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濤,閆向陽,劉玉鳳
(1.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2.煤炭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北京 100013;3煤炭資源高效開采與潔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 100013)
廣西自治區百色某高速公路為整體式路基,原設計為五級挖方邊坡,最大高度55 m。第二級開挖施工防護的過程中,發生滑坡?;挛<案咚俟肥┕ぜ斑\營安全,急需對滑坡進行穩定分析及治理。本文針對現場條件,提出經濟合理的治理方案。
滑坡區屬丘陵地貌,地面高程517~732 m,原始地形坡度約為26°~45°,地表為第四系殘積地層覆蓋,局部地段見基巖出露,地表植被較發育,主要種植松樹等經濟林。
根據勘察成果,滑坡區從地面依次向下主要地層為含礫粉質黏土、碎塊狀強風化粉砂巖、中風化粉砂巖。
根據現場地質調查、鉆探揭露及區域地質資料,滑坡區上部多為第四系坡積層,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中統粉砂巖,巖石風化裂隙有一組較發育,產狀分別138°∠31°,頻數為5~7條/m;裂隙面多有鐵質渲染及泥質充填,部分無充填。巖體結構面發育,平直光滑,局部有泥質充填,結合程度差,巖體呈碎裂狀結構,完整程度屬于較破碎。
本滑坡屬于屬于正在滑動的新生滑坡,滑坡體沿路線長80 m,垂直路線方向約60 m,高43 m,平均厚度約8 m,滑坡面積約3 000 m2,體積約2萬方;后緣高程623 m,距離坡頂省道206約24 m,高差15 m,前緣剪出口位于設計標高位置,距離下方溝谷約200 m,高差74 m。
根據地質調繪、勘探及位移監測,確定了剪入口和剪出口的位置。根據地質鉆探及深孔位移監測確定了滑面的位置。

圖1 開挖后的潛在滑面
根據位移監測結果,對監測點的數據在平面圖展布,滑動方向約27°,與路線走向夾角100°?;麦w以含礫粘質粘土及碎石為主,少量碎塊狀強風化粉砂巖。
該滑坡具有完整的邊界,后緣滑坡壁高差約2 m,前緣鼓起明顯,特征發育較完整,根據該邊坡滑坡的變形破壞現狀,滑坡已經經過了滑動階段,滑面已完全貫通,目前處于停止滑動的階段。受控于其脆弱的坡體地質背景條件,如果未能及時實施有效支擋加固工程措施或進一步擾動,其變形勢必會繼續發展和擴大。
巖體層理產狀45~65°∠32~45°,滑坡段產狀74°∠32°,和邊坡坡向夾角37°,視傾角26.8°,根據赤平投影分析,為順層坡,屬于不利組合,繼續施工下挖,剪出口將相應移至坡腳,誘發更大范圍和更深層的整體式滑動破壞。

圖2 赤平投影分析
巖土強度參數根據反演分析并結合工程地質類比綜合確定。

表1 邊坡穩定性計算反演參數一覽表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D30-2015,邊坡穩定安全系數取值如下表所示:其中正常工況為邊坡處于天然狀態下的工況,非正常工況1為處于暴雨或連續降雨狀態下的工況,非正常工況2為處于地震等荷載作用狀態下的工況。

表2 邊坡穩定安全系數取值
該滑坡治理后穩定安全系數按照正常工況1.25;非正常工況1.15控制。由于地震烈度為7度,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的要求,可不進行抗震驗算。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對目前滑坡剩余下滑力進行計算,其數值如表3。

表3 剩余下滑力
目前剪出口位于右幅路基路面范圍之內,土體完全開挖后,剪出口將移至坡腳,將會誘發深層滑動破壞,深層破壞的方式是順層滑動破壞;土層松散,錨索預應力易損失;距離省道206較近,破壞后果嚴重。因此,必須選用適合的治理方案進行設計。
(1)方案一:圓樁
①支檔:在在第一級頂部平臺位置設置直徑2.5 m圓樁,樁長20~26 m,樁間距4 m,共16根;樁頂設置2根6束預應力錨索,錨索長30 m,錨固段10 m,錨固力750 KN,張拉力600 KN;懸臂段設置樁間板,該位置目前滑面剩余下滑力950 KN,深層滑面剩余下滑力1 600 KN,樁身及擋土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護壁強度等級不低于C20。
②二級路下方設置四排鋼管樁,間距1.5 m。排距0.5 m,共設置四排;樁頂設置2 m高系梁,每隔3 m設置一道預應力錨索,錨索張拉力50 KN。
③抗滑樁裝頂以上修整坡面后按噴錨支護封閉坡面。
④治理之后目前滑面正常工況及非正常工況穩定安全系數為1.32/1.21;潛在滑面正常工況及非正常工況穩定安全系數為1.23/1.15。
⑤造價約683萬。
(2)方案二:方樁
①支檔:在坡腳位置設置2.5×3 m2抗滑樁,樁長20~26 m,樁間距7.5 m,共13根;樁頂設置1根6束預應力錨索,錨索長30 m,錨固段10 m,錨固力750 KN,張拉力400 KN;懸臂段設置樁間板,該位置目前滑面剩余下滑力950 KN,深層滑面剩余下滑力1 600 KN,樁身及擋土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護壁強度等級不低于C20。
②二級路下方設置四排鋼管樁,間距1.5 m。排距0.5 m,共設置四排;樁頂設置2 m高系梁,每隔3 m設置一道預應力錨索。③治理之后目前滑面正常工況及非正常工況穩定安全系數為1.31/1.2;潛在滑面正常工況及非正常工況穩定安全系數為1.228/1.14。
④方案造價約476萬。
(3)方案對比及選取

表4 方案對比表
從經濟、安全、施工工期等方面,對上述兩種方案進行綜合比選后,將方案一做為推薦方案,共設置24根圓樁。
地表排水:邊坡坡頂線外5 m位置設置截水溝,可以按實際地形接順。另外在后緣裂縫外側依據實際地形設置第二道截水溝,所有截水溝應與涵洞、山間沖溝或坡頂急流槽接順;樁頂設置上擋式截水溝,各級平臺截水溝需接順。
地下水排水:在第二、三級坡腳做超長斜式排水孔,平均長度49 m,排水孔間距5 m,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應根據施工揭示地層及含水狀態等實際情況調整孔位、孔數和孔深,以排水孔正常出水率達50%以上為宜,確保平孔排水工程效果。
在邊坡K80+322斷面附近布設深部位移監測斷面1條,共三個點,平均孔深25 m,監測周期為治理期一年,工后兩年;在地表布設地表位移監測點,監測周期為治理期一年,工后兩年;在每根抗滑樁頂部設置位移監測點,對抗滑樁位移進行監測,樁頂錨索設置錨索測力計,監測錨索受力變化情況,壓力傳感器外露測線應注意保護,防止老化;監測周期為治理期一年,工后兩年。
在邊坡各級按設計錨索總孔數的10%隨機抽樣,進行錨下預應力長期監測工作,監測周期為工后2年。
根據不平衡推力法計算得出的滑坡剩余下滑力,研究給出“圓樁”和“方樁”兩種方案,綜合分析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得出“圓樁”方案施工更為安全,可以保證現場順利施工,因此,最終選用“圓樁”方案進行滑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