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巴爾》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邱新霞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哈薩克民間敘事詩是哈薩克族一種古老的民間長篇說唱形式,《康巴爾》是其中的經典。本文所使用的哈薩克語文本出自哈布丁·吾拉贊拜所整理的《哈薩克敘事長詩選》第二卷,全詩共計1850行,為韻文體敘事長詩,在選文中很具代表性。本文擬對《康巴爾》的原文和漢譯本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哈薩克民間敘事長詩漢譯的量化。
人類的語言首先訴諸聽覺,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色,音系上的標記可以構成語言獨特的風格美。例如,漢語有聲調系統和平仄分類,但沒有明顯確切的重音,而哈薩克語沒有聲調,沒有平仄之分,但有重音和輕音之分。
在音系層面有差異的兩種語言如何在各自詩歌中表現出自己的語言美?楊德豫認為:“英語格律詩的形式,包括體裁、結構(分節、分行的格式,節數與行數等)、節奏和用韻(或不用韻)這4個方面。”[1]哈薩克民間敘事詩大多數是韻文體,也有部分作品是韻文和散文相結合,但其中的散文大多只是為了情節的轉呈或背景的交代,相對于其中的韻文比重較小。本文所討論的哈薩克民間敘事詩主要針對其中的韻文體以及韻散結合體中的韻文部分。這些民間敘事詩中的韻文在形式上有一定要求,音韻上有一定規律,屬于格律詩的一種。由于格律詩在音系層面主要表現為節奏和用韻,節奏主要體現在音節、音步上。因此,可以從音節、音步、用韻等方面來分析。
音節是語音的最小結構單位,是說話的發音單位,也是聽覺單位。它由音素構成,一個音節可以是一個音素,也可以是幾個音素。[2]漢語中,一般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每個音節又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在哈薩克語中,一個元音音素可構成一個音節,一個元音音素和一個或幾個輔音音素結合也可以構成一個音節,具體音節組合形式為:A、AB、BA、BAB、ABB、BABB(A指元音,B指輔音)。
關于音步,《大百科全書》定義為:“長元音音節與短元音音節組合成節奏單元,相同節奏單元重復一定次數,或若干不同節奏單元按一定方式相續,組成詩行。這種節奏式的節奏單元稱為音步。”[3]以英語為例,音步在英語詩歌中通常由兩個或三個音節組成,一個重讀音節加一個輕讀音節可以構成一個音步,一個輕讀音節加一個重讀音節也可以構成一個音步,輕重音節在詩行中有規律地交替循環,就構成了詩歌的格律和節奏。音步的劃分只是根據輕重音節,與語義無關。“在哈薩克語多音節詞中,音節之間也有輕音和重音之分,一般說來,詞的最后一個音節的元音要重讀;詞發生形態變化后,原來的重音就移到后面的附加成分的元音上,哈薩克語中大多數附加成分都帶有重音,不帶重音的附加成分有:謂語性人稱附加成分、構成動詞命令式的附加成分等。另外,輔助名詞、后置詞、語氣詞一般不帶重音。”[4]例如quln-taj(幼馬的泛稱),qunandaj(像兩到三歲間的公畜一樣),這兩個詞重音就不一樣:quln-tj,qunndaj。這樣輕重音交替也會形成節奏感。如果是句子,會有實詞重讀,虛詞不重讀;新信息詞語重讀;有定受事賓語要重讀等規則,因此句子也會出現節奏感。
