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雪琴
近年來項目式教學受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關注,他們積極探索項目式教學針對具體內容的應用方式,在實踐中也出現諸多困惑。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一直堅持趣為“源”、用為“徑”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夠獲得知識與技能,還能夠形成應用技術的習慣與自信,掌握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明晰未來發展的方向。筆者發現將項目式教學運用到信息技術學科中,能很好地實現筆者的教學理念,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具體分析項目式教學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實施策略。
對于“項目式教學”這個名詞大家并不陌生,本文從大家最熟悉的任務驅動起步,從實踐層面來進一步認識一下項目式教學。首先以生活中的兩件事來舉例,一個是“栽一株花”,另外一個是“布置一個庭院”。從完成這樣的兩件事需要投入的多少來說,我們常會說“栽一株花”是一個任務,而“布置一個庭院”是一個項目;從協作的角度來說,“栽一株花”一般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而“布置一個庭院”一般需要一個團隊;從開放性來說,“栽一株花”可以設計的因素很少,而“布置一個庭院”就必須要整體規劃、周密部署;從挑戰性來說,與“栽一株花”相比,顯然“布置一個庭院”更有創意也更具挑戰性。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又會產生疑問:項目式教學是不是看主題就可以了?為了解決這個疑問,我們再來看一個比較經典的“縫制沙包”的例子。針對同一個主題,A、B 兩位老師采用了不同的實施策略。兩位老師的問題引導如下:

?
根據兩位老師的問題引導,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立意是不一樣的:A 老師的教學目的直指沙包縫制任務的達成,B 老師是依托沙包縫制任務讓學生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谶@樣的立意,A 老師在教學中無論是采用自己演示、學生模仿,還是看似有很大改進的學生探索、學生演示、教師總結,都無法達到B 老師的教學效果,因為他所謂的自主、探索、協作都是淺層次的,這樣的教學看似高效,實則效果不大,因為學生只是學會了縫沙包。而B老師的課堂可能是這樣的——首先針對“沙包是干嗎用的”這個問題,B 老師可能會先讓學生討論、讓他們上網查閱資料,然后再對結果進行分享;針對“需要哪些材料”也可能采用第一個問題的方法,然后否定學生提供的無法用的材料,再根據不同選材分組,課后讓學生自行準備材料……當然,B 老師完成這個主題所用的時長估計是A 老師的幾倍,但是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體驗無論對后續的學習還是真實世界問題的應對都是意義深遠的。
因此我們說無論是任務教學還是項目式教學,關鍵不是主題本身而是實施過程,而是教師的立意究竟是為了直達知識與技能的“學會”還是綜合能力提升的“會學”。
那么,項目式教學與任務驅動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任務驅動是一種教學方法,但也常常被應用到項目式教學實施過程中。項目式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多個階段(環節),每個階段中一般都會采用任務驅動或者問題引導來推動項目的開展。但是項目式教學強調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內容的綜合性、真實性和挑戰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所以任務與問題的設計也需要體現出以上特性,正如上述B 老師提出的問題。否則即便整體看是項目,但是在實施中也會演變成傳統的“老師傅帶徒弟”。
項目的起點是問題,終點是問題的解決。學生的學習行為應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發生,光真實還不行,還需要貼近學生生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認為,在進行項目主題的選擇時,教師可以先做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來定一個或者幾個主題。同時,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大項目框架下要允許他們選擇自己更喜歡的主題,這也是項目式教學開放性的體現之一。
怎樣把課標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融合到項目中呢?以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為例,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根據教材章節設計一些小項目。比如高中信息技術必修(2003 教科版)的編寫主線是“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發布”。很多教師一般會在“信息獲取”部分設計聚焦“信息獲取”的項目,在“信息處理”的部分設計聚焦“信息處理”的項目,這樣的項目設計是有局限性的。
下面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介紹通過融合信息技術基礎(必修)與網絡技術應用(選修)兩本教材,以應用軟件為抓手、整體規劃重新建構教學內容的項目設計方法。
