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莉
(長治市通明公路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000)
山西地區,降水少但是集中,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環境惡化、每年汛期,山西境內水毀災害頻發,僅2018年7月9日~16日,全省干線公路共發生981處水毀,多由于排水設施失效或者排水能力不滿足要求所致,一旦處理不及時,會進一步造成公路、橋隧的水毀,嚴重情況還會阻塞交通。究其原因,一是地區降雨集中,二是黃土地區,黃土在降雨浸濕后出現濕陷性,三是公路建設等級低,排水設施設置不合理,排水功能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改變降雨及大規模換填作業基本無法實現,所以僅能從設計、施工的角度,提高排水設施的可靠性。
本文結合對省內公路排水設施調查,總結歸納公路路基排水設施的常見病害,然后根據調查結果,總結設計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排水設施設計的要點,最后介紹施工階段注意事項,為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參考。
急流槽常設置在縱坡大于10°、水頭差>1.0 m的陡坡,具有坡陡、水流大、沖刷大的特點,對強度要求較高,多采用預制塊或者漿砌片石,并設置凸榫以提高穩定性。根據調查,急流槽多有如下問題:急流槽未砌筑到自然溝渠的溝底,急流槽尾部沖刷嚴重,破壞部位不斷上移;槽身出現滲漏,導致下部黃土濕陷,槽身斷裂;急流槽與路面材料不一致,其水簸箕口處與道路脫開,水滲入路基,造成路基水毀。
截水溝的斷面尺寸基本上能滿足使用需求,其問題與邊溝類似,由于坡體局部小的坍塌,土體進入截水溝,清理不及時,造成截水溝淤堵,水排出不及時,溢出截水溝流向坡面,加劇坡面的沖刷,也存在截水溝的滲漏問題,水滲透進入坡體內部,引發滑坡。
山西地區的涵洞多為管涵、蓋板涵、拱涵、鋼筋混凝土箱涵、鋼波紋管涵等,根據現場調研,涵洞的主要問題是進口出現淤堵、出口存在水毀,汛期雨水夾帶各種雜物匯集在涵洞進口,造成進口淤堵,涵洞的出口多與急流槽連接,由于施工或者設計的原因,出口底部的黃土發生沉陷,另一方面由于崩塌等災害發生,出口處被掩埋,導致出口淤堵。
根據調查,邊溝設計存在如下問題:對邊溝設計不夠重視,設計時對斷面尺寸、形式、材料照搬照用,沒有考慮公路等級、材料供應、地域差異等因素,邊溝的斷面尺寸多依靠經驗確定,沒有經過計算校核,選材時沒有考慮經濟性,同時也存在設計長度過長等問題。
因而在邊坡設計時,應注意如下要點:
(1)挖方段邊溝
該電影產業大數據可視化Hybrid App支持跨平臺,本章對軟件在多個平臺上進行了測試,測試設備是基于Android系統的小米3手機和基于iOS系統的iPhone 7手機,測試真機參數如表1所示。
由于黃土邊坡經常發生小規模的坍塌,當條件允許時,考慮在邊坡與邊溝之間設置碎落臺,避免坍塌土體直接滑入邊溝。
(2)斷面形式
斷面宜選擇矩形或者梯形,梯形邊溝內側的坡度為1∶1.0~1∶1.15,對于挖方邊坡,宜優先考慮矩形斷面,在造價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在邊溝上部加蓋帶孔蓋板,可保證行車安全,提高安全感。
(3)材料
宜采用預制混凝土矩形蓋板邊溝,當造價或者地形受限制時,可采用漿砌片石砌筑,邊溝的出水口是沖刷的重點部位,應重點處理。
