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欣,劉 彬,錢貴霞
(1.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2.全國畜牧總站草業處,北京 100125)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乎民生,而飼料加工業在推動畜牧業、種植業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飼料加工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四十年里,我國飼料加工業從最初年飼料產量僅為300萬噸,到2012年飼料產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8年全國飼料年產量2.3億噸,飼料工業總產值達到8872億元(全國畜牧總站,2019)。得益于飼料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畜牧業也得到巨大的提升,2018年,人均豬肉、蛋類、奶類消費量已分別達到22.8、9.83千克和12.62千克 (國家統計局,2019)。但近年來飼料加工業發展速度過快,飼料企業數量大幅上升,導致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新時期環保力度加大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下,飼料產業的轉型刻不容緩。鑒于此,本文采用產業經濟學經典分析框架(SCP),對飼料加工業的產業組織關系進行分析,以期為飼料產業未來的發展以及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目前我國飼料工業正處于整合提升階段,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備的飼料工業體系。在飼料產量方面,其總產量穩步上漲,到2017年全國飼料產量突破2.2億噸,較2008年增長了66.7%,年增長率達6.0%。在產量增長的同時,飼料技術也不斷提升,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配合飼料產量增長趨勢與飼料總產量基本一致,2018年產量占總產量的90.1%。濃縮飼料產量呈下降趨勢,2016年產量達近10年最低(圖 1)。
在飼料企業方面,由于飼料行業進入整合階段,導致飼料加工企業數量不斷下降,2017年飼料加工企業總數僅為2008年企業總數的47.5%,下降幅度超過50%。飼料加工企業數量的下降伴隨著飼料加工企業平均產量的迅速提高,2018年飼料加工企業平均產量創歷史新高,較2008年飼料平均產量提高2.8倍(圖2)。
在飼料從業人員方面,隨著飼料行業科技含量的提升以及小型飼料加工企業的減少,近年來飼料行業從業人數有所降低,高端人才數量增長,從業人員結構優化,整體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飼料企業年末職工人數為46.8萬人,同比下降1.8%。大專以上學歷的職工數為19.1萬人,占職工總人數的40.8%,其中,博士1871人,同比下降1.1%;碩士9018人,同比增長1.4%;大學本科69862人,同比增長0.8%;大學專科110213人,同比增長2.7%;技術工種35203人,同比下降3.3%。技術工種中化驗員20740人,同比下降5.7%;維修工14463人,同比增長0.5%(全國畜牧總站,2018)。
在飼料加工業效益方面,由于發展初始階段的產業扶持政策和較低的行業壁壘,導致資本大量涌入市場,飼料加工行業飛速擴張,形成了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1991—2001年我國飼料加工業產能實際利用率最高為63.06%,最低僅為51.96%。2005年在資本投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產能利用率進一步降低為48.26%,超過一半的產能被閑置(張鋒,2013)。2008年后盡管市場需求上漲,國家不斷進行政策調控,但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沒有較大改善,2018年飼料加工產業產能利用率仍不足50%。
飼料行業營業收入在2008—2012年快速增長(表1),此時飼料行業正處于“黃金十年”時期,隨后產能過剩導致飼料行業發展步入慢車道,2013年后增長率大幅下降,2015年增長率為近10年最低,2011—2016年增長率低于農副食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增長率,2017—2018年農副食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增長率為負值,而飼料行業營業收入仍然上漲,說明我國飼料加工業盡管處于飼料產能過剩,競爭更為激烈的環境下,但仍然具有發展空間。

表1 2008—2018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情況