筆者首先梳理了兩本教材的原有體系,見圖1。在項目設計時力求讓每一個項目都盡量涵蓋信息獲取、處理與發布的完成過程,指向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習慣與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探索經過了三次改進,第一輪探索中項目的整體設計見圖2。這樣的設計項目之間相對獨立,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樣的項目缺乏延續性,于是在第二輪探索對項目進行了部分整合,比如將“Ppt 自我介紹”“Word 我的小報”“Photoshop 我的平面設計”三個項目整合為“小小編輯”項目,讓學生輸入自己最滿意的作文,同時為作文配圖,最后全班形成了名為“最好的我們、最美的預見”文集,將聲音、動畫、視頻三個相關項目融合成一個名為“朗讀者”的項目,讓學生為自己的文字配音,甚至制作MTV。這樣項目之間形成關聯,與生活聯系也更加緊密,更有吸引力,第二輪整合具體設計見圖3。第三輪整合,筆者又將生涯規劃主題貫穿始終,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掌握、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上,還能明晰未來前行的方向,進一步提升學科價值,具體設計見下頁圖4。
這樣,經過三輪整合,形成了“生涯規劃主題設計”,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融合在學生明晰未來發展方向的各種體驗活動中,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明晰前行方向、規劃未來,在規劃未來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與技能。整個過程側重于學生網絡環境下學習意識、學習習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信息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合“生涯規劃”教育,可以讓學生隨著項目的進展不斷思考自己、思考未來,相互啟迪,未來的規劃將逐漸明晰,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而對學校來說也是開辟了一條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新途徑。
生涯規劃主題整體設計:根據“生涯規劃”主題特點,本項目分為“認識自我”“展示自我”“認識專業”“展示專業”“成果綜合發布”5 個階段。下面筆者以其中的“認識專業”教學為例,具體闡述項目式教學的開展。
學生前期已經完成了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兩個階段的學習,本節課是“認識專業”階段。前期教師已經布置學生完成了專業信息收集,也就是要求每名學生完成某專業的三所學校的專業排名、專業課程數量、具體名稱、三年錄取最高最低分數線、對選修學科要求等字段信息的了解與數據填寫,同時利用TIM 中在線文檔完成了多個班級的信息匯總。
學生經過前期的學習,初步形成了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意識與習慣。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對生涯規劃主題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認識到隨著生涯規劃專題的進行,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會更加深入,對未來的認識愈加清晰,這個學習的過程對自己是很有意義的。結合教材內容,本部分需要掌握基本的數據處理技能如排序、篩選、分類匯總等,本階段,項目更側重在應用中提升學生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讓學生初步體驗“大數據”處理的一般過程,體驗數據挖掘的價值。為了增加信息量,除了提供前期全年級收集的專業信息,還提供了學生部分基本信息(便于公開的部分),如姓名、學號、班級、性別、初中畢業學校等。
形成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意識與習慣。提升信息意識,特別是對于信息價值的敏感度。體驗數據分析,了解基于數據分析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學會辯證分析數據結果,為自己的專業選擇提供借鑒。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網絡機房、教師機假設FTP 用于存放素材與作品,網絡平臺用于發布教學安排、作品等,外網開放。
項目回顧→任務與分組準備→確定研究主題→制訂行動策略→學習數據處理方法→形成分析報告→分享與展示→總結與反思。
【環節一】項目回顧
教師播放課前制作好的生涯規劃項目前期學習回顧視頻,學生觀看。
(設計意圖:通過短片進一步明確項目實施總體目標,項目包含的階段以及前期完成的內容,讓學生知道目前自己的學習在整個項目中處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
【環節二】任務與分組準備
(1)明確任務:學生登陸教學平臺自行瀏覽,明確本節課任務與流程,其間教師也可以統一布置或者重點強調。
(2)確立協作組:相鄰學生組成協作組,2人一組。
(設計意圖:由于生涯規劃主題側重個人,整個大主題不分組。本節課的任務是通過對前期獲取的大數據進行分析,讓學生來體驗大數據分析的一般過程??紤]到學生的技能差異,讓學生相鄰組成協作組,可以相互討論,分工協作,共同體驗。)
【環節三】確定研究主題
(1)協作組通過分析數據,提出問題,確定本組本節課研究內容。
(2)打開相關鏈接,把本組本節課研究內容發布到“一起寫”相關頁面。
(設計意圖:模擬大數據分析過程,鍛煉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提出問題,給出假設,通過數據分析與處理來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各小組對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共同商討確立自己小組最感興趣的問題,完成“一起寫”頁面。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他組的動態,相互之間可以起到促進與激勵作用,教師也能清晰地知道各個小組在本環節的進程,以便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控項目的節奏。)