近年來由于公路建設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傷,水毀災害頻發,生態型邊溝慢慢發展,逐漸代替傳統圬工邊溝。生態型植草排水邊溝設計時需要確定如下內容:設計流量、縱坡和斷面坡度、溝深、草種選擇、最大徑流流流速、長度、曼寧系數、排水能力、如果匯水面積較大時還應考慮設置滲溝,如圖1所示。并遵循如下原則:邊溝未形成使用功能前不能發生沖刷,設計標準要與公路等級匹配,需要結合地表自然水系綜合設計。

圖1 生態型邊溝(帶盲溝)
一般情況下,需要滿足如下要求:溝底縱坡控制在0.3%~2%以內,縱坡超過2%時則需要考慮其他形式邊溝;生態邊溝的深度宜為0.35 m或者0.3 m,深度過大需要考慮防沖刷措施;為確保公路路基的安全,高路堤段溝底距離路面應>1.6 m,低路堤段溝中心線應距離路基坡腳2 m以外。
根據調查發現,急流槽在設計時多借鑒鐵路經驗和規范,對于公路而言,設計流量偏大,另一方面對于漿砌片石的槽底摩擦系數很難達到其要求的0.04和0.045,多數在0.025左右;急流槽間距設置不合理,不能以急流槽的數量來評價設計是否合理。
(1)積極推廣管式急流槽
傳統的漿砌片石急流槽在黃土地區,一般是邊修邊壞,給養護帶來很大的困難。近年來,推廣使用PVC-U雙壁波紋管,可以很好解決傳統急流槽的問題,其輕質高強、環剛度大、與土體咬合緊密、耐久性好,養護簡單,據調查,使用兩年的PVC-U雙壁波紋管的急流槽,僅需要輕度養護,排水效果好。
(2)急流槽與路面接縫處理
由于急流槽和路面材料不一樣,在其連接部位宜出現裂縫,傳統修復多采用水泥砂漿灌封的剛性修復法,然而修復后還會開裂,然后重復灌漿,而借鑒建筑工程中變形縫的處理方式,在水簸箕口和路面連接部位采用防水卷材進行嵌縫,具體做法是將卷材裁剪成長條嵌入縫隙,然后用乳化瀝青粘貼縫隙,實現柔性連接,根據調查,采用柔性方式的接口,使用三四年后依然無滲漏開裂問題。
(3)急流槽出入口與主槽連接
在出入口與主槽之間設置過渡段進行連接,由于急流槽水流能力較大,因而需要在過渡段設置消能設施,比如設置消力坎、消力池、跌水等,另外還可以將槽身加糙,設置凸起等消耗能量。
截水溝斷面宜為梯形,溝底寬度不宜小于0.5 m,溝深應根據設計流量確定,但是應≥0.5 m,溝內邊坡坡度應在1∶1.0~1∶1.5,條件允許可以采用現澆混凝土,如果無澆筑條件可以采用C20預制混凝土砌塊,石料充足地區也可采用漿砌片石砌筑,截水溝的出水口是沖刷嚴重的部位,應重點處理;截水溝的溝底縱坡應>0.3%,長度在200~500 m。
根據涵洞存在的問題,在設計時應注意一下要點:
(1)在涵洞的進口處設置消力池等,對水流能量進行消耗,減緩流速,消力池還可以起到沉淀池的作用,將雜物沉淀在池底,防止堵塞進口;
(2)出口位置多與急流槽連接,在該部位應設置消力池、跌水等進行耗能,避免較大的沖刷力破壞路基。路基邊坡較陡時可選擇設置跌水,當落差較大時可以設計跌坎進行耗能,必要時可設置多級跌坎。
(1)施工前應對設計圖紙進行會審,校核排水設施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做到因地制宜,對不合理之處應提出修改意見,與設計一道,力求形成完善合理的路基排水系統,并且與當地自然水系合理連接。
(2)公路工程施工驗收時,相關規范對排水設施提出實測指標和目測鑒定的指標,但是排水設施并不是公路驗收的主要驗收內容,本文建議,對于黃土地區的公路工程竣工驗收時,應將排水設施作為主控指標。
本文結合對省內公路排水設施調查,總結歸納公路路基排水設施的常見病害,然后介紹排水設施設計和施工的要點,主要結論如下:
(1)設計時應積極使用新材料、新工藝,比如PVC-U截水溝、生態型植草邊溝,設計時對于節點、過渡段應重點設計;
(2)路基施工前應對設計圖紙進行會審,完善優化排水系統,施工時應重點關注節點部位的施工,比如勾縫、接縫等部位,黃土地區竣工驗收時建議將排水設施驗收作為主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