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孟 鄭彬 王品 馬鑫悅
摘 要:高度老齡化以及不斷增加的失能失智人口數量,提高了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基于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現狀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發展模式、長期護理服務方式以及保險供給主體等角度提出對策。
關鍵詞:老齡化;護理模式;多元化供給
中圖分類號:F8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0-0081-01
一、長期護理保險需求
1.長期護理需求。一是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的問題,近20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2%,到了2017年,這一比例迅速攀升到了17.33%。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001—2020年是我國快速老齡化階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人,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 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二是失能、半失能人口持續增加。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對長期護理的需求也持續增加。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60歲以上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91.1%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8.9%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其中女性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10.2%)高于男性老年人(7.7%)。按照調查比例,全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超過2 000萬人。然而,2015年第四次全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的統計調查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為4 063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8.3%,短短11年時間生活不能自理人數增加了1倍。按照國際標準每3個失能老人配備1名護理員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 300多萬護理員,目前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2.長期護理保險缺失。不斷加深的老齡化程度促使整個社會加大了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盡管我國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醫療制度的全面覆蓋,但是只保障住院期間的短期護理費用,長期護理費用并沒有相應的保障。目前我國養老方式主要包括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其中90%老人是居家養老,由家庭成員提供護理。然而日趨小型化的家庭結構已經使家庭成員護理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社會急需長期護理保險提供保障。
二、長期護理保險供給現狀
1.供給概況。我國長期護理保險起步較晚,2013年9月國務院提出要積極開發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2016年6月人社部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上海、重慶、青島等15個城市成為首批試點。目前,我國20多家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約70款長期護理保險產品,這些保險產品中個險占比接近90%,給付方式上以現金給付為主,保險產品費率較高。
2.試點模式。首先,青島模式。早在2012年青島就提出籌建長期醫療護理保險的方案,率先試行城鎮職工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2015年1月農村老年人也納入到保險覆蓋范圍。青島市長護保險參保人根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的評分情況,視需要申請護理保險待遇,并根據參保人的不同護理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護理保險服務,2018年開始正式實施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內容包括維持性治療、長期護理、精神慰藉等。其次,上海模式。上海統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現新農合與居民醫保制度并軌,在此基礎上建立長期護理體系,服務包括協助進食、進水等基本生活照料,以及鼻飼、導尿等常用臨床護理,共計40多項服務項目。上海的長期護理保險是結合參保人員身體條件,經過護理需求評估后,以評估結果為條件決定能否獲得服務以及服務類型,是一種全新的、更為合理的長期護理資源分配方式。
三、長期護理保險存在的問題
1.供需矛盾突出。從上述對長期護理保險的供需現狀可以看出,人口高度老齡化、失能失智人口數量增大,促使整個社會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極大增加。但目前市場上的商業保險險種繳費期長、費率高、保費負擔重,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社會性的長期護理保險還處于試點階段,尚未大幅度覆蓋老年人群,探索適合現階段發展的長期護理保險迫在眉睫。
2.給付方式單一。目前的長期護理保險給付方式是現金給付,無法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許多發達國家實行現金給付與實物給付相結合的方式,我國可考慮由保險公司與護理機構共同合作,逐步推進現金給付與護理服務相結合的給付模式,滿足不同護理需要的多層次需求。
3.服務輸送渠道狹窄。我國大力倡導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因此長期護理服務也應當重視居家護理和社區護理的基礎性作用,但目前長期護理服務項目過度注重機構醫療護理和醫院專護的發展,導致原本緊張的醫療資源更顯不足,也浪費了社區服務、志愿者服務等社會資源。
四、應對措施
1.商業型與社會型相結合擴大保險覆蓋面。各國在發展長期護理保險過程中都充分考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結合商業護理保險和社會護理保險最大程度地覆蓋保障人群。美國對商業化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其發展,同時讓有經濟實力的人群自行負擔長期護理費用,從而減輕政府負擔;德國和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保費收取上針對不同收入水平采取差異化方案,對高收入群體采取高費率水平以引導他們參加商業性保險,對低收入群體實施保費補貼以提高保障水平,盡可能擴大保險覆蓋面,實現社會公平。
2.多樣化服務方式滿足不同等級需求。長期護理保險開設社區護理、志愿者服務等方式,改變傳統上單純依靠家庭或醫療機構的護理,被保險人繳納較少的保費就有可能得到較為專業的社區護理或機構護理。如果被保險人選擇家庭護理,保險人可以給予其家庭成員一定的報酬,既可滿足部分老年人習慣于家庭護理的需求,也能增加長期護理服務供給主體,緩解供給不足的局面。
3.多元化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人口老齡化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長期護理保險的主體和內容在各國的發展體現出不同的傾向,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在統一規劃和協調的前提下鼓勵長期護理保險供給主體多元化發展,有利于他們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提供優質福利。例如,日本是個比較強調家庭責任的國家,在長期護理保險服務形式上傾向于居家護理,而美國則強調機構護理。因此,我國也應結合現階段國情,構建家庭、社區、機構共同協作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緩解護理資源不足的現狀,同時也可避免由于護理費用過度擴張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
收稿日期:2019-10-28
基金項目: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訓練項目(201810143008)
作者簡介:潘金孟(1997-),女,遼寧大連人,學生,從事保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