2.1 市場集中度 市場集中度是指市場上的某種行業內少數企業的生產量、銷售量、資產總額等方面對某一行業的支配程度 (孫養學和劉浩然,2012)。一般是用位于行業前列的企業的某一指標與行業總量的百分比來表示,是用于衡量產業競爭性和壟斷性最常用的指標。集中度的測量方法主要有行業集中率(CRn)、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洛侖茲曲線、基尼系數、逆指數和熵指數等,其中以行業集中率最為常見,其表達式為:式中:Xi為某個行業中某個企業的指標 (如營業收入),X為行業中所有企業的指標總額,Si為某企業所占行業的份額。通常選取行業前4、8個企業的相關指標。
受政策影響,近年國內飼料加工企業數量增長速度下降,但產量依然保持穩定增長,產業集中度上升。1995—1998年,國內飼料加工企業較少,產量和營業收入集中在北京南苑飼料廠等國企飼料廠,產業集中度較高。1999年以后,飼料行業競爭加劇,產業集中度降低,CR8在0.1上下波動。1999—2009年屬于中國飼料企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產量快速上升,產業集中度呈下降趨勢。2011年后,飼料產業開始進入寒冬時期,產能過剩,利潤率過低,使得部分企業倒閉或被兼并。此后產業集中度持續上升,但CR8指數不超過0.3,飼料加工產業仍然屬于競爭型(圖3)。
2.2 產品差異化 產品差異化是指同一產業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在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和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產品間的不完全替代性。飼料產品差異化主要是由于飼料所使用的原料不同造成的。根據1987年張子儀院士制定的中國飼料編碼(CFN),將我國飼料分為粗飼料、青綠飼料、青貯飼料、維生素飼料、能量飼料、蛋白質飼料、礦物質飼料和飼料添加劑8大類,青貯飼料、樹葉類飼料、谷實類飼料等17個亞類。其中飼料添加劑作為飼料營養的補充,根據添加物質的不同也分為飼料原料類。飼料原料成分和營養成分的不同導致其在畜牧業有明顯的差異,家禽和大牲畜之間飼料配比完全不同。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飼料產量低,且大部分以豬飼料為主,少部分為禽飼料,飼料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隨著畜牧業發展,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肉食品豐富多樣化,飼料開始轉向以豬飼料、禽飼料、水產飼料和反芻飼料等多元化發展。在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和預混飼料中又進一步細分。到2018年,可以看到飼料種類結構較為均衡、差異化逐漸明顯(圖4)。
在產品差異化方面,盡管飼料結構日趨多元,但由于常規飼料技術透明,配方成熟,以及加工設備投入的大幅回落。加上信息化的普及使得采購飼料原料和添加劑十分的便利,因此即使在目前去產能的政策下,小型飼料加工企業依然眾多,產品差異化表現不明顯。而大型企業在飼料生產方面通過科研技術投入使自身產品與其他產品產生差異化,占領市場份額。雙胞胎集團主打豬飼料,以生產雙顆粒結構的飼料品種聞名中外;通威股份則通過研發水產飼料而在全球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新希望集團生產飼料種類范圍廣泛,基本囊括了市場觀流通的飼料產品,集團利用自身科研技術優勢使得飼料產品在質量和營養方面獨樹一幟,國內大型飼料企業飼料生產類別見表2。

表2 國內大型飼料企業飼料生產類別
在品牌差異化方面,質量和售后服務在各家飼料企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飼料產品的口碑是消費者采購的決定因素,且飼料產品銷售的好壞,往往取決于飼料的質量和服務。隨著各地政府和企業對飼料產業的宣傳投入不斷加大,信息化增加了飼料信息的可獲取性,以及飼料企業本身文化和規章制度的不同,飼料產品在品牌方面差異化明顯。
2.3 飼料加工業壁壘
2.3.1 進入壁壘 飼料加工業的進入壁壘主要來自于技術壁壘。飼料技術主要體現在配方技術,即指通過研究動物營養需求,不斷優化飼料配方,促進動物高效生長,同時又降低飼料成本,最終提升養殖戶的養殖效益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目前,由于常規飼料技術配方普及,原材料采購渠道多樣,降低了常規飼料行業的進入門檻,使得國內飼料行業存在眾多小型飼料加工企業,中低檔飼料產品過剩,同質化嚴重,因此主打價格競爭,導致飼料行業整體利潤率降低,眾多飼料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下無法賺取利潤繼續發展,紛紛退出市場。而只有不依靠價格手段,生產高品質、高性價比飼料產品的企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生存發展。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只能依靠高新技術手段的支持來保證,因此高新技術是企業發展的關鍵。
但掌握高新技術十分復雜,難度較大。對于高品質飼料尤其是生物環保飼料來說,技術難度體現在飼料投入的不間斷性和持續性。飼料技術不僅是一種提高飼料品質的配方,更重要的是隨著動物營養需求、養殖區域以及國家監管政策的變化,要求對飼料配方持續的更新優化,提高飼料品質,才能保證飼料企業的競爭力。因此要求飼料企業建立高效研發機制,聘請高新技術人才,持續進行研發投入。高新飼料技術投入成本高,利潤回報周期長的特點使得眾多中小型企業紛紛卻步。
