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倩 王悅 魯軍帥 董曉璠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 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天津 300060)
神經腫瘤外科手術具有手術難度大、 術野暴露時間久等特點, 細菌極易侵入腦組織而發生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1]。《中國神經外科醫院感染抗菌藥物應用專家共識(2012)》[2]報道我國神經外科醫院SSI 發生率為2.6%~5%。 手術部位感染患者的死亡風險是未感染患者的4~5 倍[3]。 此外,SSI 還會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 住院費用增加,是神經腫瘤外科的嚴重并發癥之一。20 世紀70 年代美國提出了“整合醫學”的概念,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多學科協作(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的診療和照護模式,MDT 的開展使得護理人員在跨學科協作中可以發揮自身專業特色, 主導和參與不同形式的多學科合作活動,協調各學科資源,促進患者最佳康復結局[4]。 近年來,我科將以MDT 應用于神經腫瘤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管理中,取得一定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后,方便抽樣選取2016 年7 月至2017 年6 月接受神經外科手術的開顱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腦腫瘤擇期手術;無手術禁忌證;需要接受靜脈全身麻醉;順利完成手術,返回病房。 排除標準:免疫力低下;術前確診感染征象;手術部位存在開放性傷口,如術前留置腦室外引流管路。 按照上述標準納入患者114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6 例和觀察組58 例,其中對照組安排于A 病房,觀察組置于B 病房。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部位、術式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神經腫瘤外科手術部位管理模式,醫生和護士各自執行工作流程。 醫生負責開具備皮、抗生素使用醫囑,處理手術后傷口并發癥;護士按照常規進行皮膚準備, 所有手術患者頭發全部剃除,然后使用抗菌/非抗菌肥皂水清洗,術前健康教育,執行抗生素用藥醫囑,觀察傷口并發癥等。 檢驗員、藥劑師、感控專員按照醫院要求執行各自工作。
1.2.2 觀察組
1.2.2.1 MDT 組成 由護理主管院長牽頭,跨學科、多部門聯合,涉及神經外科醫療、護理、感染管理等專業領域,并協同檢驗科、藥事委員會等多部門聯動,分為MDT 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5]。 分管護理副院長為領導小組組長,負責MDT 的統籌工作,科室護士長、抗感染科科長作為組長,負責制定成員職責和工作流程; 工作小組由2 名神經外科醫生、5 名神經外科護士、1 名感控專員、1 名檢驗科專員、1 名藥劑師組成。
1.2.2.2 MDT 實施方案 ①由護士與各專科人員溝通后, 組織制定多學科感染管理團隊人員構成和分工模式圖,該模式圖分為內圈和外圈,明確了患者SSI的具體指標、 各個感染管理人員準入標準、 具體職責。 SSI 感染管理原則是:自我定位、角色專注、閉環交流、簡化原則。 見圖1。

圖1 MDT 分工模式圖
②開展同質化培訓,由護士向藥事委員會申請,對醫、護、檢驗進行培訓,參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 年版)》確定神經系統腫瘤科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目錄(I 類清潔傷口以一、二代頭孢類抗生素為主),達到使用抗菌藥物范圍同質化;主班護士通過與醫生、麻醉師及手術室護士協調,建立有效溝通機制,根據手術接臺進展情況,由手術室護士通知抗炎護士患者的手術時間后, 抗炎護士給予患者輸入術前抗炎藥物,確保患者術前0.5~2 h 抗生素的輸入,維持血藥濃度,完成抗菌藥物給藥后,主班護士在《患者手術安全核查單》指定位置進行抗生素劑型、給藥時間的記錄,時間精確到分鐘。 科室護士長每日追蹤給藥時間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用藥安全;由感染管理科牽頭, 完善神經外科手術感染防控流程,由感染管理專員對神經外科手術醫生、手術護士進行培訓, 明確皮膚消毒劑為2%葡萄糖氯已定;確定在安置無菌顯微鏡套后、打開顱骨后、接觸植入物前使用無接觸式戴無菌手套法更換手套; 手術室護士負責監督醫生無菌操作是否合格,鈦板、鈦釘等植入物須在使用前即刻打開等, 確保患者圍手術期安全。 ③集束化皮膚管理策略,根據天津市護理質控中心《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執行手冊》,備皮護士與醫生及手術室護士制定了適合神經外科的皮膚準備 “七部曲”,為一潔,二剪,三剃,四洗,五消,六換,七拆。一潔:清潔,預防消毒,在手術前一日,由備皮護士告知患者使用抗菌/非抗菌肥皂或其他抗菌劑進行淋浴或全身淋浴。 顱內壓高、 截癱等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應由備皮護士進行床上洗頭、床上擦浴等;二剪:手術日晨, 醫生利用影像技術準確定位術前手術切口,根據手術范圍,備皮護士測量擬定切口為中心3 cm 范圍的頭發, 使用可調節電動剃毛器將手術區域的頭發剃至<1 cm, 后使用抗菌/非抗菌肥皂水清洗;三剃:備皮護士再次使用三刀頭電動剃須刀剃凈全部毛發;四洗:備皮護士再次使用抗菌/非抗菌肥皂水為患者進行徹底清洗3 遍為長發者編辮;五消:手術開臺前、麻醉實施后,手術室護士使用2%葡萄糖氯已定進行切口部位消毒, 然后用一次性手術貼膜粘貼,暴露切口部位;六換:創面的感染在24~72 h內達到高峰,因此傷口的無菌換藥顯得尤為重要,術后的第1、2 天醫生采用一次性換藥包給予患者傷口換藥,之后每隔3 天換藥1 次,直至傷口拆線為止,傷口護士全程參與醫生的換藥, 并建立傷口管理數據庫, 每次換藥時拍照留取影像學資料, 換藥后, 填寫傷口情況記錄表,傷口記錄表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傷口局部評估情況、本次處理措施、影響傷口愈合的全身因素等,對傷口進行動態的評估及管理,充分掌握傷口情況。 在敷料的選擇上與醫生商討決定,若傷口滲血、滲液較多,及時使用藻酸鹽敷料,增加換藥的頻次,若傷口愈合較差,協助醫生選擇康惠爾泡沫吸收貼覆蓋傷口,必要時留取傷口滲液標本化驗。 若傷口未見異常,術后3 天使用免洗皂水清洗頭發。 七拆:傷口管理護士與醫生共同拆線,掌握傷口的愈合情況,同時為患者做好拆線后傷口管理的健康宣教。④建立多學科信息化監測預警分析系統, 由主管護理院長牽頭,醫院信息平臺添加《眾智》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全流程管理系統, 設計并使用神經腫瘤外科醫院感染預警指標,設置預警線,專人實時監測。監測過程發現疑似院內感染后,系統平臺自動警示,定時反饋,組建微信群,方便成員日常溝通、學習與交流,術后傷口護士每天密切監測患者的頭部傷口,進行動態的評估,發現有滲出、紅、腫、熱、痛等情況,立即報告MDT 小組成員,遵醫囑留取化驗,并組織討論,包括神經腫瘤外科醫生、護士、藥事、檢驗即時進行分析,發現存在薄弱環節,及時有效采取應對措施,促進多環節、多部門系統改進。 每月由護士長和醫療組長召集MDT 成員就傷口感染問題進行多學科討論會,由傷口護士匯報疑難典型病例,各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等方法各抒己見, 對現存的不足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完善操作流程及解決對策等。 每季度將例會內容形成書面報告,匯報至分管護理院長,以期由點到面,建立長效機制在全院推廣。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3 評價方法
1.2.3.1 手術部位感染率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 根據2010 年《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6]診斷標準,本研究手術部位感染包括患者術后30 天以內發生的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及器官腔隙感染。 使用公式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手術部位感染發生例數/手術例數×100%,院內發生的感染由感控專職護士從醫院信息系統提取, 出院后發生的傷口感染由感控專職護士在患者術后第30 天通過電話隨訪收集。
1.2.3.2 平均住院日 患者本次手術的住院天數,從醫院信息系統提取。
1.2.3.3 患者滿意度 采用住院患者醫療護理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 對我科住院出院前的患者進行現場問卷調查。 調查由主班獨立開展問卷調查,調查期間無責任護士、護士長或其他人員陪同,問卷發放后當場回收,填寫有缺項如不能復填,則剔除。
1.2.3.4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由王才康等[7]翻譯修訂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共1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4 級評分法,從1 分(完全不正確)~ 4 分(完全正確),總分 10~40 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本研究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8。
