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鵬


【摘要】目的:討論研究對孕晚期孕婦進行體位指導對其分娩的影響與意義。方法:選擇我院孕晚期孕婦100例作為觀察組,對其進行孕晚期體位指導及相關內容宣傳教育;同時選擇100例孕晚期孕婦作為對照組,未提供體位指導及宣傳教育。比較兩組孕婦分娩結局。結果:觀察組接受體位指導后枕前位及枕橫位孕婦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且枕后位人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枕前位孕婦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枕橫位、枕后位孕婦(p<0.05)。結論:對孕晚期孕婦進行體位指導有助于幫助其采取側臥位更有助于避免頭位胎位異常,對提高順產率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孕晚期;體位指導;分娩;意義與價值
【中圖分類號】
R24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06-02
胎位異常又稱為胎位不正,妊娠中期胎位異常多可自動轉為枕前位,若孕晚期胎位仍不正則可能導致難產使產程延長從而進一步造成產婦產道裂傷、產后出血等,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則可能發生缺氧等疾病,嚴重者甚至對母嬰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既往臨床研究多傾向于胎位異常在產程中的干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應將注意力轉移到對孕婦的產前教育當中[1]。本文為探討孕晚期體位指導對孕婦分娩的影響與價值,特選取100例孕晚期孕婦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9年1月-12月活躍期前進入產房待產的孕婦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年齡21-35歲,平均(28.1±7.2)歲。觀察組孕婦50例,21-35歲,平均(28.1±7.2)歲,孕周37-42周,平均(39.5±1.5)周。對照組孕婦50例,年齡20-36歲,平均(28.2±7.1)歲,孕周37-41周,平均(39.4±1.6)周。所有孕婦均為頭胎,足月妊娠且為自然臨產;排除孕期合并嚴重并發癥及妊娠并發癥孕婦,骨盆內測量未發現骨盆異常。所有孕婦年齡、性別、孕周等一般資料未見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孕婦于孕晚期接受詳細的體位指導及相關知識宣傳教育,指導其孕晚期多采取側臥位;對照組孕婦未提供體位指導,孕婦孕晚期多為自由體位。通過對所有孕婦應用B超確定胎兒方位,分娩過程中孕婦取胎背對側臥位并觀察其分娩結局[2]。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活躍期前胎方位情況比較?觀察組接受體位指導后枕前位及枕橫位孕婦人數顯著多于對照組且枕后位人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2.2?不同胎方位分娩方式比較?三組不同方位枕位在順產率與剖宮產率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5);枕前位順產率93.0%顯著高于枕橫位80.0%、枕后位58.8%且剖宮產率枕前位7.0%顯著低于枕橫位20.0%、枕后位41.1%(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對孕婦進行定期、規范、完善的生產知識宣傳教育可幫助其對孕期各類知識進一步了解,增強其自我護理能力,對預防部分孕期并發癥的發生及增強其對陰道分娩的信心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對改善母嬰結局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導致難產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枕方位異常,這也是導致孕婦轉為剖宮產或陰道手術助產的主要原因之一[3]。胎兒在分娩時若活躍期前胎方位為枕橫位或枕后位,進入活躍期時若抬頭為仍無法跳轉為枕前位則可出現難產并導致自然分娩成功率降低。而胎頭方位多于孕婦臨產前臥姿、胎兒大小、骨盆及胎盤位置等因素相關[4]。胎兒在母體內懸浮于羊水之中,胎先露可隨胎兒的重力變化而逐漸轉動。胎兒的重心在其背側部,其重力與羊水浮力可將胎兒圍繞自身進行旋轉,孕婦通過不同的臥姿改變胎背方向從而達到改變胎兒枕方位的目的。本次研究中通過對胎兒進行體位指導,幫助孕婦了解到孕晚期選擇側臥的重要性,可顯著提高其依從性。研究結果顯示,孕晚期接受體位指導的孕婦其胎位為枕前位的比例顯著多于枕后位與枕
橫位,而枕前位的孕婦順產率顯著高于枕后位與枕橫位的產婦。提示孕晚期接受體位指導取側臥位進行休息可顯著降低活躍期枕橫位與枕后位的比例,更加有助于孕婦進行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另外,側臥位還可幫助子宮血液供應改變,增加胎盤供血量,更好的避免孕婦發生仰臥位低血壓及胎兒宮內窘迫[5]。該方式可在不接受任何產科操作及處理的同時進行,可在任何地點對任何產婦進行。因此,孕晚期對孕婦進行體位指導可顯著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也在極大程度上預防了頭位難產,為確保母嬰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莊小華,蔡鳳甜,黃潔梅,等.孕晚期及產時應用生育舞蹈對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16):2667-2668+2637.
[2]?孔森,陳潔,朱丹.前傾位體位訓練對孕晚期低危初產婦的影響觀察[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01):80-83.
[3]?任廣秀. 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初產婦產前健康教育方案的應用研究[D].青島大學,2018.
[4]?黎英梅.孕晚期分娩球運動對臨產時胎方位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02):143-145.
[5]?劉燕萍.孕婦不同體位及持續時間對宮內胎兒狀況的影響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15):193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