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琪 楊艷 張莉
摘要:家園共育理念要求家庭和幼兒園互利合作、共同促進教育的發展。然而,由于家園互動機制不健全、家長教育急功近利、家園地位不平等,出現了家園合作空洞化。為此,家長要積極踐行與傳播幼教新識,與幼兒園建立合作的關系,積極參與評價幼教課程。
關鍵詞:家園共育;困境與路徑;探索;理念
家庭在幼教中有很大意義。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綱要》和《指南》)中,明確了家庭對學前教育的意義及幼兒園的責任,也使家長參與幼兒園建設的積極意義被重新認知。然而,《綱要》和《指南》中的理念如何落實?家園雙方在合作中應該扮演何種角色?這些家園共育的困境與路徑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家長一般指家庭中的父母或祖輩,他們在家庭中承擔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撫養職責。
一、家園共育理念的內涵
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幼兒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步教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是孩子一生的重點,家長和幼兒園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家庭抑或是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工作,家園共育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對家長與教師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需要配合學校的有關工作;學校也應該從整體來考慮問題,和家長多多的交流與溝通,從家長方面多多的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幼兒園盡最大的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給幼兒提供良好的教學氛圍、豐富教學資源、創建最好的教學環境,讓幼兒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加強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學習,發現幼兒的優勢與不足,讓幼兒的長處能夠更好地發展,讓幼兒的不足之處得以彌補,家長和幼兒園教師都應該對幼兒進行最好的引導,進行各個方面全方位的培養,為幼兒日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角色與地位:家長是有待發掘的教育資源
家長指的就是有子女的社會成員以及承擔未成年撫養教育職責的家庭成員的角色,在社會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都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培養,因此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在社會的發展中需要給社會培養更有優秀的人才,反映和規定了社會對家長本人的期待和要求。2004年重新修訂了《家長教育行為規范》,規范中指出,家長的角色和職責需要有所確定,同時家庭環境也需要創造,家長需要與社會、學校之間相互配合,保持三方教育的一致性。由此可以看出,家長的角色與職責已經不僅僅是在家庭這一個區域內,在社會中承擔的責任也逐漸地顯現出來,這里面比較明顯的角色就是社會資源的擁有者和提供者。由于家長擁有不同的身份、職業、對社會的閱歷也有所不同,在參與課程建設時就能夠提供不同的意見,這對于幼兒園課程的創建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家長還了解幼兒的具體習慣和情況,對于課程的建設能夠提出最好的意見,適應于幼兒的教育;此外,幼兒園也應該配合家長,讓家長能夠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及作用,在幼兒的教育中能夠提供更好的幫助,使家長能夠感受到一定的參與性,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與義務,進而提高參與學前教育的積極性,推進家園教育的有效開展與實施,讓幼兒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推動幼兒日后更好地發展。
三、困厄與隱憂
(一)心理疏遠——家園主體地位不平等
在家園共育中,家長和教師雙方具有同等的教育權。事實上,家園互動的教育常常出現困境與路徑。在家園共育中,家長往往處在弱勢一方。教師很容易成為施令者,強制家長無條件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很少考慮家長的想法,而使家長處于被支配者的地位。替代父母教育幼兒,教師承擔的責任是一種教育權的部分讓步,而不是全部轉讓,教師應該協助家長完成學前教育。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教師要求家長攜帶一些舊材料來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可是并沒有告知家長活動的目標和要求,使他們僅僅成為旁觀者。
(二)流于膚表——家園互動機制不健全
家園互動具有雙向建設的意義,家長要積極參與豐富幼教課程、挖掘家庭資源的教育價值的探索,而不局限于主體雙方特定的時間與地域交流。在家園互動中,如果家長的幼教知識匱乏,那么在家庭教育培訓的初始階段是非常被動和受約束的,此時的主導權在幼兒園。在這種情形下,要提高家長的幼教知識水平和活動的積極性,要增加加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和針對性。然而,現實情況是,家長對于幼兒園的活動的目標和意義茫然無知,只是機械配合;家庭教育指導中,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太少,家長沒有將知識與理念內化吸收,家園互動收效甚微。
(三)認知錯位——家長的教育目的功利化
在家園共育中,家庭教育全方位影響著兒童的發展,這種影響不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伴隨兒童的一生。研究表明,幼兒97%的品性是在四五歲關鍵期塑造的。賀拉斯·曼曾說“:道德,必須萌芽于對孩子的早期培育中。失掉了關鍵的那幾年,就再也找不到這樣的機會了?!钡谴蠖鄶导彝グ延變旱慕逃攸c放在早期智力開發上面,而缺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道德教育。因為家長與幼兒園對教育的解讀存在差異,加上溝通不暢,雙方難以保持長久的合作關系。
四、解困與回歸
(一)借力共育——基于話語分權的協作伙伴
面對家園共育的困境和路徑,作為影響幼兒發展的兩大環境,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質量決定著幼兒的未來發展。因此,家長與教師應該是配合、借力、共同探索的關系。我認為,權力在話語中構建,話語與權力密不可分。教師的話語不僅對學生有強大的影響力,對家長也有強力暗導。教師話語權來源:一是中國自古至今就有的尊師重道傳統,敬師畏師思想成為習常;二是教育制度賦予教師話語權以合法性;三是個人自覺。家長對幼教知識的缺乏,會使教師掌握絕對話語權,進而使家長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在教育中,教師相較于家長有不足。例如:家長擁有的在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是教師欠缺的。而教師受到的專業訓練、理念培養和理論積累又是家長欠缺的。所以雙方要在合作過程中取長補短,為幼兒的美好未來而努力。
(二)共建共育——幼教課程的參與者與評價者
在家園共育中,家長作為課程資源,在參與幼兒課程的過程中對自身的課程資源價值進行自我發掘與實現。這一過程觸及家庭和幼兒園兩大領域,涉及家園共建的困境和路徑。對幼兒園來說,要鼓勵家長積極參加幼兒園課程,促進幼兒園環境、課程、文化等領域的構建和探索。對家庭來說,家長要參與家庭教育課程的構建,與教師協作,重建適宜的幼兒成長環境,并領悟和貫徹教育理念。作為家園課程建設的雙主體,家長與教師要積極參與課程實踐的客觀評價,共同改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促進課程實施的科學化。
(三)終身學習——幼教新知的踐行者與傳播者
學前教育關乎幼兒的終身發展,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要樹立科學家教觀、加強幼教理論學習。現實中存在很多制約家庭教育的問題,例如,家長育兒觀念滯后、期望與現實脫節、幼教知識和理念匱乏,因此需要加強對家長的再教育。由于家庭教育理性的缺失,很多家長缺乏個人判斷意識、盲目跟風、閉門塞聽。時代的變化使家長成為幼兒發展的利益攸關方,要求家長喚醒教育理性與教育自覺。
五、結語
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教師與家長雙向扶持可以促進家園共育理念的有效施行。只有家長與幼兒園明確角色定位,并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將孩子的幸福成長作為終極追求,優質的教育才能開展和實現。
參考文獻:
[1]周海燕.踐行行知思想開辟幼兒園家園共育新路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 (3).
[2]程天宇.疏離與回歸:家園共育理念實現的應然路徑選擇[J].教育探索,2015 (9).
(責編吳娟)