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金
(福州墨爾本理工職業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書名:中國飼料糧市場供給需求與貿易發展
作者:田維明,周章躍 著
ISBN:9787109122314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10月
定價:15.00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對動物蛋白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只有實現飼料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才可以緩解物質增長的供需矛盾。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的科學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前,農作物秸稈大多都被焚燒,浪費了其經濟價值。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強化,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明令禁止焚燒秸稈,如何對農作物秸稈進行科學處理,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從營養學領域來看,一些農作物秸稈可以用作牛、羊的粗飼料。
秸稈飼料化技術的發展,不僅解決了農作物秸稈的處理難題,對于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還節約了飼用糧的投入量,具有很強的經濟效益。《中國飼料糧市場供給需求與貿易發展》對于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在深入分析中國糧食政策演變過程的基礎上,指出了影響中國糧食市場變化前景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農作物秸稈中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其主要是由葡萄糖單位聚合體組成的,氫鍵的強物理吸附性削減了消化酶對纖維素的消化能力。秸稈內的木質素很難被消化吸收,根據動物不同的生理特點,相對于單胃動物,反芻動物能夠利用農作物秸稈。農作物秸稈中木質素、角質等成分很難被吸收,其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導致其直接應用于飼料受到很大局限性。如果沒有通過相應技術進行科學處理,很難提升其飼用價值。
舍飼羊的飼料十分考究,要按照羊的品種、生長階段進行科學搭配,這需要大量的青粗飼料,粗飼料是羊飼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玉米秸稈、高粱秸稈、紅薯藤等作為青貯飼料,另外還需要準備青干飼料,如種植苜蓿草、紫花苜蓿等各種專用牧草收割晾曬儲存。為了保障舍飼羊的營養攝入,還要添加相應的精飼料,如玉米、麥麩等,還需要加入各種礦物質、微量元素。
物理切割、粉碎可以有效替代反芻動物攝食的咀嚼運動。熱噴膨化技術,可嚴重破壞秸稈的具體結構,這有利于實現微生物的分解,可以有效提升秸稈降解效率。化學溶液浸泡會破壞秸稈組織結構,有利于采食口感的提升,提升飼養動物的采食量。微生物發酵法,可以替代生物分解功能,提升其營養吸收率,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食物咀嚼能量的消耗量,促進人工養殖經濟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應用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可以將太陽光轉化為具體的生物能量,將有些能量聚集在果實中,有部分能量儲存在秸稈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儲存在秸稈、莖葉的能量經常會被忽略,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尹成杰,在其著作《撿回另一半農業》中闡述: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農產品,也屬于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每年秸稈總量為7億 ~8億t。近年來,因為秸稈禁止燃燒的政策的高壓態勢,大部分農民被迫接受秸稈直接粉碎還田。經過多年研究實踐表明,秸稈上殘存的病蟲源頭,造成下茬作物病蟲害暴發、秸稈在土壤中分解緩慢且分解過程與農作物爭肥爭氧,導致出現糧食減產的問題。如今,全國已經有25%左右的農作物呈現飼料化現象,傳統的加工工藝也就是發酵、揉絲等,造成牛羊消化應用效率比較低。在理論上講,秸稈中的能量與果實相比是不相上下的,特別是秸稈中的半纖維素、纖維素等,可以被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利用,但是因為秸稈自身組織的特殊性,其中大部分成就是木質纖維化的細胞壁結構,形成了以纖維素為骨架、半纖維素為填充物、木質素為保護層,三者相互纏繞鑲嵌的致密結構,將秸稈中包含的能量包裹出來,所以不像糧食那樣容易被動物吸收,只是依靠發酵很難被吸收,必須要按照嚴格的施工流程,將秸稈細胞破壁,才容易被動物消化吸收。秸稈可以用來制作水稻育秧盤,可以加工成有機肥料,可以用來培植菌菇,可以用來生產沼氣,可以用來養殖蚯蚓等,像這樣進行生態循環利用,不僅能降低牧場的養殖成本,還能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將農作物秸稈,經過綜合加工后成為優質粗飼料,飼喂牛羊加以利用,過腹消化后再還田,極大提升了經濟效益。
