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紫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市政道路設計與工程質量之間存在重要聯系,其對工程施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市政道路建設設計中,設計重點之一就是平縱橫設計,也就是公路路線設計。在進行公路路線設計的過程中,必須以路線的基本走向和技術標準為依據,并且與當地的地形等條件進行結合,選擇最為合理的公路路線。因此,在進行城市市政道路的設計時,需要考慮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設計策略,這樣可以提高市政道路的設計質量與通行能力。
隨著市政道路工程建設的飛速發展,市政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所以,市政道路的設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際工程,淺析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平縱橫主要節點設計思路及經驗總結,并為市政道路設計提供了一定指導意義。
沈海復線柘榮互通口至城關連接線道路工程位于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該連接線道路工程是柘榮縣城區規劃道路網中的一條南北向城市主干道,也是規劃城區道路網骨架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修建范圍南起沈海高速公路復線柘榮互通收費站,路線向北行進至規劃富溪路(現狀961縣道)后,沿規劃赤嶺路前進至前山大道(環城路),轉向西終于文昌南路。分別與規劃富溪路、東源大道、西宅路、廣福路、明珠路、前山大道、文昌南路相交。路線全長約1.887 km,道路紅線寬度為起點-規劃富溪路24 m;規劃富溪路-終點32 m。道路建設標準為城市主干道,設計車速40 km/ h。路面結構推薦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
沈海高速復線至柘榮城關連接線道路工程沿線范圍現狀為村鎮用地、農用地,以及山地河灘為主,少量居民房屋。沿線主要控制因素有:(1)沈海高速公路柘榮互通口;(2)規劃富溪路(現狀961縣道);(3)業主提供的紅線用地圖(根據業主要求部門建筑物無法遷移,如連氏祠堂等);(4)待建環城路。
沈海高速復線至柘榮城關連接線道路工程沿線范圍現狀為村鎮用地和農用地。為了盡量減少占用村鎮用地和農用地,擬定了兩條道路平面線路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平面線路
為減少拆遷沿線建筑物及對連氏祠堂的保護(比選方案見表1),且在盡量滿足業主提供紅線用地范圍內定線,道路平面線路采用“設計中心線方案”。

表1 平面線路方案
本道路工程平面線路設計過程中的設計要點。
(1)平面線型設計過程中應考慮滿足交通功能,保證主流交通的快速、連續、安全、順適。
(2)與用地規劃、交通發展規劃相協調,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布局,保持與規劃路線基本一致。
(3)線形指標必須滿足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的規定和要求。
(4)路線布設遵循盡可能減少拆遷和占用土地原則,減輕協調難度,節省投資,以利于項目順利實施。
(5)落實調查文物古跡,避免廟宇及古樹名木。
沈海高速復線至柘榮城關連接線道路工程沿線穿越現狀農田、山丘、居民居住地、山川河流等。沿線主要控制因素有:(1)沈海高速柘榮互通口AK0+000標高654.987;(2)現狀富源路標高648.8;(3)規劃富源路標高647.48;(4)現狀961縣道標高651.1;(5)連氏祠堂標高660.72;(6)待建環城路標高651.07。
設計過程中根據已收集相關資料及控制性標高進行縱斷面設計方案比選,見表2。

表2 縱斷面設計方案
結合項目特性,從道路上跨規劃富源路凈高控制要求、縱坡是否與互通收費站廣場平滑過渡銜接、橋涵設置方案、橋涵工程造價等方面。以及綜合考慮項目區域位置、近遠期周邊地塊開發利用情況。經比選本次設計采用“推薦縱斷面方案”。推薦縱斷面方案的道路全線共設變坡點9個,最大縱坡2.5%,最小縱坡0.337%,豎曲線最小半徑凸型為1 300 m,凹型為1 150 m,滿足城市道路規范要求,道路縱斷面如圖2所示。

圖2 道路縱斷面
本道路工程縱斷面設計過程中的設計要點。
(1)道路豎向設計過程中必須滿足相關的技術標準、規范的規定和要求。
(2)道路豎向設計過程中應根據道路等級、綜合交通安全、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等因素確定設計縱坡及設計高程。
(3)充分結合現狀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填挖量;并應適應沿線臨街建筑物的里面標高,確保沿線范圍地面水的排除。
(4)滿足規劃用地對交通、景觀和市政管網的需求。
(5)充分考慮沿線防洪排澇、現狀道路和重要地物的控制性標高。
根據沈海高速復線至柘榮城關連接線道路工程規劃性質和功能定位,以及實際使用需要。工程起點~規劃富溪路路基寬度為24 m。規劃富溪路~終點路基寬度為32 m。
根據交通量預測,道路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標準進行建設滿足遠期交通量需求,鑒于起點~規劃富溪路為順接高速公路互通收費站,沿線無建構筑物及其他出入口,且地勢較高。因此起點~規劃富溪路采用24 m標準斷面進行建設滿足施工功能,且可以節省工程造價。橫斷面組成為:0.75 m(防撞護欄)+2.5 m(硬路肩)+7.5 m(機動車道)+2.5 m(中央分隔帶)+7.5 m(機動車道)+2.5 m(硬路肩)+0.75 m(防撞護欄)=24 m,橫斷面布置見圖3所示。

圖3 起點~規劃富溪路橫斷面

圖4 規劃富溪路~終點道路橫斷面(兩幅路布置形式)
規劃富溪路~終點路基寬度為32 m道路,比選雙幅路、三幅路兩種布置形式,見圖4、圖5。考慮與柘榮互通口收費站順接,且沿線周邊土地正在開發利用,沿線交通量較大、行駛重車較多,采用“三幅路布置形式”即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相對分離的斷面形式,安全性較好。具體橫斷面設計如下:擬定斷面組成為:0.75 m(防撞護欄)+2.5 m(硬路肩)+7.5 m(機動車道)+2.5 m(中央分隔帶)+7.5 m(機動車道)+2.5 m(硬路肩)+0.75 m(防撞護欄)=24 m,橫斷面布置見圖5所示。

圖5 規劃富溪路~終點道路橫斷面(三幅路布置形式)
本道路工程橫斷面設計過程中的設計要點。
(1)橫斷面形式應滿足現行道路設計規范要求。
(2)橫斷面設計應根據道路規劃紅線寬度進行設計,并結合道路等級、控制要素等進行合理布設。
(3)根據交通分析及預測結果,合理確定道路等級及功能定位,合理確定需要設置車道數及車道寬度。
(4)充分理解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等不同交通系統對道路橫斷面的需求,在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設置道路標準橫斷面。
(5)結合道路工程建設條件、周邊地塊規劃、管線敷設和景觀要求等因素,考慮各種約束條件的平衡,因地制宜地確定最終橫斷面形式。使給水、雨水、污水、電力、電信、煤氣、路燈、交通設施等各種管線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且方便安裝、維護。
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對市政道路設計過程中平縱橫主要節點進行了一定的探析,從整體情況上看,市政道路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設計工作,涉及并影響道路設計的因素有很多。在今后設計過程中,通過不斷總結不同設計項目存在主要控制因素及節點要求,能為今后市政道路設計的進步帶來很大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做好市政道路平縱橫的良好設計,有利于加快市政道路設計精細化、標準化的進程,對地區的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