此外,掌握飼料技術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飼料營養配方是根據各種動物的營養需求配制的,但各個牲畜動物營養需求情況不同,國家區域之間也存在差異,因此需要飼料企業花費較長的時間完善自身的資料庫,設計高品質、高性價比的飼料。這些因素提高了高端飼料加工企業的進入壁壘。因此飼料加工行業呈現 中低端飼料加工業進入壁壘低,高端飼料加工業進入壁壘高的特點。
2.3.2 退出壁壘 退出壁壘是指企業消減或停產其所從事的特定業務,從特定市場退出時的障礙。退出市場就意味著企業停止生產原來的產品,將資產轉讓或轉為他用(潘艷玲,2012)。飼料企業生產飼料需要廠房、設備、專業技術等固定資產的投入和大量的資金投入,生產前期的準備工作又會產生大量的沉沒成本。現代化高技術的飼料又需要花費大量的科研投入。這些資金專用性很強,一旦企業退出,資產很難出售和變現。此外,企業雇傭員工簽訂的是具有法律依據的勞動合同,企業尋求退出行業解雇員工需要支付違約費用、工資和退休金,政府往往為維持社會穩定,對企業退出進行限制,因此對于已經進入飼料行業的企業來說,面臨較高的退出壁壘。
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畜牧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對于高端優質飼料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中低端飼料市場已成飽和狀態。而中低端飼料企業進入壁壘低和整體飼料企業退出壁壘高的特點不利于我國飼料行業未來發展,因此有必要推行相關政策法規,提高加大中小型飼料加工企業的進入壁壘,降低其退出壁壘,減少中小飼料企業的數量,進而扭轉國內中低端飼料產能過剩,高端飼料產量占比低的局面。
2.4 飼料加工企業市場行為分析
2.4.1 價格行為 企業定價行為是產業組織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其反映了企業在市場中的市場目標和競爭地位。在不同的市場結構和企業市場地位下,企業定價行為各異。一般而言,在壟斷的市場條件下,定價權利掌握在控制市場的企業手里;在競爭型的市場條件下,價格往往形成于眾多企業的競爭中。從上述分析可知,我國飼料加工產業屬于高度競爭型的市場結構,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掌控飼料市場價格,但對于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采取限制性定價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依然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獲得利潤。這也是我國飼料加工業區域性市場特征在企業定價行為上的體現(丁孟春,2016)。
飼料行業是鏈接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牧業上下游的重要環節。因此在飼料加工企業制定價格的時候,難免會受到上下游產業的影響。近年來國內飼料原料高度依賴進口,飼糧價格受市場影響程度加大,原料的價格波動會使得飼料成本增加,加之國內市場經濟中糧食價格傳導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及時在飼料的銷售過程中消化。另一方面,養殖業等下游產業因受到國內外市場和政策的影響,對飼料需求的波動性較大。上下游產業的不確定因素,使得飼料加工企業處于不利位置,因此在面對來自兩端擠壓帶來的經營威脅時,飼料加工企業應該擴展產業鏈,將業務領域向上下游產業延伸,擴大經營范圍,降低單一經營領域風險,掌握一定價格主導權。
飼料行業上游原料產品的穩定供應是飼料行業平穩發展的保證。原料的成本占據飼料成本的90%左右。可以說原料的價格決定著飼料價格。但原料價格的波動來自于市場供需狀況,并且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而養殖戶對飼料需求也存在著較大不確定性,對養殖戶的需求信息也不能及時了解,飼料企業只能頻繁地與養殖戶交易以降低成本,難以掌握價格的主動權。因此為了能夠在擁擠的競爭環境中取得價格優勢,我國飼料加工企業采取了多種價格策略。
我國主要飼料企業合作模式如表3所示。飼料企業實行這些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與上游農戶對接,保持糧食等飼料原料供應充足、價格穩定,以規避原料市場波動風險,降低飼料原料成本。另一方面,與下游養殖戶對接形成利益鏈,保證企業市場銷售量和能夠及時掌握下游市場信息。通威股份在對接上下游農戶的同時,與政府和銀行合作,充分了解政府和銀行對加工業優惠政策信息以制定相應的價格策略,從而在市場定價方面占據主動。

表3 部分知名企業的價格策略
2.4.2 廣告行為 當市場集中度從一個高水平下降時,廣告強度將隨之上升;當市場集中度從一個低水平下降時,廣告強度會隨之降低。我國飼料加工產業處于分散競爭的狀態,集中度低,因此廣告可以加強產品差別化,不同規模和市場范圍的飼料加工企業也呈現出不同的廣告行為。廣告形成的產品差異化和品牌忠誠度對飼料加工業是一個重要的進入壁壘。