【環節四】制訂行動策略
(1)協作組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分析數據、制訂行動策略。
(2)部分小組分享自己的分析過程與行動策略。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促進學生養成“做”前分析與規劃的習慣,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理清思路再行動。安排學生分享行動策略是考慮學生差異,分享的過程也是相互啟迪的過程。)
【環節五】學習數據處理方法
協作組自主學習課本相關操作,自行探索或者上網搜索自己行動策略中用到的Excel 相關操作的步驟。
(設計意圖:讓學生形成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形成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力特別重要。因此雖然教師演示看起來很高效,但是也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從確立分析目標到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后得出結論,這就是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學生在學案的指導下步步深入,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報告,體驗了大數據分析的一般過程。)
【環節六】形成分析報告
協作組完成分析報告,報告包含要解決的問題、處理方法、結論、可視化表達(選做)。
(設計意圖:用報告的形式為學生理清思路,同時作為本節課的作品,通過展示與評價學生也能獲得成就感。)
【環節七】分享與展示
(1)分析報告上傳到教師機FTP。
(2)根據完成情況,部分協作組學生展示分析報告、演示部分操作。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采取的策略不一樣,教材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融入,為此在作品展示環節安排學生演示部分操作可以起到“點狀補缺”的作用,而學生的演示往往比老師的講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行展示的學生也可以獲得成就感。)
【環節八】總結與反思
(1)師生共同梳理數據分析的一般過程:獲得數據、確定分析目標、設計分析策略、獲得分析結果(可視化處理、分析結果分析)。
(2)引導學生對數據結果進行辯證分析。
(設計意圖:對結果的辯證分析對于數據分析來說非常重要,要讓學生能辯證地分析自己所獲得的結果。比如:原始數據的準確性,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分析結果什么范圍、什么時間可以適用,這樣的結果有什么指導性,等。)
網絡環境包括因特網大環境與教學小環境。在項目式教學過程中建議絕大部分時間開放因特網,當前,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學習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教師不能因為害怕學生做與項目內容無關的事情就關閉網絡。筆者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發現,只要項目主題足夠有吸引力,過程足夠緊湊,問題引領與任務安排足夠到位,絕大部分學生是可以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的。網絡工具的應用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如問卷調查用到問卷星,團隊協作用“一起寫”或者騰訊文檔,文件存儲用百度網盤,交流與資料中轉用QQ 群或者釘釘等。還可以架構教學平臺用于發布教學安排、教學資料、分析學生作品,結合機房的FTP 空間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小環境。
實施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思考、討論、設計、探索、分享的時間,這就有可能導致教學學時不夠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一是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組的作用,讓一對多變成多對多;二是讓項目設計更科學,項目之間加強聯系,不同項目各有側重,這樣雖然項目需要涉及信息獲取、加工、發布完整過程,但是前面項目實施后積累的素材與經驗,可以為后續項目奠定基礎;三是項目內容重組時對于教材相關內容不必面面俱到,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后,自然可以觸類旁通。
首先分組搭配初步考慮學生原有基礎差異,其次每節課通過任務來適當調節項目實施節奏。此外對于部分難點問題與操作,根據情況在過程中或者是作品展示環節安排學生演示或者講解,給優秀者展示的平臺,也幫助后面的學生盡快趕上來。此外,教師針對不同階段的特點插入小情境拓展也是一種很好的加油方式。
項目式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但是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弱化。項目情境創設是需要教師花大力氣的,如問卷的設計、問題的設計、項目實施節奏的把握,部分活動的策劃。教學過程中,教師“收”與“放”力度多少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在確保學生“會學”這個大方向下,盡可能在課堂上“懶”一些,這里的“懶”是與那種動不動就要“越俎代庖”相對應的;還可以“笨”一些,充分激發出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展示的熱情。為了“教懶”,教師需要“備勤”,在課前設計、課后分析上面花費更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