哈薩克民間詩歌押韻方式有很多。例如,喀拉約令(qara ?le)是最基本的押韻方式,即1、2、4行押韻,第3行不押韻;隔行韻(ajqas ujqas),即雙數行末尾押韻,單數行不押韻;交叉韻(?als ujqas),即單數行押一個韻,雙數行押另一個韻腳;雙生韻(eiz ujqas),即每兩行押一個韻腳;連貫韻(?ubrtpalujqas),即整個詩段里,除了個別詩行外,各行基本押一個韻;混合韻(aralas ujqas),即在一個詩段里同時采用兩種以上的韻;自由韻(erkin ujqas),即用韻自由、不拘一格的押韻。《康巴爾》中使用最多的是混合韻。
在哈薩克敘事詩中,一個自然行就是一個詩行,幾個表達完整詩意的詩行聚在一起就是詩段。也就是說,詩段的劃分標準主要是根據是否表達一個完整的詩意片段來決定的。[5]一般最短的詩段只有兩行,長的詩段詩行數量則沒有限制,如《康巴爾》第一個詩段就由129個詩行組成。詩歌中詩段由詩行構成,詩行由一定數量的音節構成,音節又按照一定形式組成音步。在哈薩克民間敘事詩中,有一部分叫“吉爾”(dr),英雄敘事詩和婚姻愛情敘事詩都屬于“吉爾”,《康巴爾》也是其中之一。“吉爾的每個詩行由7~8個音節構成,且詩行自由組織在一起,沒有數量限制。七音節詩行是‘四三’式音步,八音節詩行是‘三二三’式音步。”[6]
例1:
我們分析一下例1的音節、音步、韻律情況(△代表一個音節,‖代表兩個音步的分界線,()里為所壓韻腳):
△△△△‖△△△,
△△△‖△△‖△△△.(-ride)
△△△‖△△‖△△△
△△△‖△△‖△△△.(-ride)
△△△△‖△△△
△△△△‖△△△,
△△△△‖△△△:(-ride)
分析可知,上文詩行由7~8個音節組成,七音節的詩行音步為“四三音節”式,八音節的詩行音步為“三二三音節”式,詩句押“-ride”隔行不完全韻,即aAbAcA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為使各行音節數符合敘事詩要求,本來倒數第二、三詩行應為一個完整詩行,但在實際文本中將其分成了兩個詩行。
例2:
再來看看例2的音節停頓方式:
△△△△‖△△△,(-taj)
△△△△‖△△△,(-taj)
△△△△‖△△△,(-dej)
△△△‖△△‖△△△
例2的詩行依舊由7~8個音節組成,七音節的詩行音步為“四三音節”式,八音節的詩行音步為“三二三音節”式,詩行押“ABABAB”式的不完全韻。例2中,最后兩個詩行其實是一行,中間無標點,但為了保證敘事詩每行7~8個音節數,所以分成兩個詩行。例2的第一詩行“mojnaltn tajahtaj”和第四詩行“t?keren kese tuja”,很多人會覺得它不屬于“四三音節”式音步,認為第一詩行應該為“二五音節”式音步。從漢語思維來說,mojn(你的脖子)和altn(金色)tajahtaj(手杖)之間有一個停頓;第四詩行應該為“五三音節式”。另外,從漢語的角度來說,t?keren(翻過來的)kese(大瓷碗)和tuja(你的蹄子)之間應該有停頓,但音步的劃分與語義無關,對于詩行中有7~8個音節的“吉爾”來說,并沒有這樣的音節停頓方式。對于七音節的詩行,只有“四三音節”式音步,而對于八音節詩行,有“三二三音節”式音步,在現代哈薩克詩歌中也有“四四音節”式音步。
例3:
與例2不同,例3中的音節數已經發生變化。這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敘事詩在發展中也融入了新的詩歌形式,由單純的7~8個音節發展為11個音節。十一音節詩歌的停頓一般有三四四音節式、四三四音節式、四四三音節式。[8]
下面來看看例3的格律:
△△△‖△△△△‖△△△△,(-?zi)
△△△‖△△△△‖△△△△。(-?zi)
△△△‖△△△△‖△△△△,
△△△‖△△△△‖△△△△。(-?zi)
例3的韻律形式為AABA式,每行有11個音節,按照“三四四音節”式停頓,第一、二、四詩行押“-?zi”的韻腳。
以上是對哈薩克民間敘事詩《康巴爾》原文格律韻式的分析,只有明晰原文的韻律特點,才能清楚地將這些特點在漢譯作品中呈現出來。
