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波
(黑山縣交通局農村公路管理所,遼寧 黑山 121400)
拌和工具以攪拌機為主,在使用前,必須進行試攪拌,確定標定值和效果。完全達到施工要求后,進行正式使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及時調整。使用過程中,15 d校驗一次精準度,保障精準度達到規定要求。根據拌合物的粘聚性、均質性及強度穩定性試拌確定最佳拌合時間。以稀釋溶液為添加形式,加入外加劑,稀釋用水和原液中的水量,計算到拌合水量中。水泥混凝土拌和配比前,要依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本結構設計進行,路面結構設計強度計算如公式(1)
γr(σpr+σtr)≤fr
(1)
式中,γr為可靠度系數;σpr為行車荷載疲勞應力;σtr為溫度梯度疲勞應力;fr為水泥混凝土抗彎強度值。
攤鋪是關鍵,在實施前,保障基層表面的濕潤,但是禁止出現積水。進行入模前,檢驗檢查,達到合格后,正常施工。施工過程中,務必達到不虧料,保障攤鋪的寬度、厚度均勻,攤鋪后,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收面,讓混凝土表面光潔平整,不缺料。對于特殊地段,尤其是收縮縫處,強化處理,保障質量。如果出現意外,造成臨時體質澆筑,需要設置臨時工作縫。
公路工程上的鋼筋應用,堅持以下原則:(1)不沾土;(2)沒有污垢;(3)沒有油脂、油漆等油類污染;(4)鋼筋表面沒有毛刺;(5)最重要的是鋼筋表面沒有松散或者后的鐵銹。這些要求,是為了保障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更加的穩固。鋼筋使用的關鍵,在于橫向伸縮縫以及漲縫的加強,通常做法是設置傳力桿。設置過程中,規則在于與路面中線以及路面表面平行,要求的最大偏差保證在5 mm。為確保質量,必須采取監理工程師認可的支撐裝置,提前裝好,不能影響鋪筑路面。為最大效應發揮傳力桿的作用,傳力桿長度如果小于一半,就在一半的基礎上加上5 cm,同時涂上兩層瀝青乳或者單獨的一層瀝青,內部預留36 mm的空隙,填以砂頭或者泡沫塑料。
水泥混凝土的振搗以振動棒為振搗工具,以車道為坐標面,組成振搗組,原則上,每車道使用2根,橫向振搗。振搗過程中,確保路面板底、內部和邊角處不得欠振或漏振。其中振搗的方式方法為如下要求:(1)不宜過度振搗,以表面無氣泡和泛水為標準,時間控制在30 s以上,使其達到拌合物全部液化振動。(2)振動間距控制在500 mm之間,遇到邊沿區域,距邊不超過200 mm。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在振搗過程中,出現碰撞現象,保護模板、鋼筋、傳力桿和拉桿。(3)對于移動振動板的振搗,重疊控制在100~200 mm,同時保證全面振實提漿,時間控制在15 s以上,震動的測試結果圖1。

圖1 混凝土振動測試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最突出問題,在于會出現斷板問題,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必須要預防出現斷板情況,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鋸縫處理與養護。鋸縫作業時,需要控制的要點如下:深度控住要精確,控制范圍在5~6 cm。養護關鍵的控制要點如下:(1)相等距離設置滴灌技術,配套相應的設施,進行24 h無間斷灑水養護。(2)利用薄膜覆蓋技術,確保水分的保留,避免出現裂縫。
路面施工需要進行前期計算,確保路面質量合格,這里簡單綜述一下交通參數分析。根據《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 D40-2011),高速公路設計使用年限30年,安全等級一級,可得臨界荷位處的車輛輪跡橫向分布系數η=0.2,年增長率Gr=8.3%。
目前公路上行駛的汽車類型有:小客車(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3 500,軸輪數1-1/1-1,Pi(KN)數為11.5、23)、中客車SH130(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700,軸輪數1-1/1-2,Pi(KN)數為16.5、23)、大客車CA50(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750,軸輪數1-1/1-2,Pi(KN)數為28.7、67.2)、小貨車BJ130(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1 600,軸輪數1-1/1-2,Pi(KN)數為13.55、27.2)、中貨車CA50(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820,軸輪數1-1/1-2,Pi(KN)數為68.7/28.2)、中貨車EQ140(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800, 軸輪數1-1/1-2,Pi(KN)數為68.7/28.2)、大貨車JN150(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900,軸輪數1-1/1-2,Pi(KN)數為49/101.6)、特大車日野KB222(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950,軸輪數1-1/1-2,Pi(KN)數為50.2/104.3)、拖掛車五十鈴(車軸為前軸與后軸,交通量85,軸輪數1-1/1-2,Pi(KN)數為60/100)等,根據這些車輛的信息,通過一定的計算方式,可以算出路面承載力,依據承載力,進行相對應的施工,確保路面施工質量的穩定,保障正常運行。具體計算公式如下:累計標準軸次Ne=Ns<(1+gr)t-1>/gr×365=1 106.3。
綜上所述,利用新的技術規范,所進行的公路工程施工,帶來的是質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公路工程。利國利民,千秋工程,我們希望,同建筑的同仁一起,共同探究新的技術,不斷進步,一起推動中國公路質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