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
ICF 的發展總目標是要使用一種規范標準的語言以及系統框架闡述健康狀況與健康相關的狀況,ICF 中認定功能與殘疾具備交互作用,兩者互相之間存在一個演進過程。ICF 的系統邏輯框架當中針對人體健康狀況分兩部分進行闡述,第一部分說明身體的功能與對應的結構及參與的活動,第二部分說明環境因素對個人健康造成的隱性危害。發生肢體殘疾的兒童中以腦癱患兒比重最高,當今醫學界對于腦癱疾病尚無治愈措施,為改善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需要持續進行康復治療,可減輕患兒肢體畸形程度,檢查康復治療還可提升腦癱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1]。本文擇取78 例腦癱患兒,旨在研究ICF 理論架構應用于腦癱患兒社區家庭康復計劃中的效果,具體研究內容報告下文。
1.1 一般資料 擇取某社區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78 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管理組和普通組,各39 例。管理組患兒中男22 例,女17 例;年齡最大11 歲,最小3 歲,平均年齡(7.3±4.1)歲;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分級Ⅰ級8 例,Ⅱ級25 例,Ⅲ級6 例。普通組患兒中男21 例,女18 例;年齡最大12 歲,最小3 歲,平均年齡(7.3±3.9)歲;GMFCS分級Ⅰ級9 例,Ⅱ級23 例,Ⅲ級7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臨床確診為腦癱;年齡≥3 歲;患兒以及家屬具有知情權,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患兒存在心臟、血液以及腎臟方面的急慢性疾病。
1.2 方法
1.2.1 普通組 患兒采取傳統評估方法制定康復計劃,患兒家長需要學習腦癱診斷分型,定期參與治療指導活動,治療師指導家長參與設計康復模式。
1.2.2 管理組 患兒應用ICF 理論架構制定康復訓練計劃,獲取身體功能、結構、日?;顒右约凹彝ケ尘暗扔嘘P信息后將患兒現階段的身體功能與結果作為康復訓練的“落腳點”,根據患兒家屬背景因素作為“介入點”,根據患兒康復活動情況作為評價依據,制定家庭康復訓練計劃。評估腦癱患兒身體結構與功能使用《腦癱兒童診斷依據表》、《肢體殘疾兒童康復訓練計劃評估》,腦癱患兒由于跟腱損傷,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后身體各系統均受到影響,因此評估患兒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需要評估患兒運動、語言、社交、認知以及感覺能力。使用《小兒腦癱姿勢評估記錄表》評估患兒姿勢,評估方法以觀察入手,結合《殘疾兒童康復訓練評估表》。制定康復訓練計劃要了解患兒家庭背景,貼合患兒家庭背景為家庭照顧者提供助力[2]。家庭照顧者需要全程參與患兒腦癱康復,患兒需要定期至社區康復中心接受康復訓練,訓練內容包括體能、手部精細活動、口部肌肉訓練以及樂感訓練,家庭照顧者需要配合患兒參與康復,做好家庭訓練記錄。家庭照顧者需要加入康復交流群,隨時交流患兒康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康復訓練前后的BI 評分 記錄兩組患兒接受康復訓練計劃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使用BI 對患兒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價,從進食、步行、穿衣、上下樓梯、洗澡、大小便控制、使用廁所、轉移共8 個條目進行評測,總分值為100 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患兒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
1.3.2 家庭康復指導評分 評估兩組患兒家庭康復指導效果,從環境因素、身體功能鍛煉以及活動參與3 個方面進行評價,每項分值均為100 分,分值越高則說明家庭康復指導效果越好。
1.3.3 患兒家長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匿名問卷調查患兒家長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康復訓練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訓練前,兩組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1 及3 個月后,管理組BI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訓練后家庭康復指導評分比較 管理組患兒身體功能鍛煉、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康復訓練前后的BI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兒康復訓練前后的BI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兒訓練后家庭康復指導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訓練后家庭康復指導評分比較(±s,分)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 管理組患兒家長對康復訓練計劃非常滿意25 例,滿意12 例,不滿意2 例,滿意度為94.87%;常規組患兒家長對康復訓練計劃非常滿意15 例,滿意14 例,不滿意10 例,滿意度為74.36%。管理組患兒家長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03,P<0.05)。
腦癱疾病的特點是姿勢異常以及運動功能發育落后,根據有關報道,國內1~6 歲的兒童中腦癱發病率為1.29%,多數患兒病程長,且恢復速率非常慢,具備非常高的致殘風險,患兒個人的生存質量以及家庭生存質量均受疾病影響[4]。當前臨床上并未開發出治愈腦癱疾病的藥物,多數專家認為長時間堅持康復訓練能夠有效降低患兒的致殘率,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也可得到有效提升[5]。家庭康復對于腦癱患兒的優勢是患兒能夠在熟悉的環境進行康復訓練,家長與患兒進行游戲與互動能夠讓患兒得到親情支持。家庭康復與專業醫療機構的區別在于家庭照顧者必須承擔制定腦癱患兒大量的日常康復訓練工作,應用ICF 理論架構制定家庭康復訓練計劃需要適當考慮執行者的執行能力,家庭環境也需要納入考慮范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居于ICF 系統框架的思考,腦癱患兒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成員在患兒康復以及生存質量方面作用較為重要,腦癱患兒的家庭環境越有利于康復訓練,從家庭成員除獲得幫助越多,則腦癱患兒康復訓練效果越好[6]。
ICF 根據生理-心理-社會模型發展而來,ICF 屬于健康分類工具,應用這一工具可進行康復訓練。ICF集中應用于康復醫學領域,原因在于ICF 重視患兒肢體功能改善,關注患兒回歸家庭與社會基礎能力訓練。ICF 理論框架中,環境因素屬于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家庭康復則屬于環境因素的關鍵部分,腦癱患兒的整個康復期間,家長與患兒的接觸非常精密,故而家長對于腦癱患兒的恢復有較為重要的影響。腦癱患兒接受家庭康復時期由于康復場地、設備以及執行者執行能力差異,康復評估詳盡程度比不上專業的康復理療機構,根據個人評估指定的康復訓練計劃科學性不足,同時由于家長普遍存在缺乏腦癱疾病復健知識,對疾病的了解程度非常淺顯,因此在具體執行康復訓練計劃過程中難免存在疏漏差錯,對腦癱患兒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7]。
基于ICF 家庭康復訓練計劃的干預目標是改善腦癱患兒的功能,幫護患兒探索功能性任務的完成方式,指導患兒找出多種使用的方法完成功能訓練任務。訓練功能實現效果需要評估訓練活動合理性與參與程度,可設計《社會適應能力分析線索表》,發現家庭康復中的訓練措施缺陷點,判斷家庭康復措施效果[8]。家庭康復過程需要秉承患兒能力發展的重點,找出影響患兒身體結構與功能恢復的有害因素與有利因素,根據有害與有利因素得出腦癱患兒活動與參與的發展區域,為康復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整個康復訓練中需要重視背景因素的作用,輔助器具與康復計劃的執行力均屬于兩項重要的背景因素。制定康復訓練計劃要注意家屬之間的通力合作,不能只靠單個家長,還需要取得全家人的支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還需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制定最適宜患兒的康復訓練計劃。
綜上所述,應用ICF 理論架構制定腦癱患兒社區家庭康復計劃可有效提升患兒康復指導效果,對于腦癱患兒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在家庭康復領域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