目前應用的秸稈飼料加工技術的本質,主要是利用機械能、生物能提升飼養動物的經濟效益。秸稈飼料加工技術的科學應用,實現農作物飼料化的科學發展,將其用作草食動物的飼料可減少飼養成本,提高養殖經濟效益。秸稈飼料技工技術科學應用的實質,就是可以有效減少相應的處理成本。國外對農作物秸稈的綜合應用技術研究相對比較成熟,這些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比如,德國在農業廢棄綜合開發應用方面,都是應用化學技術、機電技術、生物技術等學科技術實施開發利用。從農作物秸稈飼料的發展現狀來看,可以實現連續化生產,對于秸稈飼料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我國是世界上有機廢棄物生產量最大的國家,有將近40%的秸稈沒有經過資源化處理,而是被直接丟棄、排放在環境中。畜牧業養殖場排放的糞便污染量,有些未經處理就直接被被排放在環境中,讓原有的資源變成污染源,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發展產生嚴重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還沒有有效解決,這就要積極探索資源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產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雙贏局面,真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同時,要實現產業模式的不斷升級,統籌發展農業與畜牧業,這是農作物飼料化的重要發展道路,可以實現綠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飼料業發展相對落后,這造成畜牧業飼養成本不斷上升,如果可以應用秸稈飼料進行替代,會對養殖業的發展帶來重大經濟效益。秸稈飼料化對于提升糧食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農作物飼料化是比較復雜的工作,牽涉運輸、儲藏、飼養等多環節。但是長期以來因為農機、牧藝技術存在脫節現象,造成秸稈收獲、后期處理結束嚴重脫軌。農作物飼料化在國外發展已經有六七十年的發展歷史,技術發展比較成熟。但是國內發展尚且存在不足,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農作物飼料化應用的經濟效益:
(1)加大科研投入,突出綜合效益。農作物飼料化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如果在推廣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話,會限制這項技術的發展,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農作物飼料化要強化飼料化方式、經濟條件、秸稈供給等多方面實施優化,這可以有效滿足供給側的需求,對于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具有深遠影響。因為農作物飼料化應用是個系統性工程,牽涉到關鍵環節的裝備,包含這些裝備的可靠性水平。因此,要制定科學的系統配置方案,組織相關單位進行有針對性的應用研究,積極挖掘便于用戶操作的飼料化新技術,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2)強化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實現農作物飼料產業化發展。要想實現農作物飼料化的可持續發展,在時間愛你過程中要強化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其次,要按照養殖戶的分布規律,對其科學布局,創建飼料化示范點,便于養殖戶更好接受這項技術,有利于實現秸稈飼料化應用技術的發展,就可以為秸稈綜合應用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近些年來,國家持續增加對動物營養和飼料科學的研究,并進一步加大了對飼料原料營養價值的監測力度,對飼用酶技術體系實施積極創新,推動農作物飼料化可持續發展。
(3)健全飼料化應用標準,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農作物飼料化的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創建完善農作物收儲用體系,支持牛羊養殖場戶優化貯存利用設施,購置相關的處理器械,提升秸稈飼料利用率。大力推廣秸稈、微貯、氣爆、壓塊等處理技術,提升農作物飼料化的效率,有利于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制定《自行配制飼料使用規范》,對養殖者進行科學指導,提升農作物飼料化的效率。要對生產企業的條件進行科學制定,積極引導各地規范生產許可審批。同時,要加快制定飼料管理相關標準和方法的步伐,實現養殖飼料產業可持續發展。要積極修訂養殖飼料添加劑的使用規范。針對實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科學嚴禁的檢測標準的制定基礎上,進行積極排查。其次,要拓展農業執法能力建設的規劃范圍,加大對飼料質量安全的監管能力,對政府的責任進行落實發。針對霉菌毒素、病原微生物等突出問題,通過創建飼料行業數據分析管理平臺,對飼料的質量安全進行實時監測,以此強化風險預警,穩定提高營養改良型酶制劑生產水平,強化新型材料的研究發展,實現針對不同差異化需求來生產微生物制劑,同時加強對藥食同源類植物的功能挖掘與應用。最后,要制定科學的質量安全標準,實現農作物飼料化的科學發展,提升養殖畜牧業的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只有實現飼料行業的可持續健康長遠發展,提升農作物飼料化應用的經濟效益,才可以逐步緩解我國物質增長的供需矛盾。而《中國飼料糧市場供給需求與貿易發展》對于我國農作物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提升農作物飼料化應用的經濟效益,有效緩解我國日益增長的物質供需矛盾,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