在分析《康巴爾》漢譯本前,需要先了解一下“頓”的概念。由“音步”概念可知,音步更強調輕重音,漢語有聲調系統,有平仄之分,但并沒有明顯確切的重音,因此這一概念并不太適用于漢語。學者們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符合漢語風格的新概念“頓”(“音頓”)。張成智認為:“‘頓’是現代格律詩的節奏單元,它通常是能獨立表達意義的字、詞或詞組,一般有二字頓和三字頓,一字頓和四字頓較為少見。‘以頓代步’是說用漢語詩歌的節奏單位‘頓’來代替西方格律詩中的節奏單元‘音步’,從而表現原詩的節奏,達到用現代格律詩翻譯西方格律詩的目的。”[9]孫大雨、何其芳、卞之琳等也都很推崇“以頓代步”理論。
運用這一理論時,還應注意活泛。江楓認為:“就英詩漢譯而論,只要不過分拘泥,在原則上我支持用漢語中以語義為核心的自然音組‘頓’去頂替英詩中二至三個輕重音節構成的‘音步’,以形成節奏……。”[10]例2中提到一些人認為“mojnaltn tajahtaj”應該是“二五音節式”,而“t?keren kese tuja”應該是“五三音節式”。因為這樣劃分,意義上才能說得通。但是問題在于吉爾中沒有這樣的音節停頓方式。對于這一問題,朱光潛認為:“舊詩的‘頓’是一個固定的空架子,可以套到任何詩上,音的頓不必是義的‘頓’。”[11]后來,也有學者提出:“與英語格律詩相比,新詩的頓與英詩的音步都是詩行節奏的基本單位,但是二者意義容量不同:新詩的頓是自然的語音單位又是自然的意義單位,每一頓都有基本的意義;而英詩的音步劃分只根據輕重音節,一個音步可以沒有意義。”[12]這一理論對于哈薩克敘事詩的翻譯也具有指導意義。
那么,怎么評價一個作品翻譯得好不好?筆者認為必須要有一個量化標準。黃杲炘對英語格律詩漢譯標準的量化提出過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一首普通的英語格律詩,最重要的幾項格律因素依次為:分行情況、各詩行的音步數、各詩行的音節數和韻式。同時還對這些格律因素劃分了檔次,具體如下:
“對于譯詩分行情況的三個檔次是:A=同原作分行情況一致;B=也分行,但行數與原作的不同;C=不分行。
“對譯詩詩行頓數的三個檔次是:1=頓數與原作的音步數一致;2=頓數與原作的音步數不同,但有對應關系;3=頓數與原作的音步數無關。
“對譯詩詩行字數的三個檔次是:1=字數與原作的音節數一致;2=字數與原作的音節數不同,但有對應關系或另有規律;3=字數與原作的音節數無關也無規律。
“對譯詩韻式的三個檔次是:1=與原作的韻式一致;2=有一定的韻式,但與原作的不同;3=押韻比較隨便或不押韻。”[13]
上述標準是黃杲炘針對英語格律詩提出的,筆者認為它同樣也適用于哈薩克民間敘事詩的漢譯。英語格律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十四行詩、五行打油詩、四行詩。它們在分行、詩行音步數、詩行音節數和韻式等方面各具特色。例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每首詩均由三個四行節和一個雙行節組成,每一行節又包含五個輕重音節組合,尾韻格式為ABAB、CDCD、EFEF、GG。《康巴爾》雖然在每一詩段所包含的詩行數量方面沒有要求,但在其他方面和英語格律詩都具有相似性,這一點通過對上面的例句分析也能得到印證。因此,從這一角度對哈薩克民間敘事詩漢譯進行考量具有可行性。
例4:
譯文:
納孜木已經是十八歲的姑娘,
納孜木已經亭亭玉立楚楚動人,
頭戴水貂皮帽黑亮閃耀,
配著她皓月一般的容貌。
貴族和窮人個個都在盤算——
如果她能成為嬌妻該有多好。[14]4
原文的韻律如下:
△△△‖△△‖△△△,
△△△△‖△△△,
△△△‖△△‖△△△,
我們用黃杲炘的理論來分析一下例4的譯文。
