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君,辜英雪霞,黃琳潔,賴 敬,許欣悅,楊 勉
(四川旅游學院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黨的十九大以來,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復興鄉村的重要動力。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建設,離不開國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鄉村振興受到國家及政府重點關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旅游建設需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鄉村旅游大眾化的同時也大量出現鄉村文化流逝、千村一面等問題,凸顯鄉村特色、培育旅游品牌,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成為鄉村旅游建設的重點難點。四川省緊跟中央步伐,發布《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村莊功能布局,突出實用性,符合農村實際、滿足村民需要。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留住當地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各種政策的合力支持有助于推動鄉村旅游的規模化發展,是促進鄉村旅游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同時,眾多相關政策的頒布,側面反映出國家對鄉村振興的關注,亦是對鄉村旅游的重視。但鄉村旅游處于初步階段,有待解決的問題,對問題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眾多政策支持,各大城市都積極投身于美麗鄉村的建設中,鄉村旅游業也因此發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絕大多數的鄉村旅游業仍處在發展階段,存在著不足和漏洞。研究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收集,發現鄉村灰空間的產生是鄉村旅游地建設與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鄉村旅游地灰空間調研發現,導致灰空間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布局不合理、主次空間銜接不上和盲目模仿等。雖然對于一個旅游景區來講,灰空間的面積只占很少比重,但它的存在卻能大大影響旅游區的整體美觀性和統一性。活化灰空間不僅能對灰空間進行重新利用,還會使整個旅游區有一個質的提升。鄉村旅游必須不斷尋求合適的方式來滿足長久發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抓住重點,研究灰空間的活化方法,對于鄉村旅游乃至鄉村振興都顯得尤為重要。
“灰空間”這一概念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的,其傳統釋義是兩種不同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1]。這類空間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影響下的空間有休閑空間、娛樂空間、交流空間等[2-3]。消極作用影響下易形成閑置空間、未被合理利用的空間、吸引力不足的空間等。但本文研究的灰空間是指未被合理利用的空間。
鄉村旅游灰空間出現的原因,包括空間布置混亂、整體性不足、地域性缺乏和忽略功能等[4]。這類空間的存在不僅會讓鄉村旅游區空間無序,還會影響外來游客的體驗感受,因此活化灰空間對當下鄉村旅游區改造顯得尤為重要。
城市針灸法是一種改造城市的方式,指城市在經濟發展陷入困境或出現衰退時,無法對城市進行大規模推倒重建的情況下,采取的以點式切入的方法,旨在對城市進行小規模、漸進式和持續性的改造[5-6]。城市針灸法只針對城市發展中出現問題的小地區和小范圍,以點帶面,漸漸的激發城市活力。因地制宜,以耗費城市最微小的人力、物力來獲得最大面積的城市更新,使城市的整體形象有一個質的提升。簡單來說,城市針灸法就是運用針灸的手法,以一個微小的“穴位”切入,對整體做出調整[7-8]。
雖然“城市針灸法”廣泛應用于城市且有理論成果,但在鄉村改造中并未出現過。目前國家大力推動城鄉統籌化發展,鄉村發展與時俱進,城市與鄉村差距逐漸縮小,出現更多共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把握城市與鄉村的共性且尊重它們的個性差異,將“城市針灸法”合理的運用在鄉村活化中。從另一方面來看,小規模改造資金投入較少,效率高且效果顯著,這種方式正適合鄉村旅游的建設發展。
當公共空間中的景觀設施、服務設施等各種要素與人之間沒有互動時,人與空間就缺乏交流(圖1)。人在缺乏交流和趣味性的空間中沒有參與感,空間只能滿足最基本的功能需求,空間對人就沒有吸引力,就易成為灰空間。往往面積較小的空間的景觀打造上往往會忽視互動性與趣味性。在設計旅游區應重視各個公共空間給人的體驗,保證游客的參與性與體驗感。
一旦空間降低或喪失其功能性、景觀性,那么空間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旅游區游客大多走馬觀花,不做過多停留,缺乏凝聚力。造成空間凝聚力不夠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空間規劃不當,空間劃分過于大,缺乏細節刻畫(圖2)。當空間空曠且無序時,觀賞者往往會觀察不到重點,或是空間本就沒有主要景觀焦點;二是空間邊界不明確,視線散亂無聚集力,人們很少駐留停留。這兩種原因都會導致空間在人們心中毫無存在感。
轉角空間一般依附于建筑存在,多是道路交匯處與建筑間的過渡空間。現在鄉村旅游空間與當地村民住宅緊密結合,每戶村民擁有獨棟或者獨立院子,在獨棟房子與外部道路相連接的轉角處,其面積較小、形狀不規則,不易改造,通常會被村民忽視。且轉角空間不是旅游區設計重點,設計者也不會過多關注,通常就被建設成空曠的水泥地或泥土地(圖3)。因其毫無觀賞性和吸引力,從而變為灰空間。
