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層 張玉興

【摘要】目的:分析頸前路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頸前路手術治療,觀察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神經功能改善情況。結果:手術時間(85.16±6.37)min,出血量(96.34±5.92)ml,術后除術前A級患者ASIA分級為改善,其余患者均有提升。結論:頸前路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可快速緩解患者脊髓壓迫,促進椎管容積、脊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頸前路手術;下頸椎骨折脫位;關節突絞鎖;脊髓壓迫;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5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13-01
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屬于常見脊柱外科疾病,患病后患者脊柱序列出現明顯異常,頸柱穩定性下降,復位難度高。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交通事業不斷發展,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數量不斷增多,在以往臨床治療中,主要以牽引復位和外固定制動治療為主,但患者恢復時間長,效果不理想[1]。本研究特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頸前路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其中11例為男性,9例為女性;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57歲,平均年齡(39.5±3.6)歲;受傷原因:6例為道路交通傷,7例為摔傷,7例為砸傷;10例為單側關節突絞鎖,10例為雙側關節突絞鎖;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齊全,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溝通障礙、嚴重合并傷、手術禁忌證及無法全程配合研究者;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術前,所有患者均采取費城頸托保持頸椎穩定,通過CT冠狀位矢狀位,觀察患者椎體骨折脫位情況,并對患者脊髓神經電生理進行密切監測,提前做好術前準備。
術中,患者接受全麻,做好顱骨牽引弓安置,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墊高肩背部,并將頭圈和圓枕分別墊于患者頭部和頸部后側,使頸部保持過伸角度,方便后續復位;在頸前右側合適位置作橫切口,將頸闊肌分離,經血管鞘、內臟鞘間隙至椎體前緣,通過透視明確手術節段,充分暴露損傷部位上下椎體、椎間盤,將椎管游離骨折、損傷椎間盤組織及前方致壓物徹底清除;經脊髓神經體感電位檢測輔助,采取撬撥助推技術和顱骨牽引,復位關節突絞鎖,如出現彈跳感、彈響聲、椎體前緣上下序列表現一致時,則判斷為復位成功,可再通過術中透視對復位情況進行確認,重點觀察頸椎序列、上下椎體前后緣排列曲線是否恢復正常;復位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脊髓體感誘發電位及生命體征,以免過度牽拉出現二次損傷,造成脊髓損傷加重;復位成功后,將椎管內殘留組織徹底清除,并進行頸前路椎間植骨和鈦板內固定術。
術后,將顱骨牽引去除后,將費城頸托佩戴于頸部,直至患者骨性愈合;給予患者低鈉血癥、低蛋白血癥、水腫糾正、抗感染及神經營養藥物、微循環類藥物。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采取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2]對術前、術后1個月神經功能進行評估。
2?結果
2.1?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ASIA分級
手術時間(85.16±6.37)min,出血量(96.34±5.92)ml,術后除術前A級患者ASIA分級為改善,其余患者均有提升,具體見表1。
3?討論
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是一種下頸椎損傷,骨折后患者頸椎生理曲度出現中斷,頸椎穩定性較差,錐管容積受到影響,出現反曲、成角畸形。目前,關于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臨床治療還存在較大爭議,在治療中主要以改善頸椎生理正常解剖結構、頸髓壓迫,恢復頸椎穩定性為主。以往傳統的手法復位外固定和閉合牽引在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治療中復位難度高,牽引恢復時間較長,且復位過程中還可能損傷患者脊髓,患者長時間臥床牽引,可能出現頸后凸畸形等并發癥[3]。
近年來,脊柱外科治療技術日漸成熟,通過外科手術可快速改善患者神經根、脊髓壓迫,提高頸椎穩定,促進頸椎序列恢復,避免治療中出現繼發性、機械性損傷,而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手術方式較多,如分期頸后前路聯合手術、頸后路手術、頸前路手術、頸前一后一前路聯合手術均為常用術式,其中頸前路手術在手術過可避免患者翻身另做切口,醫源性損傷更輕,通過將脊髓前方致壓物徹底清除后,可徹底進行減壓,且術中對顱骨進行牽引,患者接受麻醉,肌肉放松后再進行牽引,操作更加方便、可靠,與骨折脫位復位生物學原理符合性更高,且術中多次使用多層螺旋 CT進行檢查,能更準確的掌握下頸椎骨折脫位情況,特別是在C6/7節段檢查中,效果明顯比MRI、X 線更優,可避免雙肩 關節顯影干擾到局部脊柱,可更加準確判斷患者是否符合頸前路手術治療[4]。
本研究觀察我院收治的20例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患者臨床結果顯示,手術時間(85.16±6.37)min,出血量(96.34±5.92)ml,術后除術前A級患者ASIA分級為改善,其余患者均有提升,由此可見,頸前路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可快速緩解患者脊髓壓迫,促進椎管容積、脊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康永生,梅偉,王慶德等.24h內行頸前路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5):804-806.
[2]?童哲,李鈞,梁水彬等.頸椎前方入路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伴關節突絞鎖[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6,26(11):1051-1053.
[3]?陳華燕,李威,肖易等.顱骨牽引輔助復位單純前路手術治療新鮮下頸椎骨折脫位伴小關節突絞鎖[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16):1531-1534.
[4]?朱朝均,楊松運,唐發兵等.用頸椎后前聯合入路手術治療下頸椎骨折脫位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8):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