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健 王悅 馬行娜 聞婧 歐陽慧 范博雄 龔桂玲



【摘要】近年來,高校校園意外事故頻發,為全面了解校園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現狀及需求,本文采用調查問卷、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幾所高校的學生進行了調研,主要了解學生急救知識的普及、技能的掌握程度,獲取途徑、培訓方式、接受培訓的意愿等,并從中發現問題,分析成因,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對策指明方向。
【關鍵詞】校園急救知識;急救技能;普及現狀
【中圖分類號】
R24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152-01
1?背景
自然災害、意外事件發生時,傷者在現場第一時間是否能夠得到及時、正確、有效的急救,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最大限度降低意外傷殘率和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僅僅依靠有限的急救醫護人員是不夠的,還需要現場“第一目擊者”及時施以援手和幫助[2]。如果現場“第一目擊者”能夠實施有效、基本的自救,爭取搶救時間,可以有效降低傷殘率[3]。目前,我國在院前急救培訓方面存在公眾急救知識普及不足、培訓方式落后的問題。有文獻報道,學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識和提高居民素質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4]。在國外特別重視對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的培訓,公眾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普及率較高,在德國能達到80%,法國40%。在澳大利亞約有40%的人口具有基礎的急救知識,25%的家庭有常備急救箱。美國公眾基本急救技術普及率達89.95%;心肺復蘇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訓占總人口的比率方面,美國為1/4,新加坡為1/5,悉尼為1/20。而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僅中學生的急救知識普及率就為92%[5]。但是在中國,據中國紅十字總會訓練中心主任辛寶山的觀點,我國每年800萬人非正常死亡,其中近八成可以避免。也就是說,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災害,而是死于無知。我國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培訓普及程度僅占1%。胡琦(2009)對內蒙古醫學院第四附屬醫院1993-2008年記錄完整的1359例心肺復蘇(CPR)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復蘇成功率僅為2.6%,而全國現場成功實施心肺復蘇的案例不到1%[6]。
學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識和提高居民素質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學生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學習宣傳、傳播急救知識與技能的任務。其中大學生處于一個高文化層次, 并且即將奔赴工作崗位的特殊群體, 能夠產生“帶動一大群, 影響一大片”的蝴蝶效應。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寧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寧夏新華學院等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學生。
2.2?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寧夏大學生的急救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進行調查與研究。本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寧夏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內容包括:學校、急救知識技能獲取途徑、培訓方式意愿、對基本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等;采用不記名填寫,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 500 份,回收問卷 500 份。
3?調查結果的分析與結論
3.1?校園急救知識與技能的現狀
3.1.1?校園急救能力與技能能力
通過對常見急救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是否知道急救黃金時間、能否區分內外出血發現學生對常見急救知識與技能掌握普遍較低,不知道急救黃金時段的人達到36.8%,有高達62.4%的人不能區分內外出血(見表1-3)。這說明許多學生對基本的急救知識與技能不知曉、不了解。
3.1.2?對急救知識與技能獲取次數與途徑
在調查培訓次數的問題上,發現僅有50.2%的學生接受過1次培訓,培訓次數超過5次的不足10%(見表4)。通過問卷和訪談得知學生掌握的急救知識與技能并不完全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取,在獲得途徑方面體育課和相關講座只占69.8%,而書籍或報刊途徑占到了47.6 %(見表5),由于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不穩定,不規范,且培訓次數過少,導致學生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不系統,不牢固。
3.1.3?對學習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期望?通過對是否有必要學習和對學習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期望調查(見表6、7),發現90.8%學生都認為有必要學習急救知識與技能,88.9%的學生希望了解更多的急救知識與技能,可見學生對學習急救知識與技能的迫切性。
3.2?結論
3.2.1?急救意識薄弱,過于依賴專業人員
通過調查問卷與訪談發現,大學生在平時生活中遇到意外情況,大多數依賴于專業醫療人員,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顯得束手無策,把握不住最佳的醫療時機。而且,有一部分人自以為可以救助傷者的做法,不但沒有幫忙,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傷,例如對骨折或脊柱損傷患者錯誤搬運可能進一步加重傷員的病情。對于一些有急救能力,但又不專業的學生,面對他人出現的意外損傷,害怕在處理過程中出現意外和失誤,承擔責任不愿伸出援手。
3.2.2?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識培訓,實踐機會少
本調查結果顯示,50.2%的學生只接受過1次培訓,大多數人獲得獲取途徑是媒體、網絡,也就是說是通過自學,因此欠缺專業的培訓。從本次急救知識技能的問卷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一些學生通過各種講座或者參加過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獲取了急救知識,有急救技能培訓經歷,但是這些學生對于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核心問題回答并不樂觀,出現這方面也的原因有:培訓不夠系統,培訓時間間隔過長,培訓不專業。
參考文獻:
[1]?何艷,吳宗輝,孫炯,等.重慶市大學生現場急救培訓需求現狀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21):2772-2775.
[2]?張振新,林長春,徐科,等.無錫市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10):893-894.
[3]?劉桂英.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學生現場急救知識普及情況調查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7):1254-1256.
[4]?張明會,李真真,鄭麗娟,等.大學生對急救技能培訓的認可度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5):89-91.
[5]?Brooks B, Chan S, Lander P, etal.Public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in the use of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J].Heart,2015, 101 (12) :967-971.
[6]?《學習月刊》Study Monthly2011年13期ISSN:1003-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