國內跨區性大型飼料集團,廣告行為以全國性電視頻道、報紙廣播等社會媒體、專業性網站和博覽會為目標投放公司產品廣告。新希望集團、雙胞胎集團以及正大集團在中央七套電視節目投放廣告,在中國工業信息網和《中國飼料》等專業網站和期刊上投放平面廣告,對李曼大會等國際大型博覽會提供贊助,提高企業自身知名度,擴大企業旗下的分公司、子公司產品市場需求。這種廣告行為與我國養殖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相比較小的廣告投入成本,可以獲得較大的信息傳播回報。
對于地區性或地方性的中小型飼料加工企業,由于只面對本區和本地市場,則只對區域內的傳播媒體投放廣告,如地方性電視臺、廣播電臺,甚至是墻體廣告、口頭流傳等較為簡單的宣傳方式。這種宣傳方式充分適應了中小飼料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針對企業所在區域客戶群體 (養殖戶)的特點,具有成本小、收益高的優勢。
2.4.3 兼并重組行為 中國飼料工業經歷了4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已躍居為全球飼料產量第一的市場。2006年以前每年享受超過億噸的規模紅利拉動,2006年以來,因養殖量增速放緩、規模化水平提高、集團飼料企業的擴張等因素,工業化飼料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產品規模紅利在逐漸消失(印遇龍,2014)。近年大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擴張國內外市場范圍,對小型飼料加工企業進行兼并。國內加工企業數量持續下降,但加工業產值不斷增長(圖5),年產10萬噸以上企業數量持續增加,2018年,年產量達10萬噸以上企業數量較2008年增長251%。而2018年飼料加工企業則較2008年下降41.1%,國內飼料加工產業已進入重組提升階段。
國內飼料加工企業兼并方式以橫向兼并為主,一方面橫向兼并可以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增強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降低交易費用,節約成本。以新希望為例,2006年、2007年分別兼并六合、石羊兩家飼料企業,一躍成為飼料市場龍頭企業,2017年上市A股年報營業收入達626億元,居于14家飼料上市企業之首。目前新希望集團下屬企業超過800家,員工超過8萬人,2017年位列中國500強企業第102位。營業范圍覆蓋中國25個省(市、區),國外市場開拓方面,新希望公司主要集中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建成或正在建設的工廠多達12座。行業領先的產銷量、廣泛覆蓋的市場區域,使其有實力對接處于同等量級的國內外糧商巨頭與大型渠道,充分利用規模優勢帶來的議價能力(新希望集團財務部,2016)。其他知名企業,如海大集團、唐人神集團、大北農集團、雙胞胎集團等,均通過“自籌為主,兼并為輔”的橫向一體化方式來實行企業規模擴張。
縱向兼并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通過垂直一體化的方式打造全產業鏈模式,發揮技術經濟上的優勢,減低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而產生的問題。新希望集團為促進公司產業結構優化和充分借助“互聯網+福達計劃”戰略的落實,收購肉雞養殖企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認購科技公司股份,并涉足房產、商貿、國際貿易和P2P領域,創立新希望金融為農民提供小額貸款,向跨國型綜合型公司邁進;黑龍家省大北農集團通過企業內部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遼寧禾豐牧業通過與上游種植業下游養殖業對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從而規避市場原料供給和飼料銷售需求波動的風險。
改革開放40年里,飼料行業長期處于粗放式規模擴張階段,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低,隨著國家對飼料加工企業生產條件的限制日趨嚴格,落后的產能將逐漸從市場淘汰,只有安全環保、高效生產率的飼料企業將會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也將得到更合理的回報,飼料加工產業的兼并重組行為也會愈發普遍。
2.4.4 飼料加工產業的市場績效分析 市場績效是指在特定的市場結構下,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使某一產業在價格、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品種及技術等方面達到最終經濟成果,市場績效的實質是反映特定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條件下市場運行的效率。飼料加工業較低的集中度和進入壁壘決定了國內飼料加工業目前的市場績效。本文將國內飼料加工業按照行政區域劃分為七個部分,選取各行政區域飼料加工企業的職工人數和固定資產作為投入指標,營業收入作為產出指標,以2001年為基期進行平減,并運用DEA-Malmquist方法從飼料加工業的X效率指數、規模效率指數以及綜合效率指數三個方面對其市場績效進行分析,數據來自于《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國飼料工業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東方財富網以及中商情報網。
