年齡均值為46.76歲。患者均是采用膽寧片、雞矢藤排石顆粒復合治療的方法,每日服用雞矢藤排石顆粒1劑,早晚餐前各服用200ml,復方膽寧片則是每天3次都在飯后服用,連續服用5個月后,進行臨床療效判斷[2]。
1.2?研究方法
CT組是在治療前后,進行CT檢查,比對檢查結果進行治療效果判斷。采用飛利浦128層螺旋CT機,讓患者在屏氣狀態下進行螺旋掃描后,將工作電壓設置為120KV,對患者腹部進行橫軸位掃描,依據掃描結果進行三維圖像的重建。
MRI組是采用MRI進行腹部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采用專業軟件對磁共振胰膽管成像的掃描結果進行分析。檢查前,患者先要禁食禁飲3h,檢查時患者應保持仰臥位,按照四個掃描序列依次進行掃描。取BH Ax T2 SSFSE、BH OCor 2D fs FIESTA、BH 2D MRCPThickSlab、RTr Cor 3D MRCP,以小角度進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的激發,然后在半傅立葉采集單次激發中運用磁共振造影成像技術獲取掃描結果。完成影像學檢查后,采用中醫《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臨床療效判定,為研究提供精準的對比結果[3]。
1.3?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1)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按照我國衛生部門出臺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膽囊結石療效評價標準,排石臨床治療結果分為四種,一是治愈: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積分減少了95%以上,且影像學檢查沒有發現不良情況。二是顯效。顯效是指積分減少在70%左右,影像學檢查結果在顯效標準之內。三是有效: 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變化在30%左右,影像學檢查出現了有效變化。四是無效,無效是指的沒有發現臨床癥狀以及體征積分的有效變化,且影像學檢查表明結無明顯變化。
(2)影像學的療效判定標準。影像學判斷標準是借助《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影像學診斷內容,借助實際疾病治療中結石變化情況,提出的相應標準。
痊愈指的檢查中沒有發現結石,影像學圖像正常。顯效指的是結石體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直徑縮小了0.5CM以上,或是結石數目減少了30%左右。有效指得是結石數量或者直徑有明顯變化,直徑縮小在0.5cm以下,或數目減少量在30%以內。無效則是影像學檢查結果無明顯變化[4]。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運用SPSS 19.0數據包完成數據解析,其中敏感度、特異度和診斷準確性等均以%的形式展現,且經由χ2檢驗,檢測結果對比中,P<0.05,則代表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比服藥后,分別采用CT和MRI進行檢查,發現CT組診斷,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3.33%,檢查組依據MRI的診斷標準,治療后的總治療有效率為93.33%。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又統計學意義, ( P<0. 05)。兩組診斷結果與中醫評價效果對比發現,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平均積分下降顯著,從治療前的(15. 23±6. 27)分下降為(4. 68±1. 20)分,MRI組的診斷結果更加符合中醫評價結果。
3?討論
CT與MRI是臨床上常用的膽囊結石檢查方法。臨床醫生為精準地治療結石,通常會以影像學診斷結果確定疾病的發病情況以及結石累及范圍。比對CT檢查而言,采用MRI檢查方法具有較強的優勢,以便于醫生尋求更加安全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采用腹部MRI判斷膽囊結石患者服用膽寧片、排石顆粒的臨床作用評價,能更加直觀地監控患者體內結石的變化,在MRI掃描儀借助下,比對服藥前后患者體內結石的變化情況[5]。
依據本研究的臨床結果來看,對服藥后接受治療的膽囊結石患者30例進行CT和MRI檢查發現,MRI的療效檢查結果更加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胰膽管結石療效評價標準,能更加準確地判斷患者的排石臨床療效,CT檢查中的結果與中醫藥評價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CT檢查是將平面檢查二維圖像合成三維圖像,但是MRI直接是獲取三維圖像,從圖像檢查效果方面來看,MRI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此外,MRI檢查能更加直觀地確定結石大小以及結石數量,可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影像學診斷內容,從結石直徑以及數量,來確定排石的臨床療效。所以,將MRI作為膽囊結石患者的主要臨床指標,能更加簡單地預測患者臨床預后情況,更加精準以及可信的反饋排石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依據臨床數據研究發現,MRI檢查在膽囊結石患者治療中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能有效評價服藥后患者排石治療效果,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消化內科的專業化發展,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6]。
參考文獻:
[1]?陳文琴. 腔內超聲與經腹超聲在輸尿管中下段結石診斷中應用比較[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5):104-106.
[2]?董大維. 腹部CT與MRI應用于肝外膽管結石的特點研究[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8,33(01):109-110.
[3]?陳安平,李華林,高原,胡鋌,索運生,易斌,劉進衡,張勝龍. 磁共振檢查在998例正常范圍直徑膽總管結石診治中的應用[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6,23(07):847-850
[4]?趙文卓. MRI與CT在膽系結石疾病中的診斷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9,9(11):140-142.
[5]?周蕾. CT、MRCP、B-FFE在膽系結石診斷中的對比研究[A].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八次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術交流大會暨全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研究進展學習班論文集[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2005:4.
[6]?姜菊,高紀稱,周春艷,鄭輝,由秀,楊亞峰. 腔內超聲與經腹超聲診斷輸尿管中下段結石的對比分析[J].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03):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