首先,從譯詩分行情況來看,這一詩段應屬于A等級,譯作分了行,并且行數也與原作一致。雖然前兩行的語義同原文發生顛倒,但也是出于漢語思維邏輯的考慮。其次,從譯詩詩行字數來看,譯詩屬于第3等級,即字數與原作的音節數無關,并且也無規律。再次,從譯詩詩行頓數來看,譯詩可以歸為第3等級,即頓數與原作的音步數無對應關系。最后,從譯詩韻式來看,譯詩屬于第3等級,詩行并沒有押韻。
綜上所述,例4的詩段總體評價為A333。筆者試著按照上述量化標準進行翻譯,拙譯如下:
納澤木‖屈指‖一十八,
似仙女‖下凡‖眾人夸。(-a)
頭上戴著‖海獺帽,
帽冠上‖鑲著‖鉆石花。(-a)
貧與富‖見她‖皆淪陷,
夢想著‖佳人‖娶回家。(-a)
通過翻譯,發現譯文在分行、字數、頓數、韻式等方面更接近哈薩克語敘事詩原文。
例5:
“sur byrkittej‖tyjilip,
qajda du?pan‖k?rinse
譯文:
這時,哈姆巴爾對汗王說:
你捋著一撮山羊胡子,
猶如沙狐一樣縮頭縮腦;
哪兒發生糾紛,
哪兒就看得見你的身影。
有本事你就單槍匹馬一個人來,
別麻煩手下的小卒子。
我會殺掉你這個狡猾的家伙,
我會統治你廣袤的地盤![14]55
原文的韻律如下:
△△△△‖△△△:
△△△△‖△△△,
△△△△‖△△△
△△△△‖△△△,
△△△△‖△△△,
現在,再用黃杲炘的理論來分析例5的譯文。
首先,從譯詩分行情況來看,這一詩段應屬于A等級,譯作分了行,并且行數也與原作一致。第二、三詩行位置發生了顛倒,但同樣是出于語義邏輯的考慮。其次,從譯詩詩行字數來看,譯詩屬于第3等級,即字數與原作的音節數無關,并且也無規律。在表達的簡潔性上欠缺。再次,從譯詩詩行頓數來看,譯詩可以歸為第2等級,即頓數與原作的音步數有對應關系,并且有些詩行的頓數與原作音步數相同。如最后兩個詩行的頓數就與原作音步數一致。最后,從譯詩韻式來看,譯詩屬于第3等級,因為詩行并沒有押韻。
綜上所述,例5詩段總體評價為A323,這說明詩句在翻譯時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筆者也試著對該詩段進行了翻譯:
康巴爾郎‖對汗說:
你似灰鷹‖天空旋,
捻著胡須‖暗盤算,(-an)
無論何時‖見敵人,
小鼠般‖急忙‖往后竄。(-an)
你若英雄‖來單戰,
祭日時‖才能‖被高看。(-an)
你這奸人‖我先殺,
再來統治‖你河山。”(-an)
可以看出,譯文可在頓數、字數、押韻等方面更接近原文。“qorlama ana qrqd”原意為“你的四十日祭才不會被人看不起”,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又考慮到韻律詩字數要求,在不影響整體意思的情況下采取了放棄部分信息表述的策略。
許淵沖認為:“‘似’是譯文的必需條件,最低要求,一般說來,不似就不稱其為翻譯。‘美’是譯詩的充分條件,最高要求,一般來說,越能傳達原詩‘三美’的譯文最好。”[15]如果連最基本的“似”都很難做到,那么“美”也只是毫無依據的評價。因此,需要對格律詩的翻譯有一個量化標準。只有在“量”上達標,才能做到“似”,進而達到“美”。
閱讀哈薩克民間敘事詩漢譯作品時,發現其中很少有韻文體,這引起了筆者的深思:哈薩克民間敘事詩到底是怎樣的作品,究竟應該如何去翻譯?本文從音節、音步、用韻方面對哈薩克民間敘事詩《康巴爾》進行了分析,發現韻文體長詩在音節、音步、押韻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而后又通過對其漢譯進行評析,本文提出哈薩克語民間敘事詩的漢譯標準應該在分行情況、詩行音步數、詩行音節數以及韻式等方面有所量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原文和譯文的“似”,才能使敘事詩的漢譯有別于其他文體。
注 釋:
① 例句中加粗字段,均為押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