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玲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為急性腦血栓患者提供護理干預對其早期康復所產生的影響。方法:將隨機抽取的于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進行治療的急性腦血栓患者80例分成干預組(n=40)及參考組(n=40),所有患者均接受溶栓等對癥治療以及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護理。結果:護理后干預組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顯著高于參考組,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護理后對比兩組各項恢復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急性腦血栓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促進其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有效提高其肢體功能及生活品質。
【關鍵詞】 護理干預;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40.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5-213-01
急性腦血栓具有發病急以及治療難度大、康復進程長等特點,為患者提供溶栓等對癥治療的同時為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降低致殘風險有重要價值[1]。現將于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進行治療急性腦血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其早期康復所發揮的作用,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以隨機抽取的急性腦血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入組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對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合并短暫性腦缺血;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心肝肺腎疾病;有腦血栓史;有精神障礙史或者人格障礙史[2]。將抽取患者隨機分成2組,干預組(n=40)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4至84周歲,平均年齡(51.34±4.25)歲,參考組(n=40)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1至82周歲,平均年齡(52.05±4.17)歲。入組患者經隨機分組后其年齡等基本資料經統計學軟件處理未見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溶栓、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以及健康教育、協助患者翻身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為干預組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如下
1.2.1?心理支持及健康宣教?待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后對患者與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向其講解急性腦血栓發生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以及功能訓練的重要性,充分激發和調動患者與其家屬的配合主動性和積極性。治療及康復過程中與患者加強交流,觀察其表情等變化,了解其心理動態并及時為其提供心理疏導,防止患者出現沮喪、絕望等心態,指導患者學會進行自我情緒調節,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及康復訓練[3]。
1.2.2?體位護理?經常幫助患者變換體位,避免一側皮膚長期受壓而出現壓瘡等不良反應。健側臥位:保持患肩前屈并將手平放于枕上,然后將肘伸直,屈曲下肢髖部以及膝部,稍內旋髖部。仰臥位:受迷路反射及頸牽張性反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明顯增加,因此應盡量避免取仰臥位,可將該體位作為過渡性體位。患側臥位:向前伸展肩關節并外旋,伸展肘關節并保持前臂旋前,將手掌置于最高處,伸展患腿并輕度屈曲膝關節;
1.2.3?康復訓練?長期以床上訓練為主,為患者提供Bobath握手訓練指導,十指交叉并用力向前伸然后上舉至頭頂上方,使身體與雙手90°及180°時短暫停留,有助于緩解肩胛以及上肢痙攣,防止出現手僵硬收縮。指導患者抬高臀部至與骨盆處于水平位,治療師一手對患者患側膝關節進行下壓,另一手拍其患側臀部。待患者肌力逐漸恢復后即可進行坐位訓練,首先進行半臥位訓練,然后逐漸過渡至坐位訓練,逐漸延長訓練時間并提高坐位角度,逐漸過渡至站立訓練及步行訓練。同時為患者提供鼓腮、噘嘴、叩齒以及發音等語言功能訓練[4]。
1.3?評價指標?護理后應用Fugl-Meyer測評法(FMA)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總評分為100分,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效果越好則評分越高;應用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總評分為45分,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越不理想則評分越高;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指數)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總評分為100分,患者生活質量越好則評分越高。
1.4?統計學處理及分析?此次研究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軟件包為SPSS18.0,通過百分率(%)表示正態分布計數資料,通過均數±標準差(x±s)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t、χ2檢驗正態分布計數資料、計量資料,P<0.05,差異顯著。
2?結果
護理后干預組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顯著高于參考組,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護理后對比兩組各項恢復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腦血栓主要誘發原因為顱內外腦部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流減緩并使得動脈血管部位形成血栓,腦血管堵塞后阻礙腦組織為大腦輸送血液并誘發急性腦血栓發作,患者面臨較高的殘疾風險,極大地損害其身心健康。
待患者臨床癥狀獲得控制、意識恢復平穩后為其提供系統有效的護理及訓練,有助于使其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得到提高,可避免出現全身生理機能衰退現象,能夠促進患側肢體血液循環,對神經營養功能可發揮刺激作用,防止出現骨骼、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等表現,同時還有助于促進大腦功能重組[5]。
此次研究中,護理后干預組FMA評分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顯著高于參考組,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綜上所述,為急性腦血栓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其神經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改善,可提升其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趙一英.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于急性腦血栓患者的療效分析[J].飲食保健,2019,6(3):24-25.
[2]?胡建霞.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降低腦血栓患者致殘率的影響[J].心理月刊,2019,14(7):69.
[3]?羅凱楠.急性腦血栓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3):173.
[4]?侯小麗.觀察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對降低腦血栓患者致殘率的效果[J].飲食保健,2019,6(27):122-123.
[5]?胡建霞.急性腦血栓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降低腦血栓患者致殘率的影響[J].心理月刊,2019,14(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