X效率反映的是資源投入和技術進步之外的可促進企業提高生產率的因素,包含管理、風險以及其他不可預測的因素,表4給出了2001—2016年的X效率指數數據。縱向對比來看,我國飼料加工業X效率指數總體上漲,除華北地區外,其他地區X效率指數均值均大于1,說明國內飼料加工企業生產效率、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東北、華中和西南等地飼料加工業起步較早,經過多年發展行業整體相對成熟,因此X效率指數均值較高。華北、西北地區效率指數變化不大。華南地區盡管飼料加工業起步較晚,但經濟的增長為飼料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實現了X效率指數的上升,表明充分的市場競爭可以提高飼料加工企業的管理和生產效率。

表4 2001—2016年各地區飼料加工業的X效率指數
規模效率反映的是產品規模經濟和工廠規模經濟的情況,我國飼料加工業規模經濟總體上呈現一定增長趨勢但波動較大(表5)。2001—2007年我國飼料加工業整體規模效率不斷下降,2007年以后呈上升趨勢,2015年后總體又繼續下降說明我國大多數飼料加工企業現有生產規模與最優生產規模存在一定差距。華北、華南、華東和華南等現代畜牧業大省雖然規模效率均值大于1,但波動較大,規模效率表現不穩定。東北和西北地區等傳統畜牧大省規模效率近年不斷下降,考慮到我國國內養殖業小農戶分散經營情況,養殖業和飼料業大省主要通過小農戶數量的提高實現產值和產量的增長。因此盡管國內養殖業和飼料加工業發展快速,但市場表現為規模效率不高。

表5 1999—2016年各地區飼料加工業的規模效率指數
綜合技術效率由X效率和規模效率共同決定,計算公式為X效率×規模效率。由表6可知,我國飼料加工業綜合效率趨勢基本與規模效率和X效率趨勢保持一致。華中和西北地區綜合效率指數均值小于1,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不高所致。華北、華南地區綜合效率指數均值大于1,規模效率整體上升,但其2015—2016年度規模效率指數下降較多。東北、華東、西南和華南地區無論在X效率還是規模效率都領先其他地區,其中華南地區雖然不屬于養殖和飼料大省,依靠技術和資本密集優勢,綜合效率具有一定優勢。盡管我國目前飼料加工業適應于上下游行業市場經營環境,但過于分散的經營特征也阻礙市場規模經濟發展,導致綜合效率指數大部分年度均小于1。
3.1 結論 國內飼料加工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原子型”市場使得國內飼料加工業表現為少數大型企業與眾多小型企業兩極化和分散化并存的市場結構,因此在定價策略上采取限制性定價,鏈接上下游產業依靠與農戶、政府合作以此穩定原料供應和市場銷售價格。

表6 1999—2016年各地區飼料加工業的綜合效率指數
飼料加工業進入壁壘較低。由于飼料產品本身科技含量不高,降低了行業門檻的高度,使得飼料加工企業數量過多,行業整體呈現產品產量不斷增長但差異化較小、產品產值不斷上升但利潤率偏低。為應對這種困境,近年來市場開始加快產業整合升級。部分大型企業開始通過橫向和縱向兼并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并且加大對高端飼料科技研發投入,提高高端飼料行業進入壁壘。
飼料加工業生產效率有一定改善,但整體生產效率偏低、規模不經濟。盡管最近幾年在產業整合和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飼料加工業績效水平不斷提高,然而上述飼料加工業所存在問題仍然未得到有效解決。
3.2 政策建議 促進市場整合,提高國內飼料加工業集中度。過低的市場集中度不利于飼料行業整體發展。目前小型飼料企業數量依然眾多,企業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對市場信息的缺乏使得飼料企業盲目跟從,飼料產品雷同,政府有必要利用政策手段對飼料企業進行支持,促使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采取全產業鏈發展策略,提高飼料加工產業集中度。
制定完善飼料行業法律法規,提高飼料行業進入壁壘。飼料行業進入門檻低一直以來是我國飼料加工業主要特征。過低的進入門檻導致過于激烈的競爭,兩極分化不利于我國飼料行業發展。因此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飼料質量和安全體系的審批條件,對生產條件不合格,產品質量不過關的企業要求強制退出。對符合標準的企業予以政策和資金方面的鼓勵,保障市場公平,維持市場健康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推動飼料加工業技術進步。科技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飼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能的增長對企業利潤提升有限,想要在競爭激勵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必須加快企業自身科技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應充分利用國內高校資源,發展科研單位、企業、高校三方合作模式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