旅游區空間在進行改造時會對空間功能進行重新定義,也就是不同功能間的新舊交替。雖然轉換空間功能看似是一種激活空間活力的途徑,但改造過程中不深入了解空間,單純通過平面構成來進行設計、改造甚至是定義,不僅會導致空間原有記憶流失甚至消逝(圖4),還會逐漸降低村民對空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及游客對空間的新奇感。改造空間不能只注重設計構成,還應重視場所精神。
針對鄉村旅游區在建設后空間存在的問題,因不能隨意改動整體布局,故只能對灰空間內部進行改造,這種不對整體進行調整,而是改造小部分的方法與“城市針灸法”的理念相似,因此“城市針灸法”同樣適用于鄉村旅游灰空間的改造。研究力求用最便捷有效且成本較低的方式,對鄉村旅游灰空間進行改造,通過實地調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總結出基于“城市針灸法”理念下的灰空間活化方式。
針對整體體驗,本文研究方式是從五感元素入手。人的“五感”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五感”形成了人們對事物和環境的立體感知。在有視覺體驗的基礎上,加入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體驗,與視覺景觀相輔相成,增加多感官體驗,將空間塑造為更豐富多樣的景觀空間。例如道明村有一處廣場,內部較為空曠,但其鋪裝結合了碎石(圖5),人在上面行走時產生沙沙的聲音,并有較好的觸覺體驗,對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從聽覺入手,可以為空間增加一些人們喜愛自然聲音,如風聲和水聲。在場地中放入風鈴,或是種植一片當地樹種,讓人們能聽到悅耳的風鈴聲或沙沙的樹葉聲。或是利用水景,在有視覺觀賞的同時,能讓人聽到水滴聲或水流聲。從嗅覺上,可通過種植植物實現。草地、樹木散發出的清香會給人沁人心脾的感受,同時也可加入花香。觸覺上,可通過鄉土材料制作能與人互動的雕塑,吸引人們進行觸碰,增加游客對當地鄉土特色的直觀印象。增加其他感官體驗,能讓空間更具魅力,達到活化目的。
在空曠的場地中凸顯景觀焦點,設置具有特色的、吸引人眼球的裝置小品或公共家具。以崇州市道明竹藝村為例,該村就運用了這樣的活化手段。道明竹藝村在春天會種植油菜花,對于一般旅游區來說,花田面積較大可作為遠景觀賞,但因近觀無其他參照物,所以略顯單調無趣。但道明竹藝村的設計者在花田中分別設置了兩個不同的裝置小品。其中一個是以竹編為材料,高約5m左右,由竹凳和竹梯組合而成,結構奇特還富有寓意。經過觀察與記錄,人群在此停留觀賞的比例達到了80%。裝置小品既符合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又使游客地視線得到凝聚,該方法確實起到了活化灰空間的作用。
另一個裝置是由鏡面材質構成,被打造成了一個迷幻的花鏡裝置。設計師利用鏡面反射的原理讓裝置與油菜花田融為一體(圖6),人漫步其間體驗迷宮的神奇感覺。裝置小品鏡面迷幻的光影效果讓游客在該空間內停留較長時間,促使空間與人之間產生交流和聯系。
增強空間圍合旨在讓人們感到安全和舒適,促使人們能夠主動進入空間。其次在街角空間設立一些活動,如讓村民進行文創售賣,展示一些當地手工藝品或特色產品,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僅活用了街角空間,還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以崇州市道明竹藝村為例,村民就利用轉角空間售賣當地特色竹編工藝品(圖7),傳統竹編手工藝品有竹蜻蜓、竹帽、竹拖鞋等,還有現代趣味的竹熊貓、竹手鏈等。這些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購買,甚至有的村民為了吸引游客在墻體上掛了小彩燈和旋轉小風車,整個氛圍瞬間變得溫馨、活潑。
無獨有偶,成都市青杠樹村利用轉角空間搭建植物景墻(圖8),就是在墻體前放置多層木架,每一層都種植不同的植物,如花卉、草、多肉植物等。因其特殊的景觀效果,轉角空間成為了一個新的視線焦點。在此基礎上,為植物進行掛牌和宣傳等活動,使街角空間搖身一變成為科普展示園,讓其不僅有可供觀賞的景觀性還具有教育意義。
鄉村旅游的設計和保護,應基于鄉村的歷史文化沉淀、村民的習俗流傳,共建一個村落的敘事空間。好的空間是每個空間體驗者對鄉村曾經的人文記憶的一種追思和共鳴,場所精神的營造能夠為鄉村舊空間改造中提供更多的體驗感覺。充分挖掘鄉村本身的文化內涵,突出鄉村田園的本底特色,以點帶面式激活鄉村改造中遺留的灰空間,凸顯空間功能實用、純樸綠色的環境氛圍,努力展現鄉村天然野趣的魅力。
道明村利用巴蜀竹文化,在維持鄉村原有肌理的同時對鄉村進行改造,竹里家家戶戶熟知的竹編化為了設計,鄉村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使得道明村成為中國鄉村旅游的典范之一。道明村用竹編文化串聯整個鄉村的故事空間(圖9),在道明村鄉村建設中,原有空間基底發生改變,功能性質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如庭前屋后的“自留地”轉變為具有新功能性質的“商用”場地,通過賦予其村民日常熟悉文化內涵喚醒該區域的場所記憶。各個公共空間以竹為文化脈絡演繹出原汁原味的川西壩子的生活情態,或抒情或敘事,激活了該區域的場所記憶,進而帶動了各個空間文化的共生,實現空間的相互滲透融合。更多的游客慢慢走進空間、活化空間,最終促進鄉村人居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研究發現鄉村旅游區的空間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空間的更新速度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空間需求,因此出現了灰空間。雖然灰空間的出現帶來了文中提及的一系列問題,但不也可看做一個契機嗎?在實踐上,本文從研究“城市針灸法”的手段出發,以更靈活精準的方式思考鄉村旅游區的空間活化與利用模式,旨在通過加入少量設計元素來喚醒灰空間,進而觸發其周邊環境的變化,從而起到激發鄉村旅游區活力、更新鄉村旅游區面貌的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并能體現一定生態價值,為以后相關人員研究鄉村旅游區改造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