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雁

【摘要】目的:觀察MGT(微柱凝膠技術)法對新生兒ABO溶血病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新生兒ABO溶血病患兒,根據輸血前不同實驗方法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常規組36例,實施微孔板凝聚胺技術(MPT)法;觀察組40例,實施MGT法。對比兩組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試驗假陽性、次側陽性以及主側陽性。結果:觀察組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短于常規組(P<0.05);觀察組患兒的試驗假陽性、次側陽性以及主側陽性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新生兒ABO溶血病患兒采用MGT法,能夠有效縮短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同時有效降低患兒的試驗假陽性、次側陽性以及主側陽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MGT法;新生兒ABO溶血病;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
【中圖分類號】R7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40-02
新生兒ABO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子ABO血型不合從而引發的新生兒溶血,常見于母親為O型血,嬰兒為A型血或B型血,這種癥狀并不少見,但發生新生兒溶血病的現象較少,且大部分患兒癥狀較輕。臨床治療時由于患兒體內有母親的抗體,因此不能依照常規方式為患兒輸同型血,避免使溶血反應加劇[1-2]。須在為患兒輸血前采用合適的檢驗手段,確保患兒輸血安全。本文針對新生兒ABO溶血病輸血前采用MGT法對交叉配血時間的影響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整體篩查法抽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新生兒ABO溶血病患兒,醫院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本次研究;根據輸血前不同實驗方法分組。常規組36例,觀察組40例。常規組中,男女比例為19:17,年齡1~7d,平均(2.51±2.14)d;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1:19;年齡2~6d,平均(2.34±1.12)d;兩組患兒資料均衡可對比(P>0.05)。
1.2?方法
常規組實施微孔板凝聚胺技術(MPT)法。抽取患兒靜脈血2ml,進行離心處理,取血清以及紅細胞,利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洗滌紅細胞,并且將濃度為0.9%的氯化鈉與紅細胞進行混合,使其成為濃度為3%的細胞懸液。取1ml細胞懸液,加入等體積的濃度為0.9%的氯化鈉,利用溫度為55℃的水進行8min水浴,離心處理,將上層清液作為放散液,在上述散液與隨機選取的3分紅細胞制劑標本進行主側交叉配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所有操作均應嚴格按照交叉配血試驗流程開展。
觀察組實施MGT法。觀察組標本采集方式與常規組相同,且所有試劑盒均來自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血清標本與隨機選取的3份同型紅細胞制劑標本進行主側交叉配血,所有操作均按照交叉配血試驗流程開展。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以及靈敏性。靈敏性主要包括:試驗假陽性、次側陽性以及主側陽性[3]。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x±s)、計數資料行t檢驗、x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
常規組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為(29.35±5.21)min;觀察組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為(11.94±2.03)min;組間差異顯著(t=19.560,P=0.000)。
2.2?兩組靈敏性
觀察組患兒的試驗假陽性、次側陽性以及主側陽性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3?討論
新生兒ABO溶血病是一種新生兒常見溶血性疾病,同時也是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的常見原因。新生兒ABO溶血病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黃疸、貧血以及水腫,隨著病情的進展,患兒可能出現膽紅素腦病,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基于上述情況,需早期篩查新生兒ABO溶血病,及時給予患兒
相應的治療。交叉配血試驗的目的是為了準確的反映患兒體內的供血紅細胞與溶血性抗體之間存在的不相容性。MPT法是交叉配血試驗中的一種常用方式,該方式操作快捷且耗時較短,但是當抗體濃度偏低時,結果易出現偏差,導致漏檢。MGT法則屬于紅細胞血型血清學檢測數,該方式采集標本少、具有較強特異性,在臨床血清學檢測中得到了廣泛應用。MGT法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將符合條件的稀釋液進行調和,使之成為一定濃度的凝膠,并實施微管柱灌注處理,紅細胞通過離心力穿過柱子,會由于受到微柱中存在的凝膠顆粒分子篩功能的影響,出現單個穿過凝聚的紅細胞滯留現象,從而得到所需要的凝集反應結果。不僅如此,MGT法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加直觀的顯示檢測結果,便于觀察,能夠有效節約檢測成本,能夠對患兒體內的可溶性抗體存在情況進行真實的反應[4-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以及檢驗靈敏性均優于常規組,這提示MGT法在新生兒ABO溶血病輸血前應用具有顯著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ABO溶血病輸血前應用MGT法,能夠有效降低試驗假陽性、次側陽性以及主側陽性,并縮短輸血前交叉配血時間,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唐曉春, 王濤. 臍帶血溶血3項檢測對新生兒ABO溶血病的早期診斷價值[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8, 24(17):2676-2679.
[2]?吳燕. 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臨床與實驗室特征分析[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8(6):90-92.
[3]?盤國雄, 梁燕媚, 黃偉建, 等. 血型不合夫婦孕婦血清IgG抗A(B)抗體與新生兒溶血病關系的研究[J]. 中國實用醫刊, 2019, 46(5):103-105.
[4]?唐曉春, 王濤. 臍帶血溶血3項檢測對新生兒ABO溶血病的早期診斷價值[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8, 24(17):2676-2676.
[5]?葛敏, 唐軍, 母得志,等. 換血療法和加強光療對重度高間接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神經系統影響的臨床研究[J]. 中華新生兒科雜志, 2019, 34(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