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相飛 彭玉璇


【摘要】目的:分析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麻醉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接受的70例上肢手術案例為對象,結合不同的麻醉方式分組,分別是對照組和干預組,均是35例患者。分別采取的是傳統解剖定位方式和超聲引導定位方式,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分析和總結。結果:對比分析兩組案例不同時間段的NRS評分,干預組的不同時間段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對比分析兩組案例的麻醉效果,干預組的麻醉操作時間、起效時間等少于對照組,阻滯效果優于對照組。結論:針對上肢手術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比較明顯,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超聲引導定位;傳統解剖定位;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
【中圖分類號】R6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25-01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指的是局部麻醉藥物注入臂叢神經干周圍,阻滯所支配神經痛覺傳導的一種方式,本身具備生理功能干擾小對硬件設備要求低的優勢。廣泛應用到了手部、前臂和上臂手術中。對臂叢神經進行準確定位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獲得滿意效果的關鍵所在。早期采用傳統解剖定位方式,近些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合理化應用,超聲引導定位方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為了分析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麻醉效果。選擇70例上肢手術案例為對象,結合不同的麻醉方式分組,分別是對照組和干預組,均是35例患者。分別采取的是傳統解剖定位方式和超聲引導定位方式,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分析和總結。詳細的數據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70例上肢手術案例為對象,結合不同的麻醉方式分組,分別是對照組和干預組,均是35例患者。對照組的男女分別是20例和15例,年齡區間在20-65歲,平均年齡(35.69±0.25)歲。干預組的男女分別是21例和14例,年齡區間是21-66歲,平均年齡(36.58±0.28)歲,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明顯,可以對比和分析。
1.2?方法
兩組案例的麻醉方案是相同的,術前8h禁食禁水,術前半小時給予肌肉注射0.5mg的阿托品。
對照組的患者實施的是傳統解剖定位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選擇仰臥位姿勢,尋找肩胛舌骨肌,前斜角肌、后斜角肌組成的三角區域,選擇在距離肩胛舌骨肌較近的一邊進行穿刺,將穿刺針垂直刺入3-4cm,然后向腳端突進,如果存在明顯異物的現象,實施回抽處理,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其中[1]。
干預組進行的是超聲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選擇仰臥位姿勢,采用超聲探頭在患者側鎖骨上2cm的位置,獲取臂叢神經縱、橫切面圖像,尋找臂叢神經叢和大血管等,在超聲的引導下降穿刺針刺入到患者斜角肌,調整位置,超聲圖像顯示穿刺針位置滿意后,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
1.3?指標分析
(1)對比分析不同時間段的NRS評分;
(2)對比分析兩組案例的麻醉成效;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SPS 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應用t值予以檢測,x2為計數資料檢測工具,在p值<0.05的情況下,則認定為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分析不同時間段的NRS評分
對比分析兩組案例不同時間段的NRS評分,干預組的不同時間段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具備統計學差異,詳細的數據分析如表一:
2.2?對比分析兩組案例的麻醉成效
對比分析兩組案例的麻醉效果,干預組的麻醉操作時間、起效時間等少于對照組,阻滯效果優于對照組,數據分析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上肢手術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傳統的解剖定位處理是常用的方式,傳統的方式由于個體差異和解剖變異等差異,存在一定的問題。近些年來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有突出的作用,該定位方式可以清除的看到患者臂叢神經和血管的分布情況等,直觀的方式可以確保阻滯麻醉效果更直觀和可靠[2]。
在操作中醫護人員必須按照流程和要求實施,實現對局部麻醉藥物的全過程動態化監督,進而提升麻醉效果,減少患者的痛苦[3]。
對比分析兩組案例不同時間段的NRS評分,干預組的不同時間段的評分低于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案例的麻醉效果,干預組的麻醉操作時間、起效時間等少于對照組,阻滯效果優于對照組,數據分析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對上肢手術的案例實施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整體上效果明顯,操作簡單可行,安全性高[4]。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優勢突出,讓上肢手術的案例可以盡快恢復,值得實施和借鑒[5]。
參考文獻:
[1]?李芳.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麻醉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9):213.
[2]?趙發民,敬廣霞,劉洋洋.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麻醉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18,26(12):118-120.
[3]?曾正鵬,陳俊.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14):68-69.
[4]?肖春龍,張應平.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聯合頸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對比[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1):46-47.
[5]?金文靜,何迪輝,王凱.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0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