1.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以 P<0.05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干預方式患者術后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平均住院日、滿意度、成員自我效能感比較,見表2;實施MDT 前后團隊成員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感染發生率、平均住院日及滿意度比較
表3 MDT 團隊成員自我效能感評分的比較(分, )

表3 MDT 團隊成員自我效能感評分的比較(分, )
組別 n 自我效能感評分 t P對照組 12 24.08±2.81觀察組 12 27.92±2.91-3.284 0.003
3.1 實施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MDT 管理使患者得到更加系統、規范、科學、全面的治療,提高患者滿意度 神經腫瘤外科患者主要以腦脊髓腫瘤為主,急危重癥多、基礎情況差,其手術類型雖以I 類切口為主,但手術時間長、植入物使用率高,加之手術需要去除骨瓣,打開硬膜,切口部位的死腔難以避免,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時間長等,是醫院獲得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多學科團隊是由不同學科的專業人員組成,通過各學科人員的有機結合,將多個學科資源進行整合。相關文獻顯示[8-10],通過MDT 模式降低院內獲得性感染發生率值得推薦。MDT 成員通過檢索、閱讀、分析文獻,在循證基礎上結合多學科團隊實施神經腫瘤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管理,整合了各專科人員的專業優勢, 為患者提供了更系統、科學、全面的治療,患者通過各專科人員提供及時、準確、符合行業規范的指導,幫助專科醫生和護士及時發現患者潛在的風險因素, 積極采取干預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SSI 發生率下降、平均住院日縮短(P<0.001),證實了MDT 在神經腫瘤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管理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整個護理實踐過程和MDT 診療相輔相成, 推動科室護理水平的快速發展,創新性的小切口備皮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患者美觀, 有助于減少由于手術外觀改變帶來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使患者盡量不改變原來的形象,更有利于患者以輕松的心態回歸社會。 同時也有助于醫護關系逐漸向并列—互補模式轉變,住院期間對于非術區頭發, 護士為患者進行床上洗發,女性患者根據患者不同術式設計編辮,通過這樣的護患互動,既有效的暴露手術部位,保證切口周圍的清潔,又傳遞了人文關懷,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P<0.001)。
3.2 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MDT 管理有助于提升醫務人員自我效能感 國際專業學會在相關實踐指南、國家標準中對于重癥、外科腫瘤手術以及慢性病方面均提倡開展多學科協作[11-13]。 MDT 使醫、護及其他專業人員組成了一個治療團隊, 使其溝通與合作更直接、更密切,為成員營造了一個和諧、積極的人文環境; 其次,MDT 是對患者病情進行集體分析、商討、決議的工作模式,使MDT 工作小組成員對各專科的新技術、新動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得到延伸,求知欲得到滿足,自身的業務素質也得到提升,大大提高了MDT 工作小組成員的自我效能感(P<0.001)。
綜上所述, 通過神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多學科管理項目的開展,形成了多學科精準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同質化培訓體系, 制定了一套以循證為基礎的神經腫瘤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管理策略。 同時,作為護理人員,在感染防控困難的神經腫瘤外科手術中嘗試驅動醫、 技專業融合的工作模式,將感染管理由“行政干預”向以“護理為主導”、“防控技術為支持”、“用數據發現問題、改進問題、追蹤效果”的管理模式轉變,進行多部門、多系統驅動聯合,小組成員優勢互補,得到了臨床各級工作人員的高度認可,同時改善了患者結局,提升了患者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